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安徽高校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进行校地合作等形式,积极服务区域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传播安徽文化,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也还存在着不足,高校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安徽文化建设的需要。面对新形势,地方高校应乘势而为,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领开发文化资源,助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文化强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302-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现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等“硬实力”的竞争,也有文化、民族精神等“软实力”的竞争。文化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上下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生产力,现已有20多个省(市、区)提出了“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安徽也是其中之一。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安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面对如火如荼的文化强省发展形势和文化强省战略的整体推进,地方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不仅是安徽建设文化强省的现实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安徽高校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人才聚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通过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已经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和“文化强省”战略的主力军,为实现文化强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安徽文化研究。建设文化强省是科学之举,安徽各高校围绕全省或各地区域文化资源,精心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以相关学科研究为基础,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科研究基地,并依托这些研究平台,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专业的优势,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对安徽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和开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比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在扎实推进徽文化基础研究的同时,主动面向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战略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咨询推介工作,大力弘扬徽文化,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献计出力,努力打造安徽文化名片。
2.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拓展服务文化强省的空间。近年来,各高校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舞台,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通过组织师生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辅导和演出活动,面向社区和农村传播优秀安徽文化,大力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送下乡,丰富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推动社区和农村的文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服务安徽的能力和水平,为安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更直接、更优质的服务。
3.注重校地合作,不断增强科研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功能。各高校把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比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在成立伊始,就与黄山市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将《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列入基地重大招标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已被安徽省旅游局和黄山市人民政府采用。池州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积极为池州市政府将池州傩戏、青阳腔等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术支持。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助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响应安徽文化强省和驻地芜湖打造“动漫之都”的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师生围绕安徽素材开展动漫原创活动,全力支持、配合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以专业创作、志愿服务等形式直接参与建设芜湖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基本上已与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动漫研发等建设要求相互呼应、形成关联,为芜湖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储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精心拓展对外交流,弘扬传播安徽文化。各高校及其相关研究机构通过主办、承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外境外的专家学者参加。建立与国内外高校及学术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通过项目互动、人员交流等方式,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形成相互促进,分工合作的互动开放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全国甚至国外的影响,推进了安徽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安徽高校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他们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安徽文化建设的需要。
1.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在体制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高校之间的职权划分不够清晰,各高校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职能确定不够明晰、文化服务组织建设不力,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高校内部,权力过分集中,存在着学校层面管得过多、统得太死、院系自主权较小的弊端。在组织运行方面,一些高校由于社会服务的管理组织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缺乏专人负责,对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有规划无落实,有口号没行动,措施不力,社会服务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在制度建设方面,一些高校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尽完善,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政策的导向模糊,对该不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问题缺乏相应的规定。
2.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发展不够平衡。由于文化底蕴不同,科研实力差异,所处区域有别,加之观念和认识上的迥异,各高校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方面的工作具有不平衡性。一般意义上说,省属重点大学文化诸如安徽大学等高校底蕴较为深厚,科研实力强,在服务文化强省方面起步早,动作快,成果多,社会影响力大;处于区域文化特色鲜明地区的高校诸如黄山学院等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文化资源作基础,在发掘徽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有部分高校尽管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在如何服务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方面却反应比较迟缓,缺乏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因而难有大的作为。
3.在文化强省急需的人才培养方面明显滞后。由于受计划经济背景下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权力有限,往往不能结合安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和各高校自身办学优势设置专业,以致现有专业设置与安徽文化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较低。现有专业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比较普遍,不能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况且,由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不健全,高校对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够,对文化创新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加之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以致目前我省创新型的文化拔尖人才、复合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实用型的文化技术人才极为短缺。
4.在安徽传统文化传承、助推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力度。总体上看,各高校在发掘安徽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成效较为明显,但在开发利用方面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未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创新改造;二是未能很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改造提高;三是未能引导传统文化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和百姓的旅游、文娱、教研等文化活动有机结合。
5.开展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活动的物质资金严重不足。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具备必要的设备、资金等条件。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和设备供给,实验室建设、信息情报系统建设较为薄弱,这不仅是制约高校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制约高校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最主要的基础性障碍,从而制约了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功能的发挥。
三、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策略
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面对“文化强省”的新形势和时代要求,地方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1.实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工程。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力量在文化强省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通过政府行为,在全省实施“高等学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实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就是要通过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聚、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开拓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施专项建设工程,进一步明确高校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规范高校在文化强省建设的职责要求,进一步保障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功能的发挥。作为高校,通过专项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进一步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而且进一步明确自己承担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责任,从而树立融入地方、主动为区域文化发展服务的强烈意识,积极营造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浓厚氛围。
2.高校要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策略。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要坚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不搞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各高校要从自身的特点、优势、传统和区位等因素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本校服务文化强省特有的区域空间、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配套的文化服务策略。基础雄厚、实力较强的高校应该继续发挥自身的优长,着眼于对省域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和重大项目的研究,着眼于对地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一般高校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紧扣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加强对地方改革开放、城乡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研究,发挥好作为地方政府智囊库、思想库和信息源的作用。其他院校应把服务的重点放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方面,把服务的着眼点放在社区文化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上、放在地方急需的文化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上。
3.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关键在于培养当地急需的创新型文化拔尖人才、复合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实用型文化技术人才。因此,各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方式,造就更多适应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的应用性高级人才。为此,高校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要通过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走向,创设市场急需的诸如文化产业经营、文化规范与传播、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等相关专业,引导学生朝着文化产业人才方向发展;二要加强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在文化企业和文艺团体建立实践、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要拓宽培养途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联合、合作、代培、协作等方式,有效提升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4.引领开发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也不等同于文化资本。如何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仅靠政府及文化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不仅在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而且要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新进展。为此,各高校要通过高品位的策划、包装和推介,使地方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通过运作与创新,引导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地方的经济建设,与旅游、文娱、教研等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等政治、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地方高校要加强与文化企业的合作,积极主动向娱乐、影视、旅游、出版等文化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主动向他们转让现代科技文化成果,加速开发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不断增加文化产业中科技含量,推动文化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打造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5.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突破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资金“瓶颈”。要建立财政性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地方高校自身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设立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工程的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用于支持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工程;要通过制定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制定完善能够调动和激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赞助地方高校开展文化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政策,制定完善积极吸纳外籍团体和友好人士、海外侨胞对地方高校进行文化研究的资助捐赠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和鼓励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投身文化强省建设。地方高校要建立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服务导向机制、多方共建机制、资源集成机制,完善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文化强省的评价机制、内部分配制度和创新奖励制度,充分激发和保护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文化强省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安排专项经费和配套经费,保障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开发与创新研究,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制约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省的“瓶颈”问题,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N].安徽日报,2009-09-01.
[2]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兴皖——观念·体制·路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2.
[3] 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系列报道[EB/OL].安徽教育网,http://www.ahedu.gov.cn/newscentre/xlbd_5.jsp.
[4] 蔡武.着力打造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N].经济日报,2010-07-11.
[5] 王彦武,赵保佑.河南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研究[J].中州学刊,2008,(1):32-40.
[6] 李晋榕.促进福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11-114.
[7] 柳敏和,王春城.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理论意蕴与政策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143-146.
[责任编辑 魏杰]
关键词:地方高校;“文化强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302-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现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等“硬实力”的竞争,也有文化、民族精神等“软实力”的竞争。文化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上下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生产力,现已有20多个省(市、区)提出了“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安徽也是其中之一。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安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面对如火如荼的文化强省发展形势和文化强省战略的整体推进,地方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不仅是安徽建设文化强省的现实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安徽高校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人才聚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通过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已经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和“文化强省”战略的主力军,为实现文化强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安徽文化研究。建设文化强省是科学之举,安徽各高校围绕全省或各地区域文化资源,精心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以相关学科研究为基础,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科研究基地,并依托这些研究平台,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专业的优势,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对安徽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和开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比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在扎实推进徽文化基础研究的同时,主动面向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战略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咨询推介工作,大力弘扬徽文化,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献计出力,努力打造安徽文化名片。
2.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拓展服务文化强省的空间。近年来,各高校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舞台,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通过组织师生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辅导和演出活动,面向社区和农村传播优秀安徽文化,大力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送下乡,丰富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推动社区和农村的文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服务安徽的能力和水平,为安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更直接、更优质的服务。
3.注重校地合作,不断增强科研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功能。各高校把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比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在成立伊始,就与黄山市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将《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列入基地重大招标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已被安徽省旅游局和黄山市人民政府采用。池州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积极为池州市政府将池州傩戏、青阳腔等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术支持。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助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响应安徽文化强省和驻地芜湖打造“动漫之都”的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师生围绕安徽素材开展动漫原创活动,全力支持、配合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以专业创作、志愿服务等形式直接参与建设芜湖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基本上已与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动漫研发等建设要求相互呼应、形成关联,为芜湖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储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精心拓展对外交流,弘扬传播安徽文化。各高校及其相关研究机构通过主办、承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外境外的专家学者参加。建立与国内外高校及学术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通过项目互动、人员交流等方式,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形成相互促进,分工合作的互动开放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全国甚至国外的影响,推进了安徽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安徽高校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他们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安徽文化建设的需要。
1.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在体制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高校之间的职权划分不够清晰,各高校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职能确定不够明晰、文化服务组织建设不力,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高校内部,权力过分集中,存在着学校层面管得过多、统得太死、院系自主权较小的弊端。在组织运行方面,一些高校由于社会服务的管理组织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缺乏专人负责,对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有规划无落实,有口号没行动,措施不力,社会服务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在制度建设方面,一些高校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尽完善,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政策的导向模糊,对该不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问题缺乏相应的规定。
2.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发展不够平衡。由于文化底蕴不同,科研实力差异,所处区域有别,加之观念和认识上的迥异,各高校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方面的工作具有不平衡性。一般意义上说,省属重点大学文化诸如安徽大学等高校底蕴较为深厚,科研实力强,在服务文化强省方面起步早,动作快,成果多,社会影响力大;处于区域文化特色鲜明地区的高校诸如黄山学院等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文化资源作基础,在发掘徽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有部分高校尽管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在如何服务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方面却反应比较迟缓,缺乏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因而难有大的作为。
3.在文化强省急需的人才培养方面明显滞后。由于受计划经济背景下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权力有限,往往不能结合安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和各高校自身办学优势设置专业,以致现有专业设置与安徽文化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较低。现有专业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比较普遍,不能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况且,由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不健全,高校对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够,对文化创新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加之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以致目前我省创新型的文化拔尖人才、复合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实用型的文化技术人才极为短缺。
4.在安徽传统文化传承、助推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力度。总体上看,各高校在发掘安徽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成效较为明显,但在开发利用方面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未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创新改造;二是未能很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改造提高;三是未能引导传统文化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和百姓的旅游、文娱、教研等文化活动有机结合。
5.开展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活动的物质资金严重不足。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具备必要的设备、资金等条件。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和设备供给,实验室建设、信息情报系统建设较为薄弱,这不仅是制约高校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制约高校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最主要的基础性障碍,从而制约了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功能的发挥。
三、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策略
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面对“文化强省”的新形势和时代要求,地方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1.实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工程。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力量在文化强省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通过政府行为,在全省实施“高等学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实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就是要通过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聚、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开拓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施专项建设工程,进一步明确高校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规范高校在文化强省建设的职责要求,进一步保障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功能的发挥。作为高校,通过专项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进一步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而且进一步明确自己承担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责任,从而树立融入地方、主动为区域文化发展服务的强烈意识,积极营造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浓厚氛围。
2.高校要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策略。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要坚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不搞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各高校要从自身的特点、优势、传统和区位等因素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本校服务文化强省特有的区域空间、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配套的文化服务策略。基础雄厚、实力较强的高校应该继续发挥自身的优长,着眼于对省域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和重大项目的研究,着眼于对地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一般高校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紧扣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加强对地方改革开放、城乡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研究,发挥好作为地方政府智囊库、思想库和信息源的作用。其他院校应把服务的重点放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方面,把服务的着眼点放在社区文化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上、放在地方急需的文化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上。
3.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关键在于培养当地急需的创新型文化拔尖人才、复合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实用型文化技术人才。因此,各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方式,造就更多适应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的应用性高级人才。为此,高校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要通过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走向,创设市场急需的诸如文化产业经营、文化规范与传播、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等相关专业,引导学生朝着文化产业人才方向发展;二要加强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在文化企业和文艺团体建立实践、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要拓宽培养途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联合、合作、代培、协作等方式,有效提升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4.引领开发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也不等同于文化资本。如何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仅靠政府及文化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不仅在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而且要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新进展。为此,各高校要通过高品位的策划、包装和推介,使地方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通过运作与创新,引导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地方的经济建设,与旅游、文娱、教研等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等政治、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地方高校要加强与文化企业的合作,积极主动向娱乐、影视、旅游、出版等文化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主动向他们转让现代科技文化成果,加速开发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不断增加文化产业中科技含量,推动文化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打造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5.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突破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资金“瓶颈”。要建立财政性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地方高校自身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设立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工程的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用于支持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工程;要通过制定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制定完善能够调动和激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赞助地方高校开展文化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政策,制定完善积极吸纳外籍团体和友好人士、海外侨胞对地方高校进行文化研究的资助捐赠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和鼓励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投身文化强省建设。地方高校要建立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服务导向机制、多方共建机制、资源集成机制,完善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文化强省的评价机制、内部分配制度和创新奖励制度,充分激发和保护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文化强省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安排专项经费和配套经费,保障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开发与创新研究,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制约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省的“瓶颈”问题,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N].安徽日报,2009-09-01.
[2]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兴皖——观念·体制·路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2.
[3] 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系列报道[EB/OL].安徽教育网,http://www.ahedu.gov.cn/newscentre/xlbd_5.jsp.
[4] 蔡武.着力打造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N].经济日报,2010-07-11.
[5] 王彦武,赵保佑.河南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研究[J].中州学刊,2008,(1):32-40.
[6] 李晋榕.促进福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11-114.
[7] 柳敏和,王春城.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理论意蕴与政策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143-146.
[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