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印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牛奶生产国,牛奶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印度农业合作组织比较发达,尤其是奶业合作社非常成功,发展很快,在农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印度的奶业合作社所以能迅速发展,独占鳌头,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就此做一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印度奶业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奶业被一些牛奶公司和中间商控制。牛奶公司向孟买等城市供应牛奶,而中间商则到村庄里以很低的价格从奶农手中收购牛奶,两者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奶农们在奶牛的饲养和管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却只得到了利润中最少的一部分。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改变自己在利润分配中的不公平地位,古吉拉特邦凯拉区的奶农在1946年组织起来,建立奶业合作社,直接向孟买和其他城市的市场供应牛奶。邻近的村庄也纷纷仿效凯拉奶业合作社的做法,類似的奶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古吉拉特邦建立起来。
几年后,古吉拉特邦的牛奶产量就翻了几番。1964年10月,时任印度总理的夏斯特里在古吉拉特的一个村庄参观亚兰德地区的奶业合作社后,认识到合作社对增加牛奶产量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决定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奶业,在全国推行亚兰德的合作社经营模式。此后。印度的奶业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
迄今为止,印度已经建立了22个邦级销售联盟,170个县级合作联合会,117575个村级奶业合作社,吸收了1240万个奶农会员。2003年,奶业合作社组织控制了印度全国液态奶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经过多年努力,奶业合作组织创造的品牌几乎是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代名词,颇受消费者青睐。
二、印度奶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的原因
印度的奶业合作社能够建立并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既有经济上的诱因,也有政府支持和引导的作用。从经济因素上说,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奶农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增强社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效规避和分担生产和市场风险,从而达到稳定生产、稳定经营和获得稳定收益的目的。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为奶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保障。当然,这种合作社模式在组织体系和运营机制上的成功,为奶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部机制保障。
(一)经济上的诱因
1、降低成本,获取稳定收益的需要
在印度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发展奶业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走依靠扩大商业放牧规模的道路。在印度,大约7000万农户拥有9800万头奶牛,平均每户奶农仅有1.4头奶牛。奶业已成为无地农民和边际小农户的理想职业。这些奶农是印度奶业的核心力量。在印度,奶农的数量是庞大的,但其中大多数是很贫穷的。据统计,一些牛奶产区有57%的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并缺少耕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单独完成牛奶的收集、储藏、运输和销售,就需要奶农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资金,这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通过共同合作就可以将收集、储藏、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都交给合作社完成。这一方面可使奶农专心于奶牛的饲养,节约时间来从事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或从事其他兼职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有助于降低后续环节的成本,同时合作社专营销售,有助于它们搜集市场信息,开辟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技巧,降低销售成本。这就是说,专业化分工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获得稳定收益。
2、克服奶农个体和市场整体之间的矛盾,保护奶农自身利益的需要
和其他农产品一样,牛奶在生产、收集上存在着空间上的分散性、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一定的季节性等特点。然而,市场对牛奶的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却是集中的,在时间上是持续的。特别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奶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是户均只拥有一两头奶牛的广大奶农。他们人数众多,提供的却是单一同质的产品,其市场结构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奶农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同质的产品无法获得产品差异化所带来的较高收益。因此,奶农个体和市场整体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具体体现为分散的奶农在面对牛奶加工和销售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中间商时,就会显得势单力薄,任由他们宰割。在奶业合作社建立以前,中间商在丰收季节给予的牛奶价格只有歉收季节牛奶价格的一半多一点。结果,牛奶产量增加了,可奶农的收益却并没有相应增加。在成立并加人合作社以后,不但能实现储运、加工和市场营销的规模经济,并通过批量购销改变价格谈判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创立品牌、产品差异化等实现加工增值。比如,地区合作社联合会就利用自己的加工厂把那些季节性过剩的液态牛奶加工成奶粉和其他易于保存的奶制品,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然后再把这些产品交由邦合作社联盟以统一的品牌予以销售。这样不仅既解决了丰季牛奶相对过剩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牛奶的附加值。在丰收季节牛奶的价格也能达到歉收季节价格的80%。事实证明,奶农们只有联合起来,以整体来对抗工商巨头们的买方垄断和中间商的盘剥,才能摆脱不利地位,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为了实现牛奶生产的自给自足,改善广大民众的营养状况,印度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初推行奶业综合发展计划,把奶业合作社作为顺利完成这一综合性计划的重要制度创新,并通过各种措施在全国予以推广,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1、立法保障
印度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合作社立法上起步较早。印度早在1904年就颁布了合作社法案,后又经过1912年、1942年、1984年和2002年四次修订。2002年的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原则,成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合作社经理的选举,管理委员会的权利和职责,合作社的管理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而且赋予跨邦的合作社很多特权,以使它们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根据印度公司法案,合作社还可以注册为生产者联合公司。生产者联合公司的立法,为新一代合作社注册成为公司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为合作社在市场中与数量不断增加的个体经营者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
2、设立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提供组织保障
印度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对奶业快速稳定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行亚兰德合作社的经验,印度政府建立和注册了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通过该组织来筹措资金和实施印度的奶业发展计划,以促进奶业、农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使其沿着合作模式的路线发展。1987年,国会通过议案,将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提升为法定团体,成为国家的重要机构。
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的使命,就是使印度的奶品产业迅速发展并使上千万奶农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措施,国家乳制品发展委员会实施了“洪流计划”。为了顺利实施这一计划,早日达到设 定的目标,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把合作社作为印度奶业发展的首选形式,通过民主方式,使奶农们可以控制牛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委员会致力于提高奶业销售联盟和奶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使它们能为奶农提供优质服务,并给印度农村送去先进的科技服务,以帮助奶农们改进管理方法,巩固和加强合作组织以及增加牛奶的产量。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还在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妇女在合作组织中的参与及管理能力、加强组织的能力和策略等方面对奶业合作组织提供帮助。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通过提供这些服务和措施把奶农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加工、消费的链条。奶农既是整个链条的原料提供者,又是合作社的成员,是整个过程的主人。小农的利益通过牛奶收购价得到保护,并通过年底分红,与合作社结成十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政策支持
1991年经济改革以前,印度政府一直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和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来扶持奶业合作社和其他中小型公司,以保护国内奶品工业。1994年,印度加入世贸组织,奶制品的进出口许可证被取消,进口关税降低。目前,印度已把乳脂和奶粉进口的基本关税分别控制在40%和60%。对于其他奶制品,进口关税则为30%。2002年,印度政府进一步取消了对大型公司参与奶业竞争的限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国内奶品市场,促进了奶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还制定政策,规定银行向奶农协会企业提供的一年期贷款利息为8%,比向私人企业贷款低两个百分点,而奶农协会企业在租赁土地等方面也享有政策优惠。此外,政府还把奶业作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对牛奶的加工和销售实行税收优惠,使这些部门将盈利的大部分返还牛奶生产者;铁路运输部门对使用大型奶罐车运送鲜奶在费用上也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
4、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和援助
首先,印度政府成功地利用国际组织的援助建立了奶业发展基金。七八十年代,世界银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共体等单位给予印度牛奶增产计划的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共计约10亿美元,其中30%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共体的实物援助,印度政府将其全部作为发展奶业的基金。印度政府将这些实物援助在市场上销售,所得资金用于奶业合作社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余70%来自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用于建设奶品加工厂和饲料厂,购置鲜奶贮运、加工设备,帮助合作社购买饲料、奶牛以及支付薪酬等。奶业合作社还贷的钱款仍被继续留作奶业发展基金之用。此外,印度政府还拨出数千万美元专款向奶业合作社提供财政支持。
除了资金支持外,技术支持是奶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证。印度政府设立了国家奶业研究院、农村管理学院等研究和教育机构,为劳动力提供技术培训,范围包括兽医科学、动物的科学饲养和管理、奶业技术和农业科学。印度各级政府经常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普及养牛技术,规范挤奶操作程序,提高产奶量和产奶质量。印度政府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兽医服务和动物健康护理机构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对奶牛等牲畜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此外,印度政府还通过改良国产奶牛品种,选用外来奶牛品种等措施,使国内奶牛和水牛产奶量获得提高。
5、实施“洪流计划”,设立远景规划
为了使印度的奶品产业迅速发展并让上千万奶农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印度政府通过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在1970年至1996年分三阶段实施“洪流计划”。“洪流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奶业合作社和奶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在2002~2007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印度政府把包括奶业在内的畜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在没有实施“洪流计划”的地区和落后的丘陵地区,筹措资金实施一项奶业综合发展计划,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亚兰德合作社模式,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印度政府还通过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在2010年远景规划中对印度奶品业的未来设定了比较现实的目标。在“洪流计划”实施地区将奶业合作组织的液态奶日产量增加33%(日均4880万公斤),并占据全国液态奶总产量的80%(即到2010年液态奶的产量要增长四倍)。将奶业合作组织的液态奶日销量增加到3650万公斤,占据城市市场份额的60%,在一级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要接近50%(即到2010年液态奶的销量要增长三倍)。2010年远景规划主要关注四个关键点,包括加强奶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提高牛奶产量、确保牛奶质量以及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网络。
(三)内在组织体系和运营机制上的成功
1、组织管理体系
印度的奶业合作社实行三级组织体系。最基层的单位是村级合作社,是一个村的奶农自愿组成的协会。只要购买一个入门股份或交纳一定的会费并承诺把牛奶卖给协会,任何一户奶农都能成为村级奶业合作社协会的会员。比如,在哈里亚纳邦,有600个村庄的2.6万个奶农为协会生产牛奶。每个农民要加入合作社协会,需要一次性缴纳105卢比的会费,在200天内卖给协会180公升牛奶,即可享受防疫和配种等方面的服务。村级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在会员大会上,通过选举组成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制定村级合作社的政策以管理和牛奶相关的日常事务。合作社的各项决策由成员表决,每位成员有一份表决权,表决权的分配不受资本额和利润的影响,不管成员是盈利还是亏损,在成员中平均分配。在村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地区合作社联合会,村級合作社的主任选举联合会的理事委员会,理事委员会在地区层次上进行政策上的宏观规划并对联合会的一些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地区的合作社联合会设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对联合会进行专业化管理,管理委员会对由选举产生的主任和理事委员会负责。一个邦内的地区奶业合作社联合会组成一个邦合作社联盟,负责销售地区联合会成员的液态牛奶和奶制品。各级奶业合作组织之间并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上一级合作组织建立的目的是能很好地为下级合作组织服务,而奶农们对各级奶业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使这种服务的性质得到了保证。
2、运营机制
印度的奶业合作社实行三级组织体系,把牛奶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即奶农控制着牛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层次的所有环节。这是印度奶业合作社最大特点,是运营机制上的创新。首先,广大奶农分散进行牛奶生产,村级合作社每天早晚各一次用卡车到各个村社收集牛奶,每个村社配备一台测量牛奶质量的电子设备以及量奶的设备。牛奶的收集、脂肪含量的检测、饲料的销售等都由合作社的专业雇员来完成。每个奶农的牛奶都要测量脂肪比例,并根据牛奶的质量按相应的价格支付奶农。村级合作社将及时收集的牛奶送到地区合作社联合会的冷冻厂和奶制品厂,加工后进人市场销售。在产奶的旺季,加工厂就将季节性过剩的液态牛奶加工成奶粉和其他奶制品。各个地区合作社联合会将其加工处理后的液态奶和其他奶制品交由 邦级联盟以统一的品牌进行销售。这样,在牛奶收集和处理阶段所产生的附加值便通过销售而得以实现。
在这种运营机制下,奶农来自牛奶的收入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们的收益不断增加,而奶牛饲养的成本却逐渐下降。一方面,奶农在加入合作社后就可得到有保障的稳定的价格,尤其是在牛奶生产的旺季。据统计,在合作社建立前,中间商在产奶旺季给予奶农的价格往往只有淡季的60%,而在加入合作社以后,这种比例达到了80%。合作社的专业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措施来保证获得最大效益,合作社将这些收益再分配给奶农作为一种辅助性收人。一般是提留40%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60%返还给生产者,一部分作为奶农股份和交售奶量的红利,另一部分用于补贴各种免费和优惠的社会化服务。
另一方面,合作社还向奶农提供各种服务,如奶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奶农技术和相关知识,从而保证奶牛的健康,提高奶牛的产奶率和牛奶质量。在饲料供给上,合作社也提供重要的服务。牛奶生产中大量的现金支出是用来购买油籽饼、棉籽饼等饲料的,而合作社拥有和经营饲养场,就能以低于传统饲料40%的价格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这样,用在饲料上的支出就大幅减少了。
三、对我国的启示
奶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印度牛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2001~2002年度,印度的牛奶产量达8440万吨,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牛奶生产大国。在2005~2006年度,印度的牛奶产量达到9710万吨,牛奶工业年产值达到8500亿卢比。在2006~2007年度,印度的牛奶产量超过1亿吨。印度的牛奶和奶制品不仅自给有余,而且还有一定量的出口。继绿色革命之后,印度的白色革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对于在国情上与印度较为相似的中国来说,能否从印度奶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首先,为了规范和促进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为合作社形式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印度制定并多次修订了合作社法,而且根据印度公司法案,合作社还可以注册为生产者联合公司。我国虽然已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但农民和基层对这部法律的了解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加强对这部法律的宣传。同时,农业部等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的合作、沟通,制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此外,这部法律是一部阶段性的法律,还有待完善,一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以后,合作社的建立和运营一定要严格遵守和依照这部法律,真正做到依法办社,科学办社。
其次,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农民合作组织的原则和活动方式,引导和帮助建立一批比较规范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对更多农民产生示范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广大会员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在资金、财政、税收和其他政策上对农民组织给予优惠和扶持,以便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政府只能是一個引导者和服务者。在合作社走上正轨以后,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合作社的民营性质。
最后,印度的奶业合作社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高效、民主和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一个生产、加工、销售高度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培育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使合作社机制与发展优势与公司制度的灵活、自主和规范结合在一起,因而印度合作社的规模能不断扩大。然而,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模上还很小,商业性也比较缺乏,还没有大型的合作形式的股份制企业。这就需要我们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的各项原则,实现管理上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众多拥有自己品牌并采取生产、加工、销售高度一体化合作形式的现代股份制企业。
一、印度奶业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奶业被一些牛奶公司和中间商控制。牛奶公司向孟买等城市供应牛奶,而中间商则到村庄里以很低的价格从奶农手中收购牛奶,两者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奶农们在奶牛的饲养和管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却只得到了利润中最少的一部分。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改变自己在利润分配中的不公平地位,古吉拉特邦凯拉区的奶农在1946年组织起来,建立奶业合作社,直接向孟买和其他城市的市场供应牛奶。邻近的村庄也纷纷仿效凯拉奶业合作社的做法,類似的奶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古吉拉特邦建立起来。
几年后,古吉拉特邦的牛奶产量就翻了几番。1964年10月,时任印度总理的夏斯特里在古吉拉特的一个村庄参观亚兰德地区的奶业合作社后,认识到合作社对增加牛奶产量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决定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奶业,在全国推行亚兰德的合作社经营模式。此后。印度的奶业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
迄今为止,印度已经建立了22个邦级销售联盟,170个县级合作联合会,117575个村级奶业合作社,吸收了1240万个奶农会员。2003年,奶业合作社组织控制了印度全国液态奶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经过多年努力,奶业合作组织创造的品牌几乎是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代名词,颇受消费者青睐。
二、印度奶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的原因
印度的奶业合作社能够建立并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既有经济上的诱因,也有政府支持和引导的作用。从经济因素上说,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奶农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增强社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效规避和分担生产和市场风险,从而达到稳定生产、稳定经营和获得稳定收益的目的。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为奶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保障。当然,这种合作社模式在组织体系和运营机制上的成功,为奶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部机制保障。
(一)经济上的诱因
1、降低成本,获取稳定收益的需要
在印度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发展奶业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走依靠扩大商业放牧规模的道路。在印度,大约7000万农户拥有9800万头奶牛,平均每户奶农仅有1.4头奶牛。奶业已成为无地农民和边际小农户的理想职业。这些奶农是印度奶业的核心力量。在印度,奶农的数量是庞大的,但其中大多数是很贫穷的。据统计,一些牛奶产区有57%的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并缺少耕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单独完成牛奶的收集、储藏、运输和销售,就需要奶农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资金,这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通过共同合作就可以将收集、储藏、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都交给合作社完成。这一方面可使奶农专心于奶牛的饲养,节约时间来从事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或从事其他兼职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有助于降低后续环节的成本,同时合作社专营销售,有助于它们搜集市场信息,开辟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技巧,降低销售成本。这就是说,专业化分工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获得稳定收益。
2、克服奶农个体和市场整体之间的矛盾,保护奶农自身利益的需要
和其他农产品一样,牛奶在生产、收集上存在着空间上的分散性、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一定的季节性等特点。然而,市场对牛奶的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却是集中的,在时间上是持续的。特别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奶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是户均只拥有一两头奶牛的广大奶农。他们人数众多,提供的却是单一同质的产品,其市场结构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奶农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同质的产品无法获得产品差异化所带来的较高收益。因此,奶农个体和市场整体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具体体现为分散的奶农在面对牛奶加工和销售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中间商时,就会显得势单力薄,任由他们宰割。在奶业合作社建立以前,中间商在丰收季节给予的牛奶价格只有歉收季节牛奶价格的一半多一点。结果,牛奶产量增加了,可奶农的收益却并没有相应增加。在成立并加人合作社以后,不但能实现储运、加工和市场营销的规模经济,并通过批量购销改变价格谈判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创立品牌、产品差异化等实现加工增值。比如,地区合作社联合会就利用自己的加工厂把那些季节性过剩的液态牛奶加工成奶粉和其他易于保存的奶制品,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然后再把这些产品交由邦合作社联盟以统一的品牌予以销售。这样不仅既解决了丰季牛奶相对过剩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牛奶的附加值。在丰收季节牛奶的价格也能达到歉收季节价格的80%。事实证明,奶农们只有联合起来,以整体来对抗工商巨头们的买方垄断和中间商的盘剥,才能摆脱不利地位,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为了实现牛奶生产的自给自足,改善广大民众的营养状况,印度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初推行奶业综合发展计划,把奶业合作社作为顺利完成这一综合性计划的重要制度创新,并通过各种措施在全国予以推广,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1、立法保障
印度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合作社立法上起步较早。印度早在1904年就颁布了合作社法案,后又经过1912年、1942年、1984年和2002年四次修订。2002年的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原则,成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合作社经理的选举,管理委员会的权利和职责,合作社的管理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而且赋予跨邦的合作社很多特权,以使它们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根据印度公司法案,合作社还可以注册为生产者联合公司。生产者联合公司的立法,为新一代合作社注册成为公司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为合作社在市场中与数量不断增加的个体经营者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
2、设立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提供组织保障
印度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对奶业快速稳定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行亚兰德合作社的经验,印度政府建立和注册了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通过该组织来筹措资金和实施印度的奶业发展计划,以促进奶业、农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使其沿着合作模式的路线发展。1987年,国会通过议案,将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提升为法定团体,成为国家的重要机构。
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的使命,就是使印度的奶品产业迅速发展并使上千万奶农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措施,国家乳制品发展委员会实施了“洪流计划”。为了顺利实施这一计划,早日达到设 定的目标,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把合作社作为印度奶业发展的首选形式,通过民主方式,使奶农们可以控制牛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委员会致力于提高奶业销售联盟和奶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使它们能为奶农提供优质服务,并给印度农村送去先进的科技服务,以帮助奶农们改进管理方法,巩固和加强合作组织以及增加牛奶的产量。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还在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妇女在合作组织中的参与及管理能力、加强组织的能力和策略等方面对奶业合作组织提供帮助。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通过提供这些服务和措施把奶农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加工、消费的链条。奶农既是整个链条的原料提供者,又是合作社的成员,是整个过程的主人。小农的利益通过牛奶收购价得到保护,并通过年底分红,与合作社结成十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政策支持
1991年经济改革以前,印度政府一直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和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来扶持奶业合作社和其他中小型公司,以保护国内奶品工业。1994年,印度加入世贸组织,奶制品的进出口许可证被取消,进口关税降低。目前,印度已把乳脂和奶粉进口的基本关税分别控制在40%和60%。对于其他奶制品,进口关税则为30%。2002年,印度政府进一步取消了对大型公司参与奶业竞争的限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国内奶品市场,促进了奶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还制定政策,规定银行向奶农协会企业提供的一年期贷款利息为8%,比向私人企业贷款低两个百分点,而奶农协会企业在租赁土地等方面也享有政策优惠。此外,政府还把奶业作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对牛奶的加工和销售实行税收优惠,使这些部门将盈利的大部分返还牛奶生产者;铁路运输部门对使用大型奶罐车运送鲜奶在费用上也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
4、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和援助
首先,印度政府成功地利用国际组织的援助建立了奶业发展基金。七八十年代,世界银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共体等单位给予印度牛奶增产计划的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共计约10亿美元,其中30%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共体的实物援助,印度政府将其全部作为发展奶业的基金。印度政府将这些实物援助在市场上销售,所得资金用于奶业合作社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余70%来自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用于建设奶品加工厂和饲料厂,购置鲜奶贮运、加工设备,帮助合作社购买饲料、奶牛以及支付薪酬等。奶业合作社还贷的钱款仍被继续留作奶业发展基金之用。此外,印度政府还拨出数千万美元专款向奶业合作社提供财政支持。
除了资金支持外,技术支持是奶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证。印度政府设立了国家奶业研究院、农村管理学院等研究和教育机构,为劳动力提供技术培训,范围包括兽医科学、动物的科学饲养和管理、奶业技术和农业科学。印度各级政府经常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普及养牛技术,规范挤奶操作程序,提高产奶量和产奶质量。印度政府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兽医服务和动物健康护理机构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对奶牛等牲畜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此外,印度政府还通过改良国产奶牛品种,选用外来奶牛品种等措施,使国内奶牛和水牛产奶量获得提高。
5、实施“洪流计划”,设立远景规划
为了使印度的奶品产业迅速发展并让上千万奶农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印度政府通过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在1970年至1996年分三阶段实施“洪流计划”。“洪流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奶业合作社和奶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在2002~2007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印度政府把包括奶业在内的畜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在没有实施“洪流计划”的地区和落后的丘陵地区,筹措资金实施一项奶业综合发展计划,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亚兰德合作社模式,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印度政府还通过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在2010年远景规划中对印度奶品业的未来设定了比较现实的目标。在“洪流计划”实施地区将奶业合作组织的液态奶日产量增加33%(日均4880万公斤),并占据全国液态奶总产量的80%(即到2010年液态奶的产量要增长四倍)。将奶业合作组织的液态奶日销量增加到3650万公斤,占据城市市场份额的60%,在一级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要接近50%(即到2010年液态奶的销量要增长三倍)。2010年远景规划主要关注四个关键点,包括加强奶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提高牛奶产量、确保牛奶质量以及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网络。
(三)内在组织体系和运营机制上的成功
1、组织管理体系
印度的奶业合作社实行三级组织体系。最基层的单位是村级合作社,是一个村的奶农自愿组成的协会。只要购买一个入门股份或交纳一定的会费并承诺把牛奶卖给协会,任何一户奶农都能成为村级奶业合作社协会的会员。比如,在哈里亚纳邦,有600个村庄的2.6万个奶农为协会生产牛奶。每个农民要加入合作社协会,需要一次性缴纳105卢比的会费,在200天内卖给协会180公升牛奶,即可享受防疫和配种等方面的服务。村级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在会员大会上,通过选举组成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制定村级合作社的政策以管理和牛奶相关的日常事务。合作社的各项决策由成员表决,每位成员有一份表决权,表决权的分配不受资本额和利润的影响,不管成员是盈利还是亏损,在成员中平均分配。在村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地区合作社联合会,村級合作社的主任选举联合会的理事委员会,理事委员会在地区层次上进行政策上的宏观规划并对联合会的一些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地区的合作社联合会设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对联合会进行专业化管理,管理委员会对由选举产生的主任和理事委员会负责。一个邦内的地区奶业合作社联合会组成一个邦合作社联盟,负责销售地区联合会成员的液态牛奶和奶制品。各级奶业合作组织之间并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上一级合作组织建立的目的是能很好地为下级合作组织服务,而奶农们对各级奶业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使这种服务的性质得到了保证。
2、运营机制
印度的奶业合作社实行三级组织体系,把牛奶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即奶农控制着牛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层次的所有环节。这是印度奶业合作社最大特点,是运营机制上的创新。首先,广大奶农分散进行牛奶生产,村级合作社每天早晚各一次用卡车到各个村社收集牛奶,每个村社配备一台测量牛奶质量的电子设备以及量奶的设备。牛奶的收集、脂肪含量的检测、饲料的销售等都由合作社的专业雇员来完成。每个奶农的牛奶都要测量脂肪比例,并根据牛奶的质量按相应的价格支付奶农。村级合作社将及时收集的牛奶送到地区合作社联合会的冷冻厂和奶制品厂,加工后进人市场销售。在产奶的旺季,加工厂就将季节性过剩的液态牛奶加工成奶粉和其他奶制品。各个地区合作社联合会将其加工处理后的液态奶和其他奶制品交由 邦级联盟以统一的品牌进行销售。这样,在牛奶收集和处理阶段所产生的附加值便通过销售而得以实现。
在这种运营机制下,奶农来自牛奶的收入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们的收益不断增加,而奶牛饲养的成本却逐渐下降。一方面,奶农在加入合作社后就可得到有保障的稳定的价格,尤其是在牛奶生产的旺季。据统计,在合作社建立前,中间商在产奶旺季给予奶农的价格往往只有淡季的60%,而在加入合作社以后,这种比例达到了80%。合作社的专业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措施来保证获得最大效益,合作社将这些收益再分配给奶农作为一种辅助性收人。一般是提留40%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60%返还给生产者,一部分作为奶农股份和交售奶量的红利,另一部分用于补贴各种免费和优惠的社会化服务。
另一方面,合作社还向奶农提供各种服务,如奶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奶农技术和相关知识,从而保证奶牛的健康,提高奶牛的产奶率和牛奶质量。在饲料供给上,合作社也提供重要的服务。牛奶生产中大量的现金支出是用来购买油籽饼、棉籽饼等饲料的,而合作社拥有和经营饲养场,就能以低于传统饲料40%的价格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这样,用在饲料上的支出就大幅减少了。
三、对我国的启示
奶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印度牛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2001~2002年度,印度的牛奶产量达8440万吨,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牛奶生产大国。在2005~2006年度,印度的牛奶产量达到9710万吨,牛奶工业年产值达到8500亿卢比。在2006~2007年度,印度的牛奶产量超过1亿吨。印度的牛奶和奶制品不仅自给有余,而且还有一定量的出口。继绿色革命之后,印度的白色革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对于在国情上与印度较为相似的中国来说,能否从印度奶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首先,为了规范和促进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为合作社形式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印度制定并多次修订了合作社法,而且根据印度公司法案,合作社还可以注册为生产者联合公司。我国虽然已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已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但农民和基层对这部法律的了解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加强对这部法律的宣传。同时,农业部等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的合作、沟通,制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此外,这部法律是一部阶段性的法律,还有待完善,一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以后,合作社的建立和运营一定要严格遵守和依照这部法律,真正做到依法办社,科学办社。
其次,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农民合作组织的原则和活动方式,引导和帮助建立一批比较规范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对更多农民产生示范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广大会员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在资金、财政、税收和其他政策上对农民组织给予优惠和扶持,以便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政府只能是一個引导者和服务者。在合作社走上正轨以后,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合作社的民营性质。
最后,印度的奶业合作社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高效、民主和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一个生产、加工、销售高度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培育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使合作社机制与发展优势与公司制度的灵活、自主和规范结合在一起,因而印度合作社的规模能不断扩大。然而,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模上还很小,商业性也比较缺乏,还没有大型的合作形式的股份制企业。这就需要我们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的各项原则,实现管理上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众多拥有自己品牌并采取生产、加工、销售高度一体化合作形式的现代股份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