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病灶切除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feiy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3月采用前路及后路联合减压术治疗颈椎OPLL 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55岁,平均48.2岁.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术后评分提高了1~8分,平均4.5分,术后症状改善率4/8. 结论采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成形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OPLL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减压完全、安全有效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其他文献
1 历史回顾  Morton-Murdock在1970年首次于临床使用人工踝关节[1].当时人工踝关节是引伸于将髋关节假体翻转180°而来,胫骨部件借助长柄插入髓腔,类似全髋的股骨头部件,远端由聚乙烯的距骨体构成,行踝关节置换的同时做距下关节融合.经10年25例随访,12例失败,仅7例满意.在随后的八、九十年代,共有约20多种的踝关节假体用于临床.
期刊
笔者总结16例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旨在说明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的重要性。
期刊
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亦称Cushing溃疡.据相关资料报道,颅脑损伤后应激性上消化道病变的发生率为40%~80%,甚至高达91%,其出血发生率为16%~47%,出血后死亡率可高达30%~50%,严重地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针对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早期预防是降低其发生率和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期刊
期刊
患者男,19岁.因水果刀刺伤左胸部于2003年2月15日晚急诊入院.体检:血压111/72 mm Hg(1 mm Hg=0.133 kPa),体温37. 0℃,脉搏92次/min,呼吸20次/min,平左乳头第4肋间内侧约5 cm处见一刀口长约1.5 cm,两侧呼吸动度不一,左侧稍浅.左语颤较右侧低,左侧呈过清音,左肺呼吸音偏低。
期刊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xCA-BDNF)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和静脉内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脊髓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120只大鼠分为脊髓挫伤组(A组)、脊髓挫伤后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 (B组)、脊髓挫伤后静脉内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C组)、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和静脉内注射大剂量
左半结肠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生理,损伤后治疗难度较大.本院1994-2004年共收治左半结肠损伤36例,现报告如下。
期刊
椎动脉损伤可继发于颈部贯通伤、手术损伤,亦可发生于按摩、瑜珈、气管插管、癫痫发作、产伤、颈部绞勒、体育运动和交通伤.关于闭合性颈部创伤与椎动脉损伤之间的关系最早是由Suechting(1955)所描述的.Carpenter(1961)通过尸体解剖首次证实闭合性颈椎创伤后发生的椎动脉损伤。
期刊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65岁,2004年3月12日因"左髌骨骨折"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石膏外固定.2004年4月7日13:00因"突感心慌伴晕厥发作4 h"收住我院内科治疗,16:00行心脏彩超检查示:右房内约10 cm长条状强回声,盘曲于右房内,随心脏舒缩摆动,有时经三尖瓣口进入右心室,右房、右室大,肺动脉高压.患者做完心脏彩超搬动过程中突然出现晕厥.体检:体温35.0℃,血压80/50 mm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