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作一个“幸福的西绪福斯”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xin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名作《鼠疫》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人们似乎总能找到诠释它的新角度。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加缪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说的,他“阐明了我们的时代对人的良心提出的问题”,《鼠疫》同样也体现作家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进行的思考。
  故事将发生的背景设于奥兰,“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市,只不过是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就是在这样一个城中,加缪以“鼠疫”为生活的寓言,“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构造了人类与荒诞处境的冲突。
  
  一、生活的欺骗者
  
  尽管加缪生前一直否认自己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但是,在人们面对生活产生荒诞感这一问题上,他与萨特等存在主义者们却有着共同之处。究竟什么是荒诞感呢?加缪曾说道:“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放逐无药可救,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鼠疫,给奥兰城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同时也给城中人带来了这种前所未有的“荒诞感”。面对着这种人们从未如此强烈察觉到的荒诞生活,他们是如何看待它,又是如何反应的呢?首先,来看看绝望之中的人们所投向的第一个救星:宗教。但是,皈依宗教是否能够真正解除人们的困境呢?下面,我们就以帕纳卢神父为对象来看,宗教是不是一条明智的出路。
  在鼠疫流行将近一个月的时候,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开始作出回应。在此,我们先要明确的是人们的态度:“这倒不是因为奥兰的居民平时对宗教特别虔诚”,“这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灵魂突然受到感召而皈依宗教”,只是由于他们“由于封城,港口封锁,不可能再到海滨去游泳”,是他们“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心境之中”,“觉得有什么非作不可的事”,于是,才有了帕纳卢神父的第一次布道。而有了这样一群缺乏信仰的听众,我们再来看宗教是如何教诲他们的。
  “我的弟兄们,你们在受苦,我的弟兄们,你们是罪有应得。”这就是宗教给予人们遭受鼠疫的回答。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帕纳卢神父阐释了鼠疫是什么的问题,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它。他认为,鼠疫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天主降灾,使狂妄自大和盲目无知的人不得不屈服于他的脚下,有史以来一直如此”。同时,鼠疫也是上帝对真信徒的挑选,因此“好人不用怕它,坏人则应该发抖”。在这样的基础上,帕纳卢神甫给予人们的真理之路就是:“这个城市的人不要管这些日子的景象多么可怖,垂死者的悲号多么凄惨,都向上天发出虔诚教徒的心声,倾诉爱慕之情。其余的事,天主自会作出安排”。有了这次布道,是否就减轻了奥兰的居民们种种痛苦与不幸,是否给他们指出了光明的出路了呢?我们说,答案是否定的。
  在加缪看来,荒诞是“从一种事实状况和某种真实、一个行动和超越它的世界之间的比较中显露出来的”,其本质就是“分裂”,并且,“只有在人们不赞同荒诞的情况下,荒诞才有意义”,它“存在于人的世界”。但是,从帕纳卢神父所作的宗教号召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对现实的勇敢面对,他把现实作为向所谓“永恒”的跳板。现实已经不与人的清醒相连,“斗争被回避了,人被纳入荒诞”。在宗教的外衣下看生活现实,在一个对人是封闭的、有限的世界中,他们神化了压倒他们的东西,在剥夺他们的东西中发现了希望的理由。这是一种逃避,对生活的欺骗。毕竟,关于死去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够确切地回答出来。
  
  二、生活的追寻者
  
  既然荒诞的现实生活成为一个既定的问题而不是最后的答案,那么我们就只能承认它,进而去探求在荒诞的环境中将如何自处的问题。加缪曾从荒谬中引出三种后果:反抗,自由和激情。在他看来,荒诞“产生于一种比较”,“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不论是精神上的自杀还是生理上的自杀,都是对比较诸项之一的抹杀,它把荒诞拖入同一种死亡中去了。但是,“荒诞是坚持不懈的,不能解决的”。因此,反抗便赋予人生以价值,人们拥有行动的自由和坚持这种自由的激情。塔鲁就是一个认清荒诞,并在其中孜孜不倦追寻自我价值的人物。
  塔鲁在17岁时,去旁听自己父亲 —— 一个代理检察长对一个死刑犯进行判决宣言,在法庭上他认识到人类宣判自己同类死刑是多么荒诞的事,由此也使他认清了这个由荒诞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的荒诞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有人却并不觉察或者安于现状,也有人觉察到了因而寻求解脱。而我就是一直想求得解脱的”,他“不想成为一个鼠疫患者”。于是,他开始选择了与建筑在死刑基础上的社会作斗争。但是,随着斗争的进行,塔鲁发现“在自己满心以为是在理直气壮地与鼠疫作斗争地漫长岁月里,自己却一直是一个鼠疫患者”。因为,“为了实现一个再也没有杀人的世界”,他曾间接地赞同了其他人的死亡,并认为这是必要的。他开始成为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小心翼翼的人,力图“减轻人们的痛苦”,为他们做点好事,远离祸害者们,以此来求得内心的安宁,并试图成为一个俯瞰芸芸众生的圣人。在鼠疫期间,他组织了第一个卫生防疫组织,全身心投入这场搏斗,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战斗。对于塔鲁来说,他确实充满激情地反抗了,行动了,我们对他表示由衷的敬佩。但是,他的观念是否就是人们最佳选择?他又是否获得真正的最终安宁呢?这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在塔鲁的不断斗争中,我们看出他并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途径。面对“鼠疫”时,他感到一种孤独感,可以说,正是由于他觉得自己无力拯救“鼠疫患者”,所以才将希望投向自身的内心安宁,投向了理想的怀抱,视 “同情心”为自己的得救之路。对此,作家本人也谈到过自己的观点:对另一种“值得生存”的生活的希望,或对那些活着不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是为了某种伟大思想,以至超越生活并使之理想化的人的弄虚作假,它们都给予了生活一种意义,并且也背叛了生活。因而,我们从塔鲁充满激情的反抗和行动中,总是体会到一种淡淡的忧郁,因为在追寻生活价值的过程中,他无法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勇敢的人的力量。
  正如里厄医生所言,“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到那时,塔鲁已经无法继续自己的斗争了,或许他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自己问心无愧,但是,人们对他是否获得最终的内心安宁还是抱有很大的怀疑性。
  
  三、生活的强者
  
  在上文中我们否定了作生活的欺骗者,也否定了作只局限于自己的理想而感受不到生活充实感的追寻者。那么,在荒诞的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我们又该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找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呢?加缪在其荒诞的推理终结时,所能寻找到的东西也是“人类生活的气息”,那么,人是否可能义无反顾地生活呢?对于这个问题,在加缪哲学中看到了他对西绪福斯的乐观解读。在《鼠疫》中同样也提供了作者的答案,而这一答案的体现者就是里厄医生。在作品中,无论是里厄医生对待生活的真诚态度,还是他不屈不挠的斗争姿态,还是他对自己信念自始至终的坚持,其中都包含者作者对这一人物的肯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里厄医生在面对荒诞生活时的表现,他又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的。
  在这场鼠疫过程中,是里厄医生最先发现了不寻常的现象,也是他最先提出政府和医学界所不敢承认的事实,并且自始至终全力以赴地投入这场与死神的战斗中去。只有他才是鼠疫期间唯一清醒的人,因为他知道“必须要做的,就是该认清的事情要认清,然后驱逐无用的疑虑,采取适当的措施”。作为一名医生,他否定了上帝,“至死也不会去爱这个使孩子们惨遭折磨的上帝的创造物”,尽他的全力拯救那些鼠疫患者。同时,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他也在自己的工作中对人的生命价值进行了思考。首先,他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这比生活在形而上的生活中的塔鲁要进步一点。对于人们的荒诞、盲目的生活他也深有体会,但他没有象塔鲁那样放弃斗争的努力,而是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阵地,迎接了生活的挑战。其次,里厄医生在自己的工作过程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着明确的追求。他对塔鲁说过:“我感到自己跟失败者休戚相关,而跟圣人却没有缘分。我想,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作一个真正的人。”这本身就是人对自身的肯定,也是人在生活中的一种不屈不挠的追求。最后,当鼠疫结束以后,他也没有陷入那种盲目乐观的群众狂欢中去。与其说他为鼠疫隐患的存在感到担忧,不如说他是为那些身处荒诞生活而不吸取教训感到担忧。因此,作为作者思想的表达者,里厄医生身上充分体现了作家本人的反抗,自由和激情,体现了作家对荒诞的乐观回答。
  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加缪从哲学的角度对荒诞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推理、举例和论证后,得出了“幸福的西绪福斯”这一结论。而在《鼠疫》中,加缪在否定了以“上帝”为借口和“幸福的躲闪”后,将生活的强者形象赋予里厄医生。这两者之间,看来并不是毫无关系的。应该设想,不论是西绪福斯,还是里厄形象,他们都代表了作者加缪对生活,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态度。
  总之,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加缪在《鼠疫》这个多义性的寓言中,给我们展示了人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探讨了个体生命价值的问题,使它成为其哲学思想很好的传达者。也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才使得其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单纯,从而成为思想的实践者,揭示这些人物形象的意义也正是本文目的所在。
其他文献
……以此而言,邓国源用他独特的造型花园来表达的对自然的见解,其实这个花园可以说又是一个经过文明加工的自然、理想化了的自然。应该反映出神力的造化,有很明显的美与丑的分界。在此的美丑不是美学上的概念,而是道德方面的概念,在邓国源的作品里,深的和黑的是衬托浅的和不可测定的背景。风景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是安逸的田园景色,而同时也会是恰恰相反的状况,至少观者有这种感觉。在他无数的“花园”构图中,邓国源让观众分享
科学新发现:一种语言的预先储备知识会改变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  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会略有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大脑处理颜色和光的不一致。最近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头脑中所储备的知识会左右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以阿拉伯语字母认知为内容,将实验人群分成两组,一组为阿拉伯语专家,一组为从未接触过阿拉伯语字母的人,向他们展示2000对字母,每次一
碛口古镇,黄河边上,黑龙庙的香客自古不绝。穿着时尚的男人女人,走到此处可能会烧一炷香舍一笔钱。香烟在阳光下升腾,香气充满了庙宇,虔诚的人们企望上达天庭,期冀有求必应。不知道什么时候发明了香,不知道为什么用这种形式,但想来总不是空穴来风。人知道的太少,这个世界又太奇妙,高深莫测而不可知。所以,香客做他的香客,拜偶像的拜他的偶像,最后的日子总会见分晓,无所谓先后早晚,在今天如是想。【作者】任红伏,中国
埃达·塔贝尔(1857—1944)是美国20世纪最成功的杂志作家之一。在當时那个女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或政治权力的年代,她写了不少重要的文章。  塔贝尔曾利用自己的报道技巧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之一做过斗争。这家公司就是美国的标准石油公司。塔贝尔指责标准石油公司采用非法手段打击或吞并比较小的石油公司。她调查了这些非法的商业交易,并把它们写下来发表在一家名叫《麦克卢尔》的杂志上。她的报道使这些案件一
基督教与印度有着悠久而古老的联系,这种联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印度基督教传统认为,公元52年,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多马在南印度的喀拉拉邦登陆,并在那里建立了七个教堂,基督教因此传入印度。此后历经叙利亚东正教、葡萄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个十分显著的时期,发展至今。三个时期印度因受不同特征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产生过不同的基督教艺术形式。基督教初传印度时,正值印度佛教鼎盛期,印度艺术与佛教的关系太过紧
尼古拉·普桑(1594 —1665)被誉为最伟大的学院派大师。他的《甚至阿卡迪亚亦有我在》既是欧洲丰厚的艺术土壤里结出的硕果,同时它也打上了17世纪精神的烙印。笛卡尔建立在怀疑之上的理性之思,在普桑这儿却变成了抒情诗般的浅吟——关乎个体内在性的美学之思一  16世紀后期,欧洲艺术界弥漫着浓浓的悲观情绪。人们认为像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和达·芬奇那样的天才,已经把艺术推向了最高峰。似乎在他们手中所
“大家”阅读  【“大家”阅读】是今年《世界文化》与腾讯专栏写作平台《大家》联手打造的一档新栏目。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
西方艺术史之所以成就斐然,不仅因为有大量天才式人物的涌现,也源于有识俊杰者为天才提供财政支持甚至政治保护,让他们得以后顾无忧。这种赞助人制度渊源已久,从古罗马时期以来逐步完善,“二战”后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赞助人中不乏不让须眉的巾帼,她们凭持自己足够的财富、权力和艺术鉴赏力同男性分庭抗礼,不仅支持着众多艺术家为艺术史增添了璀璨一笔,也圆了自己沉寂的梦想,寻求到了一处心灵的栖息徜徉之地。  抚慰寂寞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生物  地球上很多动物由于生活条件、自然进化等原因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但或许大家都不知道,地球上最早的动物,目前还在地球生存。这种地球上最早的动物就是栉水母,栉水母只是长得像水母,但它其实是无脊椎动物。由于没有刺囊细胞,栉水母并不属于刺细胞动物。栉水母的身体呈中心对称的放射状,在其半透明的身体上分布着八行栉板。栉板上覆盖着短短的、毛一样的纤毛。而就是这些纤毛,支撑着栉水母不停地运
时值阳光明媚的5月,上午8点,我和驴友们乘旅游大巴,从赌城拉斯维加斯出发,在荒漠中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0点半,换乘景区的班车,50分钟后到达大峡谷。这里有一个比较刺激的自费项目是,乘直升机下到谷底,而后乘船游览科罗拉多河两岸的风景。说实话,原来担心乘直升机的安全,没敢报名。到了地方,心想此生来一次不易,为避免留下终生遗憾,俺豁出去了,毅然补交了450美元,和来自张家口的一家三口和一对陕西夫妇,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