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教师精耕细作、精心呵护,更需要教师耐心等待。等待是信任和宽容的结晶,等待是对生命的尊重与赏识;等待是对个性的发现与助长;等待是生命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孕育惊喜的历程。
  等待是把师爱的雨露洒向学生心田的过程,只要给学生爱心和机会,学生就会还给我们精彩。有境界的教育生活,极简单也极丰富,平凡的日子因它充满激情而流光溢彩。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下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境界。生活需要等待,我们的课堂同样也需要耐心等待。而简单的“等待”二字,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有时却真的难以做到。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兹说过:“我们非常留意和尊重儿童的时间,我们真的需要放慢脚步,给予儿童所需要的时间,我们需要等待孩子。”教育的过程必须遵循人的理性观念形成的规律,必须经过多次从感受、体验、实践到反思、理解、领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逐步实现。而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背古诗,四岁学英语,五岁弹钢琴,未满六岁提前上一年级等。在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速成”的现象: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时,没有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也没有进行耐心的“等待”,而是直接“赠送”给学生答案或结果……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以前上公开课,自己总是认真地设计,反复地演练。到了上课时,却一直担心:准备这么多内容我能不能上完?于是一心背教案,一心赶速度,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准备的内容很快上完,尴尬地提前下了课。后来经常去听别人的课,总算明白一点: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有没有把准备的内容上完,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习速度。当遇到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时,就应该放慢速度,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学生一起静静地享受我们的课堂。由此可见,教育需要教师尊重孩子,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与最适合孩子的节奏。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费时、费力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等待过程!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等待、唤醒,是一种发现,教师应该成为一支火把,用智慧与爱去点燃奇迹。等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门艺术。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儿,花儿的绽放有早有迟,我们应该有一种“花苞心态”,静静地等待每一朵花儿绽放。让我们真正从学生出发,珍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自然地因势利导,多一些等待,让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学生都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任何功利和浮躁只能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我想,教育者少一些浮躁与功利,多一些耐心与平和,这也许是教育成功的唯一途径。让我们在等待时付出,在等待后收获,在收获中幸福吧!
  (福建省安溪县金谷中心学校 362403)
其他文献
现在课堂上都追求高效,希望用较少的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教师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把某项知识学会了、弄懂了,也就是说教学效率高了,但学生的兴趣却没有了。  如教学某个汉字,大部分教师都是领着学生读几遍,让学生跟着自己写几遍,难写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用不了几分钟,这个汉字学生也就会读、会写了,教学可谓高效,教学手段可谓简洁。而有的教师则从字理的角度分析这个字形,让学生知道这个字这样写的
一直以来,我认为撒谎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撒谎,我总会穷追不舍,刨根问到底。若查明真相,对待撒谎学生常会横眉冷对,严厉指责,让其在全班学生面前检讨等。但如此费神费力的追查、批评、警告难见收效。现在,我采用了新的策略,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  一、遇到撒谎,适当装糊涂  哪些学生会撒谎,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可能会撒谎,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长了,教师往往能给出基本正确的判断。有一次,
花园与田园,均为植物生长的园子,但细细品来,却又各具韵味。  花园之美,在于孕育芬芳,在于绽放美丽。因此,姹紫嫣红、芳香四溢,是花园的应有之义;散发花儿的芳香,引来蝴蝶的蹁跹,是花园的应有担当。  田园,没有绚丽之色彩,没有花香之浓郁;它无法吸引蝴蝶舞蹈,就连供蜜蜂劳作的空间也很狭小。但田园亦有田园之道。田园之道在于畦田间草,浇水施肥;在于精耕细作,剪枝修叶;在于春种秋收,生生不息。正因为如此,田
看课看门道。这谁都知道。但我们和行家里手的差别就在于不知道何谓门道。  不得道,入不了门,看课只算看了个热闹。  和薛法根老师一起在重庆参加活动,法根的课引起了在场千余名教师极大的兴趣。其间有教师真诚询问:究竟该怎么看课,如何在课堂观摩中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呢?问题切中要害,全场寂静,等待法根语出惊人。  法根露出狡黠的笑,如孩童一般。一同在场的祖庆闻听后,说:这个,你懂的,但是很难言说。是吧?  
为了让四年级学生更好地识字,我发明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识字画事”。“画”自然就是画画,而“事”则是编一个故事。“画”和“事”相互对照、补充,从而解决了生字的形和意的问题,有时候顺便把音的问题也给解决了。学生们的识字热情越来越高涨,他们都盼望着上课时能够炫耀一下自己的创作。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识字教学最好的方法。  一次公开课上,我也把这一招儿使了出来。课一开始,学生就展示自己
影片《菲比梦游仙境》里有一个教学场景,笔者看了多遍,看出五个字——自己教自己。  让镜头回放——  (场景:孩子推开剧场的门,偌大的剧场里空荡荡的,只有观众席第一排正中间坐着一位埋头看书的文雅端庄的中年女性。她就是学校新来的戏剧老师——道奇。14个孩子像小鸟一般从座位的两边过道依次轻快地飞落到了舞台上,然后静静地坐下来,等待道奇老师为他们“导演”《爱丽丝梦游仙境》……可是道奇依然埋头看书,整个剧场
“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红得似乎难以复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毫无抗拒力地接纳了。而我似乎从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陈晓卿所说的一句话里,读懂了他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我从自己的职业角度出发,将此话解读为“带着对语文的敬意和感情,做好一位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站在语文课堂的讲台上,你就代表着语文,你身上散发出的气质应该是语文的,你的举手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的时候,整个设计都是围绕故事情节,抓住语言的积累运用展开的,最后情境续编的环节,学生编出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局,如:正当猴子难过的时候,一只麻雀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做事要有耐心,要坚持下去。”猴子一想:“是啊,我要坚持下去,争取把樱桃树种活。”于是就认真研究樱桃树的种法,后来终于吃到了果子。还有的学生说猴子在种樱桃树的同时,努力种植其他的果树,最终成
也许是一些名教师在公开课中的多次重复,也许是大家觉得比较时尚,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话:你最喜欢哪一段?你感悟到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听得多了,便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你最喜欢哪一段?”此句问话大都用在上课的开头部分。教师简单地介绍或启发几句之后,就会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其用意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学生呢,听了教师的这句问话,第一次不免有点欣欣然,第二次、第三次有的
坚持“儿童方向”,就是坚持以生为本,坚持真实,坚持从学生的疑问开始。在通向“儿童方向”的路上,我眼中的“儿童”每天都不一样,我眼中的语文教育每天都有变化,我的心每天都在淘汰旧的东西,它永远清新,它永不静止,其中有否定、有失败、有迷茫、有犹豫。但每一次的追寻都成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风景。  我记住一句话:“学生是孩子”  “学生是孩子”看似简单的五个字,那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艺术的老师才有的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