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成效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ra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及现代企业用人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者需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文就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的必要性,具体实施过程,成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理实一体化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企业用人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懂理论,会操作,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中应多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一种学生在课堂上能看、能听、能读、能写、能思考,尤其是能动手练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模式进行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一体化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结合进行,通过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学生学习的途径有眼看、耳听、张嘴读、手写、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等。学生学好一项技能需要多器官的参与,我只听了教师讲解,我也许不明白;我听了讲解还看过教师示范,我也许能理解;我不止听过看过,我还动手做过,我就会掌握;我理解掌握,加上自己思考,于是我可以创新。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看、听、读、写、思考及动手练习,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成绩。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内容包括变压器、交直流电动机、常用低压电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技能。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既有理论知识教学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承担学生学习后参加电工操作证、电工资格证考证的任务,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我们需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必要性
  1.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脱节,影响教学效率效果
  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理论学习比较抽象,比如学习电动机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工作原理时,没有实训课的支撑,学生对于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等元件的构造及运行情况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于电动机星三角降压启动的运行过程也是纸上谈兵,严重影响理论教学效果。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的传统教法是先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待到课程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实习训练。由于技能实训与理论教学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且相隔较长时间,学生技能实训时理论都模糊或忘光了,造成技能实训与理论教学的严重脱节。
  同时,有的理论教师为了学生能理解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去实训室实践,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元件或线路的工作原理,会重新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就影响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效率。
  2.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底子薄,基础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技能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而未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理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书本为中心,“填鸭式”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看不到实物,自己无法动手,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3.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合理
  理论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只能通过作业、考试等评估其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核,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实训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只能通过线路安装检测来评估其实操的掌握,而学生对线路原理是否理解,有没有掌握相关理论,无从得知。传统教学模式只通过考试看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而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但考察学生的理论和实操,还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训脱节,使学生不能更深入地学好知识技能。因此,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备条件
  职业教育学校具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实验室和实训场地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备条件。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在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实训室完成。与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内容相应的实训室有:电动机维修实训室、电力拖动技能实训室、机床线路维修实训室。以上实训室配置多媒体教学平台后就可以满足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
  要搞好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还需要能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专业教师。教师利用仿真软件及有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的课件来教学,使教学形象生动,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下面笔者以点动及连动控制线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例具体说明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任务的分析和设计
  点动及连动控制线路安装是电工操作证考证实操题库中的重要一题。这一项目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点动及连动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元件使用、线路安装、线路检测和故障排查,为后期的电工操作证考证做准备。通过此次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点动及连动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元件选择使用,线路安装检测和故障排查是这节课知识目标;通过检测和故障排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是这节课的情感目标。
  2.具体的教学过程
  授课时,笔者先通过电工仿真软件观看电动机点动控制线路点动运行的情形,再通过电工仿真软件观看电动机连动控制线路连动运行的情形,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在电路上实现既能点动又能连动的功能?
  学生思考后画出电路图,笔者接着提问,了解学生的办法和思路,对画图正确的学生,教师给以表扬,接着给出点动及连动控制线路的电路图,让学生看看电路图用了什么元件,并能在接线板上找出来。学生回答后,笔者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把要用到的元件给以展示和介绍,为后面的线路安装打基础。
  学习点动及连动控制线路工作原理时,也是先让学生思考,笔者再用电工仿真软件演示并讲解,然后让学生逐步讲述,讲述完一步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给出答案,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讲解点动及连动控制线路的线路安装和线路检测及故障排查时,笔者也是用自己制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展示分析,学生一边学,一边动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线路安装检测结束后,笔者对每个学生安装好的线路进行通电试验和打分,做到及时练习,及时评估。实训结束后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理论实操考核成绩给出一个总评分。
  3.所取得的教学成效
  通过以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完点动及连动控制线路工作原理后马上进行线路安装、检修。既促进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同时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帮助学生顺利进行线路安装、检修,牢固地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既能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了线路安装检修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结合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它不仅做到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有效地将理论知识通过技能实训及时得到消化,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又促进学生通过技能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和掌握专业技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双方的“教、学、做、思”融合在一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省乐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赵承荻.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吴钟栅.电子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EB/OL].百度文库,20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实验课课例《致橡树》,论述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拓展延伸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信息素养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现状,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成瘾症的几种类型,成因,以及网络成瘾的危害性,提出了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症;对策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90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50万人,占19%,其中网络成瘾的患者达到250万人。上网,已成为人们的时尚,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
摘 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建立在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模式。它的特点是信息承载量大,集图、文、声于一体,形象生动,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实效。本文阐述了这一方法在生物课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通过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具体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对德育课普遍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对待德育课的学习敷衍了事。教师没有因教而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没有因学而获得有效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呢?笔者认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