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礼仪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礼是内容,仪是形式。目前,社会上存在只注重礼仪的形式,而忽略礼仪内涵的现象。必须从传统文化和礼仪渊源的角度来探讨国粹、礼仪、智慧,更好地在现实中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历练,真正做到善与美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关键词】礼仪 智慧 道德 修身 传统文化
“礼通苍穹,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高峰,俯览翠微峦域低。”这是80岁的教育艺术泰斗李燕杰曾经写下的诗句。这两句诗写出了礼仪的境界,礼可以上通苍天星辰近,下承高峰众山小。礼仪的境界是由它的内涵决定的。礼是德之形,礼是人之魂,礼是世间理,礼是道之法。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笔者认为这四句话也写出了礼仪的使命与向往。人类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创造了全新意义上的人。人创造了礼仪,礼仪提升了人的智慧,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
远古时代的礼仪渊源
人类文明始祖伏羲制定的龙图腾就是一个和谐的明证。相传华夏九州第一次大结盟之后,伏羲集中九大部落图腾的特色,以蟒蛇图腾为基础,选用鳄鱼的头、雄鹿的角、老虎的眼、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红鲤的鳞、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组成了一个龙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标志着“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
原始人类为求风调雨顺、祖先显灵,会举行一些敬神拜祖仪式,希望通过物品和音乐来祭拜神灵,期盼“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这就是最初的礼仪活动,是礼仪的起源。
八卦和音乐使这些祭天、敬神的祭祀活动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完善起来,正式形成祭祀礼仪。这在后来的春秋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得到有力的证明。《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颂”就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和祖先的功德两个部分。
伏羲的兴嫁娶,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不仅结束了原始的群婚状态,并且为后来的长幼、尊卑、君臣等一系列的礼仪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礼仪发展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统治的需要,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求,不能更好地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敬神致福的活动全面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 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
周文王制定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他还精心“演易之六十四卦 ”,详细地阐明君子经世致用,穷理尽性之道。所以他能教化来宾。他的教化令四海宾服,都来归附服从他。
之后,周公“明德慎罚”,制礼作乐。周公总结了从成汤到纣王自命天子,忽视民的存在而为所欲为,失德招致亡国之祸的经验。提出了“明德慎罚” “敬德保民”的观念,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
西周的“礼乐文化”中,源于以“德”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所以要探讨礼乐文化一定应该研究“德”字。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强化了以“德”为先的治国方略。
商代甲骨文和西周初期的铜器铭文中出现了“德”字的雏形。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就是行路要直。后来金文中在底部加上心,应该就是心直眼睛才能直,目正、心正才算“德”,便是《大学》上所说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
《周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后来,“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周人重德,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行为即是“礼”。
春秋时期的礼仪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社会纲纪大乱,骚动不宁。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同时也迎来了礼仪的全面发展,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各家理论思想融合而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对德和礼的内涵进一步发展。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讲究“德治”和“礼治”,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把德、礼施之于民,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要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为政者以德治国,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如同众星环绕于北极星周围一样,四方之民自然会归附于他。
孟子更多地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学说,进入了“王道”的阶段。对于“仁”,孟子的解释是:“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礼”是互为表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富全面。孟子“仁”的思想更强调了人的特性。
孟子强调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把 “礼”看作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端”即“善端”,人有“四端”犹如人有四肢。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作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继孔孟之后提出“礼者,人道之极也”,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管仲主张强国富民,礼法并举。管仲的礼治学说是“四维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仲将礼、义、廉、耻比喻为维系国家和社会的四条绳索,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礼治提高到了关系政治和社会安定以至于国家存亡的高度。
后世各时期思想家关于“礼仪”的论述
叔孙通的“朝仪制礼”,强调了礼仪的“变通”。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了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他的礼乐活动和思想,对汉初礼乐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两汉时期儒学盛行、礼制完备,奠定了基础。对后来封建时代的礼乐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均有极大影响。
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定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将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他主张行教化、重礼乐,认为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由此得知,董仲舒认识到以礼教化作为统治手段的重要作用。
朱熹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他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这些其实都是孔子儒家思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具体化和发展。
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让礼学从道德境界走向审美境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正是这样的突破,让王阳明从更高的境界诠释美与善、美与丑,诠释了礼仪的道德的内在美和形式美。“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阳明对礼仪的价值是强调了善与美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他看来,“礼”是存在于感性个体生命之中的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精神的道德律令,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这体现了中国礼学从道德境界走向审美境界,亦即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重要特征。
至此,中国礼仪的内涵从道德境界发展到美学境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完备。此时,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以“礼”规范行动,为中华民族遗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
【关键词】礼仪 智慧 道德 修身 传统文化
“礼通苍穹,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高峰,俯览翠微峦域低。”这是80岁的教育艺术泰斗李燕杰曾经写下的诗句。这两句诗写出了礼仪的境界,礼可以上通苍天星辰近,下承高峰众山小。礼仪的境界是由它的内涵决定的。礼是德之形,礼是人之魂,礼是世间理,礼是道之法。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笔者认为这四句话也写出了礼仪的使命与向往。人类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创造了全新意义上的人。人创造了礼仪,礼仪提升了人的智慧,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
远古时代的礼仪渊源
人类文明始祖伏羲制定的龙图腾就是一个和谐的明证。相传华夏九州第一次大结盟之后,伏羲集中九大部落图腾的特色,以蟒蛇图腾为基础,选用鳄鱼的头、雄鹿的角、老虎的眼、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红鲤的鳞、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组成了一个龙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标志着“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
原始人类为求风调雨顺、祖先显灵,会举行一些敬神拜祖仪式,希望通过物品和音乐来祭拜神灵,期盼“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这就是最初的礼仪活动,是礼仪的起源。
八卦和音乐使这些祭天、敬神的祭祀活动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完善起来,正式形成祭祀礼仪。这在后来的春秋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得到有力的证明。《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颂”就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和祖先的功德两个部分。
伏羲的兴嫁娶,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不仅结束了原始的群婚状态,并且为后来的长幼、尊卑、君臣等一系列的礼仪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礼仪发展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统治的需要,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求,不能更好地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敬神致福的活动全面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 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
周文王制定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他还精心“演易之六十四卦 ”,详细地阐明君子经世致用,穷理尽性之道。所以他能教化来宾。他的教化令四海宾服,都来归附服从他。
之后,周公“明德慎罚”,制礼作乐。周公总结了从成汤到纣王自命天子,忽视民的存在而为所欲为,失德招致亡国之祸的经验。提出了“明德慎罚” “敬德保民”的观念,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
西周的“礼乐文化”中,源于以“德”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所以要探讨礼乐文化一定应该研究“德”字。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强化了以“德”为先的治国方略。
商代甲骨文和西周初期的铜器铭文中出现了“德”字的雏形。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就是行路要直。后来金文中在底部加上心,应该就是心直眼睛才能直,目正、心正才算“德”,便是《大学》上所说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
《周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后来,“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周人重德,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行为即是“礼”。
春秋时期的礼仪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社会纲纪大乱,骚动不宁。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同时也迎来了礼仪的全面发展,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各家理论思想融合而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对德和礼的内涵进一步发展。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讲究“德治”和“礼治”,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把德、礼施之于民,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要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为政者以德治国,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如同众星环绕于北极星周围一样,四方之民自然会归附于他。
孟子更多地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学说,进入了“王道”的阶段。对于“仁”,孟子的解释是:“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礼”是互为表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富全面。孟子“仁”的思想更强调了人的特性。
孟子强调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把 “礼”看作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端”即“善端”,人有“四端”犹如人有四肢。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作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继孔孟之后提出“礼者,人道之极也”,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管仲主张强国富民,礼法并举。管仲的礼治学说是“四维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仲将礼、义、廉、耻比喻为维系国家和社会的四条绳索,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礼治提高到了关系政治和社会安定以至于国家存亡的高度。
后世各时期思想家关于“礼仪”的论述
叔孙通的“朝仪制礼”,强调了礼仪的“变通”。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了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他的礼乐活动和思想,对汉初礼乐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两汉时期儒学盛行、礼制完备,奠定了基础。对后来封建时代的礼乐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均有极大影响。
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定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将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他主张行教化、重礼乐,认为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由此得知,董仲舒认识到以礼教化作为统治手段的重要作用。
朱熹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他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这些其实都是孔子儒家思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具体化和发展。
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让礼学从道德境界走向审美境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正是这样的突破,让王阳明从更高的境界诠释美与善、美与丑,诠释了礼仪的道德的内在美和形式美。“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阳明对礼仪的价值是强调了善与美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他看来,“礼”是存在于感性个体生命之中的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精神的道德律令,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这体现了中国礼学从道德境界走向审美境界,亦即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重要特征。
至此,中国礼仪的内涵从道德境界发展到美学境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完备。此时,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以“礼”规范行动,为中华民族遗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市职业财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