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化与暗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9月25日,杭州的雷峰塔倒塌;10月28日鲁迅创作了杂感《论雷峰塔的倒掉》,发表在11月17日北京《语丝》周刊第1期上。
  雷峰塔和白娘子的故事尽人皆知,鲁迅这篇文章曾一度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也相当著名。该文的主旨也很明确:反对封建礼教,对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的白娘子表示赞赏,对法海式的封建卫道士进行了无情批判和嘲讽。文章中的一句话也许最能集中显示作者的观点:“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
  这句话和鲁迅小说《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所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对个人自由权利的肯定,也是在新文学公共空间中划分公与私的界限的一种尝试。它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婚姻这样的私人事务应该是独立于其他人,或者说公共领域之外的。鲁迅表达这样的观点当然毫不奇怪,它可以被视为“五四”新文化阵营所共同追求的道德革命目标之一。
  令人奇怪的是鲁迅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他为了说明爱情婚姻自主的正当性,借用了在中国现代语用学意义上经常和个人、个体保持对立的概念——“人民”:“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為何如?”
  接下来鲁迅又用与此“人民”语义密切相关的“民意”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撑:“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为了求证对许仙和白娘子关系的看法到江苏、浙江去进行民意调查,显然不是一个很经济的做法。然而,通过对长期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各种版本的《白蛇传》民间故事、传说、戏剧及其研究成果的考察,仍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当地人对白娘子、许仙以及法海的态度。
  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分会编辑的《〈白蛇传〉故事资料选·〈白蛇传〉研究资料之二》《〈白蛇传〉歌谣曲艺资料选·〈白蛇传〉研究资料之三》两书所辑录的流传于江苏、浙江等地的有关白蛇的民间故事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确实表现出了同情白娘子、仇视法海的倾向。相关研究成果也表明,自清中叶以来的二百余年间,京剧及其他各地方剧种中的白娘子已经成为“民众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然而,这些仍然不能说明20世纪20年代的“民意”支持恋爱婚姻自主并因此赞同白娘子和许仙的结合。一方面,在这些不同版本的《白蛇传》故事中,有很多都出现了许仙曾经救护白蛇,白蛇是因为要报恩才嫁给他(这一点鲁迅的文章也曾明确提及)或者两人因为前世夙缘而结合的叙述,这大大削弱了两人关系中所体现的婚恋自由的现代性色彩。另一方面,虽然也有一些故事版本强调白蛇是因为爱慕许仙,对他动了私情才嫁给他的,但这里的私情也和现实生活保持着极大的距离。
  无论如何,白娘子只是一个传说。虽然随着不断被传播、祛魅,《白蛇传》故事的人间性越来越浓,早期故事版本(如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中所包含的警示、规训世人的性质也越来越淡薄,但我们仍然不能把民间传说所体现的对白娘子的形象以及她和许仙之间关系的认同,与人们对生活中恋爱婚姻的态度画等号。至少在鲁迅生活的民国时代,一个《白蛇传》传说的接受者可能既是白娘子的赞美者,同时又是流行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支持者与践行者——白娘子和许仙的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人们的广泛同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关系的传说性质、非现实性质。这种性质使《白蛇传》的故事既能释放受众那潜在的被“超我”所压抑的欲望,引导他们进入更加宽广、虚无的想象领域并在其中实现对于现实的超脱,又能够掩盖故事对于现实伦理的背叛,避免它对生活秩序形成过度冲击,从而也不断为故事的存在与流布提供合法性保护。
  也就是说,从《白蛇传》的故事中,我们无法得到吴越地区(乃至中国的其他地区)的民众在现实生活中支持青年人的恋爱婚姻自由这个结论。鲁迅自己和朱安女士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明,至少他的母亲鲁瑞就没有什么婚姻自由的想法。
  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隐含的逻辑瑕疵。然而若以此为依据来批评鲁迅或这篇文章,仍然是对于批评权力的滥用。一个文学家并不是要必须成为一名逻辑家或民间传说研究者,他不仅必然有,而且应该有对现实生活以及其他各种创作素材进行想象、虚构、改窜、借题发挥的权力。他的唯一必尽的义务只是用文字创造出审美(或审丑)的对象而已。
  然而,说明民众对于《白蛇传》和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婚姻的不同态度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借此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写作的思路与脉络:他将两种不同语境中的“民意”不加区分地混用并利用它鼓吹恋爱婚姻自由,为个人权利张目。
  但事情仍然没有到此为止。当我们自以为洞悉了鲁迅文章的奥窍时,他可能正以轻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并发出哂笑:《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何曾出现过哪怕一个有关“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私人权利”或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所判定的提倡恋爱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文章主旨,其实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判定罢了。
  其实本文并不打算反对上述关于《论雷峰塔的倒掉》的主旨的提法。很明显,鲁迅写这篇文章绝不仅仅是要记述由雷峰塔倒塌引发的关于白娘子的传说而已,上述对文章主旨的判断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但是鲁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陈述,而是借用事件的相似性“暗示”出了这个主旨:他用白娘子和许仙这个人妖相恋的传说来影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恋爱婚姻的实例,以江浙一带的“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对传说中的白娘子的同情心作为恋爱婚姻自由合理性的证据,引导读者自己得出文章是在宣扬反封建思想的结论。
  不得不承认,鲁迅的技巧是极为高明的:如果他直接说白娘子就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就是在追求个性解放,因此值得赞美,那么不仅那些“田夫野老,蚕妇村氓”们,就连一般的知识分子读者也会发笑了——将古人现代化,固然是文学家的权利,却不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议论方法。
  从上文的分析还可以看出,鲁迅在暗示文章主旨的过程中对于“人民”,尤其是由“田夫野老、蚕妇村氓”所构成的乡下人群体的“纯化”——把他们抽象地描述为在某个问题上具有完全同一性的集合体,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只有经过这种纯化,“人民”的“民意”才可能成为一种看起来极为有力的论据。
其他文献
茶,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  每年清明谷雨时节,老屋背后的大山深处,绿油油的茶树一层层镶嵌在梯田状的山坡上,目光所及,一片青翠,微风拂过,清香扑鼻。  吃过早饭,母亲便背着竹篓,带领我们上山去采茶。雨过天晴的路面还有些泥泞,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前行,时而拨弄路边的草丛,时而采摘山头的野花。清新的空气伴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瞬间忘了爬山的艰辛。  上完陡坡,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垠的绿,茶园
摘要:近年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制作的电视剧作品掀起收视热潮。故事质量成為影响网络小说转化为成功影视剧的关键因素。电视剧《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作为一部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拍摄的年代剧,该剧凭借着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故事化呈现,富有意志力的多重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改革开放历程的梳理和反思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追捧。《大江大河》立足历史、关注现实、扎根生活,尤其是对现实热点问题的探索解
摘 要:《石秀》通过人物心理层层推进情节,以人物性本能和道德观的矛盾为中心,对人物人格的可能性进行了另一层面的挖掘,使人物更复杂、更立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务必提出的是,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将性本能驱使下石秀逐步走向变态这一现象看作必然或理所当然;本能虽不失其重要性但若将其视为人格形成的唯一根源,便难以将人从低一级的动物中区分出来;同时,需要从《石秀》和《水浒传》中石秀的故事里更多看到社会传统道德
【摘 要】德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能够在思想道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都得到不断地完善。为了满足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对德育的有效性进行提升。本文对提高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此次研究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以期相关的策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本文以近代青岛社会发展为背景,探究近代青岛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深度剖析其演变原因,并分析近代青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红帮裁缝四大主要因素对青岛服饰文化演变的重要影响。总结得出:近代青岛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中西方服饰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它既是中西方服饰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近代青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等相互吸收、交融、调和而趋于一体的过程。  关键词:服饰文化 演变 青岛  文化,是
摘 要:唐朝中期三位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苏州刺史,成为苏州史上佳话。三位姑苏诗太守热爱苏州,歌咏苏州,留下许多名篇佳作。通过姑苏诗太守的生花妙笔,人们可以欣赏到苏州这座魅力无穷的人间水天堂,特色鲜明,令人向往。  关键词:姑苏诗太守 诗咏 水天堂  白居易《送刘郎中赴任苏州》诗曰:“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唐朝中期三位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苏州刺史,
【开栏语】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有了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考试题不应该考查学生对语法概念、定义的识记,而是要考查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2020年的语法知识类考题具体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      【真题例析】   一、考查短语类型   例1、 (2020年黑龙江省齐齐
摘 要:杨义先生的新作《庄子还原》从多个层面为我们还原了庄子的形象,为我们描摹出一个有体温的、真切的庄子,角度独特,材料翔实,考证严谨。但其在对庄子哲学的论述过程中,稍微混淆了“逍遥”与“齐物”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主要部分,无法整合起庄子的思想体系。本文试图阐明庄子思想的两度放飞:一次是“逍遥游”视角下,自身在主要德性(精神)上对万物的超越;一次是“齐物论”视角下,自身在大道整体中与万物的统一。而正是
摘要:《空白》是贾平凹迄今为止唯——部诗集,其在语言特色、题材内容、审美情趣、思想意蕴等方面都为作家后续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研究贾平凹的文学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贾平凹 辩证玄思 诗集赏析 佛道文化  贾平凹的《空白》涛集出版于1986年,是其唯一一部诗集,列入“诗人丛书”第五辑。2013年,该诗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2017年,该诗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并列入“小说家
导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文学界有个术语的使用频率陡然增升,且热度至今不减,不论在创作领域还是批评领域,吸引着作家、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生态文学”。蒙古族生态文学像所有文学一样,其发展不只是民族文学内部的继承性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任何民族的文学都不可能拥有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因此,把本土作家作品置于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大背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