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印度电影史上叫好又叫座的一部电影,观影过程中,我的心随着剧情而跌宕起伏:时而为影片呈现的讽刺笑点欢笑不已,时而为影片营造的悲情气氛落下泪来,时而为影片无声的提问陷入沉思。一部长达3个多小时的喜剧电影,带给我无尽的思考——教育,该以怎样的面目对待一个个鲜活的、未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
这部影片用3个多小时的光影故事,描画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人性画卷。三位青春不羁、勇于思考的大学生与一位古板傲慢冷漠、绰号为“病毒”的学院院长,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其中,有黑色的幽默,有痛楚的眼泪,也有无奈的长叹。病毒院长所代表的不容置疑、不容侵犯的教育制度,成为钳制思想解放、心灵自由、个性发展的罪魁祸首:乔伊,因喜欢创造发明而拖延撰写呆板论文的时间,被院长冷漠的态度逼得悬梁自尽;拉杜,因不愿出卖同窗而被院长逼得跳楼,摔成重伤;那三位因表达心灵真实情感的傻瓜——兰彻、拉杜、法尔汉,也被暴跳如雷的院长勒令退学……更可悲的是,就连院长唯一的爱子,也因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在父亲提出的做工程师的逼迫下,选择了自杀。
作为一个已有11年从教经历的教育人,我从未想过一种以现实功利去人性化的教育制度,竟能让人如此走投无路,轻易舍去父母给予自己的宝贵生命,这哪里是教育,简直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当那个学富五车的院长看到儿子自杀前留下的遗书,他才知道,一直想当文学家的儿子,竟然是被自己一步步推上做工程师的悬崖边,并推下万劫不复的深渊的。
悲矣!那些生命,背负着家长功利的希望、学校功利的希望。他们在功利教育下被鞭笞,要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半步;被灌输“学习是为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为了住洋房、开好车”的功利观念。学习成了致富的工具,而不是充实大脑、快乐心灵的营养。
那位被功利化教育制度成功制造出来的查尔图,在10年后并未因自己显赫的社会地位、优厚的生活享受,赢得与同窗兰彻的打赌比赛——兰彻成了拥有400项发明专利权、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但他依然拒绝被功利世俗化,他人生的志向在于追求学习快乐,服务他人,于是他深居在天蓝水清人和的大山之中,创办了一所放飞快乐心灵的学校。
这所学校,飘扬着人性的大旗。
10年前那个血气方刚的“10年后看谁比谁强”的打赌,被兰彻与查尔图人生境界的落差,比出了胜负。一时之功利,必换取一世之痛悔。功利的教育制度与人性的教育制度也在影片尾声决出雌雄——古板冷漠的院长将象征最高荣誉的“太空笔”传给了兰彻;院长怀里抱着新生的孙儿,他说不会再期望孩子将来做工程师,只希望他能健康快乐地做自己。
从影片回到现实,不管我们傻与不傻,教育都在日复一日、不折不扣地进行。不管每年在“高压锅”里备受重压的生命选择轻生解脱的是多是少,教育都在进行。谁能螳臂当车,谁能蚍蜉撼大树?印度电影工作者以周星驰无厘头般的鬼马风格,上演了一回堂吉诃德单枪匹马挑战大风车的好戏。勇于自嘲的人,终归是有未来、有希望的人。
傻如三傻,听从内心的人性声音,追寻人生快乐梦想。不傻如查尔图,听从功利教育的塑造,追寻物质刺激的享受——在傻或不傻间,你会做何选择?
影片最后,由兰彻道出的一句话可供参考:“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跟在你的身后跑。”
责任编辑 赵霭雯
这部影片用3个多小时的光影故事,描画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人性画卷。三位青春不羁、勇于思考的大学生与一位古板傲慢冷漠、绰号为“病毒”的学院院长,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其中,有黑色的幽默,有痛楚的眼泪,也有无奈的长叹。病毒院长所代表的不容置疑、不容侵犯的教育制度,成为钳制思想解放、心灵自由、个性发展的罪魁祸首:乔伊,因喜欢创造发明而拖延撰写呆板论文的时间,被院长冷漠的态度逼得悬梁自尽;拉杜,因不愿出卖同窗而被院长逼得跳楼,摔成重伤;那三位因表达心灵真实情感的傻瓜——兰彻、拉杜、法尔汉,也被暴跳如雷的院长勒令退学……更可悲的是,就连院长唯一的爱子,也因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在父亲提出的做工程师的逼迫下,选择了自杀。
作为一个已有11年从教经历的教育人,我从未想过一种以现实功利去人性化的教育制度,竟能让人如此走投无路,轻易舍去父母给予自己的宝贵生命,这哪里是教育,简直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当那个学富五车的院长看到儿子自杀前留下的遗书,他才知道,一直想当文学家的儿子,竟然是被自己一步步推上做工程师的悬崖边,并推下万劫不复的深渊的。
悲矣!那些生命,背负着家长功利的希望、学校功利的希望。他们在功利教育下被鞭笞,要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半步;被灌输“学习是为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为了住洋房、开好车”的功利观念。学习成了致富的工具,而不是充实大脑、快乐心灵的营养。
那位被功利化教育制度成功制造出来的查尔图,在10年后并未因自己显赫的社会地位、优厚的生活享受,赢得与同窗兰彻的打赌比赛——兰彻成了拥有400项发明专利权、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但他依然拒绝被功利世俗化,他人生的志向在于追求学习快乐,服务他人,于是他深居在天蓝水清人和的大山之中,创办了一所放飞快乐心灵的学校。
这所学校,飘扬着人性的大旗。
10年前那个血气方刚的“10年后看谁比谁强”的打赌,被兰彻与查尔图人生境界的落差,比出了胜负。一时之功利,必换取一世之痛悔。功利的教育制度与人性的教育制度也在影片尾声决出雌雄——古板冷漠的院长将象征最高荣誉的“太空笔”传给了兰彻;院长怀里抱着新生的孙儿,他说不会再期望孩子将来做工程师,只希望他能健康快乐地做自己。
从影片回到现实,不管我们傻与不傻,教育都在日复一日、不折不扣地进行。不管每年在“高压锅”里备受重压的生命选择轻生解脱的是多是少,教育都在进行。谁能螳臂当车,谁能蚍蜉撼大树?印度电影工作者以周星驰无厘头般的鬼马风格,上演了一回堂吉诃德单枪匹马挑战大风车的好戏。勇于自嘲的人,终归是有未来、有希望的人。
傻如三傻,听从内心的人性声音,追寻人生快乐梦想。不傻如查尔图,听从功利教育的塑造,追寻物质刺激的享受——在傻或不傻间,你会做何选择?
影片最后,由兰彻道出的一句话可供参考:“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跟在你的身后跑。”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