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日两国文化中“道”的异同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国或民族的文化,是该国或民族为人处世的潜意识表现,体现为心理惯性和行为习惯。因而人和国家的行为,也是其文化的反映。这两种惯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家或民族的发展,甚至是命运。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个历史阶段表现迥异,可谓文化使然。对此,可从“道”的体现窥知一斑。
  【关键词】中国日本民族文化“道”
  
  中日文化中,“道”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两国对“道”的理解及其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均不尽相同。
  中国文化之“道”
  中国文化之“道”大概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主张无为,凡事顺其自然,不可勉强,但求水到渠成,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代表。第二种,以鬼谷子为代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提倡“有为”之“道”,主张以捭阖之道格物、驭人、成事。第三种,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儒家文化,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提倡“可为”或“应为”之道。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之精髓,在于以“小道”求“大道”,并处理好各“小道”之间、“小道”与“大道”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缘因“小道”使人强盛,强盛致人效法;“大道”使人持久,使人完善。“小道”,指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态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养成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悯之各项修为,胸怀求道的大志,养成并保持高尚的品德,以仁义的心境待人,精湛的技艺做事,不勉强追求名誉、利益、权力,而使各项修为均符合“道”,协调发展,方能求得大道——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目标。提倡求道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对个人而言,小道,指驭物之道,求技之首,成事之道。对国家而言,指政治(政治体制、各项政策、法律、外交等诸方面)、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求得小道,并使各方面符合道,协调发展,方能求得大道,获得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而言,指人类应有之道。大道的精髓,在于世间的道义,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事物的内在逻辑性。
  日本文化之“道”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是学习、吸收中国文化,所以代表性文化,均以道命名。第一,武士道。写作《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是日本的道德体系或宗教,武士道的源泉,来自于孔孟之道及王阳明之学说,主张义、勇、仁(不忍之心)、礼、诚、荣誉、忠、克制及复仇等。第二,神道。“日本人迷信他们的国家是世界无比的国家,他们的皇室是世界无比的统治者,他们的民族是世界优秀的‘神选民族’。”“日本的国体是万邦无比的模范国体,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决不会有人来破坏国体的。日本国体的精华就是古来的神道,日本国家的权力就是神道唯一信仰的表现。天皇就是最高的神的表现。爱神,敬神,皈依于神。以神表现的力量就是天皇的大权。”第三,茶道、花道等。茶道,与普通的喝茶不同,是一种召开“茶会”以规定的步骤煮茶、以固定的仪式品茶,可谓煮茶、品茶的一种艺术;或曰修炼、体现主人与客人之间和、静、清、寂境界的一种交往方式。花道,以供花、立花等方式来插花(草)、赏花(草)的一种艺术,亦可谓通过插花、赏花、送花来洗礼审美意识、享受生活的一种的方式。
  中日之“道”的异同
  古代中国人从出生到死亡,均是在阅读或感受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以及诸子百家之以小道求大道的文化氛围。日本人则是在武士道、神道、茶道、花道中履行使命。近代,中国失去了道,在西方列强的侵略、蹂躏中挣扎。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在中国文化“格物”、“致事”之道的基础上,学习吸收了西方的精确“格物”、“致事”之道,逐渐“脱亚入欧”,步入经济强国的行列。到了现代,中国从失足走向得道,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中浴火重生;日本得小道,在现代化国家的队列中勉力前行。
  中国文化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秦朝时的“尊儒”(荀子学派与韩非派法家合流),汉朝时的“尊儒立官”,三国时期董仲舒创立的公羊学,宋朝的“独尊儒术”、明朝时汇编《永乐大典》、清朝的科举制度和后来的“洋务运动”、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乃至改革开放等,均表现了中国的求道史。
  日本文化经绳文文化与弥生文化的“混血”,形成本土文化,后经大化革新吸收中国隋唐文化,明治维新学习西欧文化,到二战后学习美国文化的三大文化吸收期,形成现代日本文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虽然产生诸多问题:环境受到污染,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问题,物欲横流、有道德沦丧之虞等,可以说是我们理应付出的代价。但这种代价是牺牲自己的相应权利,而不是以掠夺或影响别国为动机。
  日本文化中“道”虽也有“当为”、“应为”的观念,明治维新之前尚处于学习、消化“道”的期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时值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处于鼎盛时期,自由、民主、契约以及各种新型制度不但使人类迅速进步,自然科学方面的各种发明创新使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主义掠夺给这些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这些掠夺案例和带来的巨大利益诱使日本学习西方的小道——发展工业,振兴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军事实力,放弃了大道——发动了侵华战争、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等“背道”行径。其“背道”有二:一是违背道义,二是未认清日本其时的自身力量和国际环境。二战后,内外部环境迫使日本再次回到学习欧美的“小道”上,始有其第二经济大国的成就。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学习、效仿圣人、完人、君子为最高目标。“闻鸡起舞”、“悬梁锥股”,均为养成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悯之修为的最高目标;“朝闻道,夕死可也”,对名誉、利益、权力,均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淡泊名利,古来多有文人甚至对“铜臭”极度厌恶;对感情,提倡“发乎情,止乎礼”;对人际关系,主张“仁以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代表人物为——仁人;孔子、孟子;仁君:唐太宗,清康熙;义士:岳飞、关羽、文天祥;智者:诸葛亮、孙子、张良。他们均是中国千百年来效法、模仿的对象。古代到近代,所受的教育、文化熏陶也主要是这些人的品行、思想。
  对名誉,日本人常有一种羞耻压在他们头顶,古代日本人可为之杀人和自杀,如历史上浅野候因吉良候使其失礼而砍伤了他的额头,最后不得不自杀。即便到了今天,日本人对二战的侵略行为拒不认罪,除政治因素(民族主义者影响选票)的原因外,日本人视名誉超过生命,是其心理惯性。当今日本社会,加班是受公司重视的表现,而不加班的男人为不至于被邻居轻视,也尽量喝酒到很晚才回家,也可作其佐证。
  对欲望的发泄,日本人从明治维新以前的禁欲,发展到近现代的纵欲。对权力,自古以来,日本社会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人均为“出世”而“一生悬命”地奋斗,数度发动的对朝鲜战争、对华战争,更是其掠夺资源、争取国际权力的表现。
  日本学习中国之道,注重某方面的精确,忽略了“大道”。带来的好处体现在生产、制造上的精益求精,生产的产品高质量、低成本、高环保,因而创造了一些世界名牌。带来的问题是忽略了大的发展方向,导致一些大的问题,如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发动侵略战争,导致亚洲国家不宽恕日本,日本也为此问题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能解脱。
  综观两国之“道”可知,中国虽然不精小道,却未丧失大道;日本精于小道,却未获得大道。中国人强调“实现”,为可为之事,做应做之举,以期水到渠成达成“实现”之目的;日本人更愿意“强求”,为实现目标,要“一生悬命”地奋斗。
  中日之“道”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国与国关系,最能体现一国文化,尤其是经济行为和参与或发动的战争,是国家行为的表现,最能反映文化积淀。
  中国历史上参与的外部战争,从结果上看,无论胜负,均未占领、掠夺他国,亦未强制推行自身制度或价值观。与此相对,西方国家所发动的战争,其目的不外乎强力推行其价值观,争夺资源或为了地缘政治利益(霸权)。由此可知,中国史,可谓求“道”史。西方史则是追名、逐利、纵欲、争权的自我满足史,自诩得道、强求他人效法其道的历史。前者乃为求得自身及人类之大道,找到自身及人类发展的正确之途、完美之道;后者则是只顾自身发展及满足。就人类长远发展而言,两者相判,优劣历然。
  尽管如此,日本在看到西方国家这些掠夺案例及其获得的巨大利益,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学习、吸收西方文化,并效法西方做法。因此,近现代日本文化,反映了西方文化,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日中甲午战争、对华侵略战争、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战争、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等均是其例证。
  中日两国文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告诉我们,但凡一个人、国家或民族,应有远大理想,在此远大理想指导下为可为之事,行应行之道,尽力提高自身素质或综合国力,切勿勉力而为,万勿强力而为。前者可带来良好结果:提高个人素质,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顺利甚至高速发展、可持续发展,亦可获得他人、他国的尊敬、仰慕或效法;反之,欲速则不达,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礼仪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礼是内容,仪是形式。目前,社会上存在只注重礼仪的形式,而忽略礼仪内涵的现象。必须从传统文化和礼仪渊源的角度来探讨国粹、礼仪、智慧,更好地在现实中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历练,真正做到善与美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关键词】礼仪 智慧 道德 修身 传统文化    “礼通苍穹,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高峰,俯览翠微峦域低。”这是80岁的教育艺术泰斗李燕杰曾经写下的诗句。这两
【摘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在思想多元化、利益复杂化、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探索凸显出紧迫性。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论具体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生动化、通俗化,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性化等,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创新 途径    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
【摘要】儒家文化的诚信经历了发生、发展、拔高、衰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的信用不是道德规范,同诚信有本质的不同,西方市场经济彰显的诚信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陷入逻辑困局,只有以社会主义原则驾驭市场机制,诚信才能重现革命进步的灵光。  【关键词】诚信思想信用历史演变    儒家文化的诚信发展与衰亡的过程  我国儒家文化提倡的诚信是道德规范,它强调个人行为的始终如一。孔
【摘要】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哲学思想具有局限性。但是,康有为在进行哲学思想的创作中,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并进行改造、选择和批判的学术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康有为哲学思想两面性    康有为哲学思想的两面性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康有为是首个试图建立哲学系统的思想家,也是试
【摘要】企业共青团能力建设是共青团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共青团组织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应从加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服务力、学习力和创新力四方面着手,加强企业团组织能力建设。  【关键词】企业团组织 凝聚力 创新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也正处于全面实现“十一五”战略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加强企业共青团能力建设
【摘要】大学生的功利心理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对大学生的功利心理现象持批判态度,这样的一些评判必然影响对大学生的认识与培养。了解大学生功利心理的真实面貌,去除反对者们硬加给大学生功利心理的成分,才能给大学生功利心理一个确切的 “说法”。  【关键词】大学生 功利心理 合理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功利意识实际上成了一种价值导向,较为明显的就是直
【摘要】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发展,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经济行为造成的。自然选择令适者生存,对细菌如此,对人也是如此。解决全球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办法与解决早已有之的杀虫剂耐药性问题的办法具有相似之处;要在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上取得真正的进展,需要各国政府通力合作。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性 生态政治学 政府间合作    导致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因素  人类为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医护人员往往将抗
【摘要】官场上的庸俗之风、低俗之风、媚俗之风反映着一种消极腐败的官场文化生态。其存在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对官场低俗风气要寻根溯源,标本兼治,即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培育风清气正的大环境;要培养耻感文化,从改善官德入手;要大兴学习之风,读好书以“医愚”。  【关键词】低俗风气 文化根源 官员治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
【摘要】《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是张闻天以巨大的勇气在深刻冷峻的思考后所做的发言。全文着重思考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民主等问题,充满了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沉的忧思,至今还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穿透力。  【关键词】张闻天 《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 思想    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以下简称《发言》)展示给人们的是坎坷曲折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一个伟大的革命家艰难跋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