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实验课课例《致橡树》,论述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拓展延伸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信息素养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现状,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另辟蹊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中职生通过语文学习应该提升哪些素养?这些都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信息素养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素养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wkowskivki)就提出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定义),它包含诸多方面: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中职教育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特色,即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职业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应当是不容忽视的。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尽管经过了多年语文课堂学习,但他们大多知识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作言之无物,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如果中职语文课堂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的分析,课后练习的讲解,势必让更多的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其间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只有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信息学的原理,指导学生收集、存储、整理、传播以及应用信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作文、口语等语文能力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真正做到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课例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语文》(岭南美术出版社)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是要学生了解诗歌的一般特点,学习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特别是要分析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体味诗歌的语言。教学实验选取舒婷的《致橡树》作为实验课例,把教学重点定位在通过感受和欣赏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以及亲密无间的爱情观。由于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的话题比较敏感,而且充满好奇,但认识上又不是那么清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专题研究的方法,和学生共同探讨爱情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对这首诗的分析、赏析的文章非常多,所以实验课学习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围绕一个主题,完成一期电子小报,在课堂上展示,并就“爱情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这次实验课例从课程设计、前期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的各个环节可以充分说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1. 搜集信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很多,而且速度很快,教师传递知识的职能逐渐减少。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实施的研究者和评价者。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融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的渠道,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探究、自主阅读,根据课文内容去搜集资料补充文本教材的空白,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由于课前有准备,任务难度较低,而且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实验课例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准备作者介绍。学生们搜集了舒婷的生平简历、轶闻趣事、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诗歌作品等,从各个角度图文并茂地进行介绍,丰富的信息让学生们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舒婷,从而也激发学生欣赏她的作品的兴趣。
2. 整合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面对大量的信息却无从下手的情况。因此,要培养中职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梳理、利用和使用信息,具有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在信息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同时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的方向进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把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处理,然后进行专题研究阅读。
在实验课例《致橡树》的前期准备阶段,笔者给学生提供选题范围供学生参考,如舒婷诗集、舒婷和朦胧诗、认识舒婷、《致橡树》赏析和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等。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跟踪指导学生根据所确定的主题整理资料,进行取舍。制作电子小报时,还指导学生根据版面、主题对资料进行编辑、修改。
通过这次教学实验,可以看出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关键一环,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同时也看到让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但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得益、相互启发以及展示自我的环境,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3. 拓展延伸,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过去经历最多的是学习的失败,感觉更多的是学习的无趣,但是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引入信息技术,提倡大量的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很多喜欢上网的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因此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增长,逐渐摆脱了过去的失败感、自卑感,开拓了他们的学习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了语文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搜集、整合和处理信息,也学会了拓展延伸。可以说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
实验课例的课堂讨论环节,就是要学生将获取的信息内化的过程。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学生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赏析文章,对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和诗歌中的意象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而诗歌中否定和依附式的、毫无生气的世俗“爱情”、和歌颂的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扶持的爱情也引发了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并在课堂上展开了关于“爱情是什么”这个话题的讨论,因为有了准备阶段的信息储备和思考,很多学生都积极地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表达出来,甚至有些学生还联系现在社会流行的“AA制”爱情观谈了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思想中活跃的火花在宽松的环境下绽放了出来。
4. 合理运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而且综合运用了语言、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虚拟环境。强大的检索功为语文资源的开发整合、语文教学领域的拓展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教学舞台。中职语文教学要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合作性得到发挥。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课终究是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语言训练课,诵读、感悟、积累和广泛的课内外读写应是语文学习最通常和最有效的方式,因而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不能让过多直接的信息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能让过多现成的资源成为学生轻易获取别人成果的工具。只有遵循语文的教学特性、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辩证关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丰富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资源,更为语文学习创设了开放的空间,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习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着眼于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让学生学会借助信息解决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生活以及继续学习过程遇到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考判断和审美鉴赏等相关问题,在信息化社会中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刘琳,王以宁.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网络信息资源评价能力的教学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3]祝朝映.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4]谢华.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5,(7).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信息素养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现状,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另辟蹊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中职生通过语文学习应该提升哪些素养?这些都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信息素养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素养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wkowskivki)就提出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定义),它包含诸多方面: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中职教育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特色,即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职业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应当是不容忽视的。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尽管经过了多年语文课堂学习,但他们大多知识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作言之无物,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如果中职语文课堂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的分析,课后练习的讲解,势必让更多的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其间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只有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信息学的原理,指导学生收集、存储、整理、传播以及应用信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作文、口语等语文能力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真正做到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课例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语文》(岭南美术出版社)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是要学生了解诗歌的一般特点,学习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特别是要分析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体味诗歌的语言。教学实验选取舒婷的《致橡树》作为实验课例,把教学重点定位在通过感受和欣赏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以及亲密无间的爱情观。由于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的话题比较敏感,而且充满好奇,但认识上又不是那么清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专题研究的方法,和学生共同探讨爱情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对这首诗的分析、赏析的文章非常多,所以实验课学习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围绕一个主题,完成一期电子小报,在课堂上展示,并就“爱情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这次实验课例从课程设计、前期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的各个环节可以充分说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1. 搜集信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很多,而且速度很快,教师传递知识的职能逐渐减少。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实施的研究者和评价者。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融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的渠道,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探究、自主阅读,根据课文内容去搜集资料补充文本教材的空白,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由于课前有准备,任务难度较低,而且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实验课例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准备作者介绍。学生们搜集了舒婷的生平简历、轶闻趣事、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诗歌作品等,从各个角度图文并茂地进行介绍,丰富的信息让学生们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舒婷,从而也激发学生欣赏她的作品的兴趣。
2. 整合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面对大量的信息却无从下手的情况。因此,要培养中职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梳理、利用和使用信息,具有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在信息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同时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的方向进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把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处理,然后进行专题研究阅读。
在实验课例《致橡树》的前期准备阶段,笔者给学生提供选题范围供学生参考,如舒婷诗集、舒婷和朦胧诗、认识舒婷、《致橡树》赏析和舒婷诗歌中的爱情观等。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跟踪指导学生根据所确定的主题整理资料,进行取舍。制作电子小报时,还指导学生根据版面、主题对资料进行编辑、修改。
通过这次教学实验,可以看出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关键一环,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同时也看到让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但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得益、相互启发以及展示自我的环境,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3. 拓展延伸,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过去经历最多的是学习的失败,感觉更多的是学习的无趣,但是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引入信息技术,提倡大量的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很多喜欢上网的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因此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增长,逐渐摆脱了过去的失败感、自卑感,开拓了他们的学习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了语文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搜集、整合和处理信息,也学会了拓展延伸。可以说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
实验课例的课堂讨论环节,就是要学生将获取的信息内化的过程。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学生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赏析文章,对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和诗歌中的意象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而诗歌中否定和依附式的、毫无生气的世俗“爱情”、和歌颂的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扶持的爱情也引发了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并在课堂上展开了关于“爱情是什么”这个话题的讨论,因为有了准备阶段的信息储备和思考,很多学生都积极地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表达出来,甚至有些学生还联系现在社会流行的“AA制”爱情观谈了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思想中活跃的火花在宽松的环境下绽放了出来。
4. 合理运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而且综合运用了语言、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虚拟环境。强大的检索功为语文资源的开发整合、语文教学领域的拓展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教学舞台。中职语文教学要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合作性得到发挥。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课终究是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语言训练课,诵读、感悟、积累和广泛的课内外读写应是语文学习最通常和最有效的方式,因而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不能让过多直接的信息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能让过多现成的资源成为学生轻易获取别人成果的工具。只有遵循语文的教学特性、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辩证关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丰富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资源,更为语文学习创设了开放的空间,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习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着眼于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让学生学会借助信息解决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生活以及继续学习过程遇到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考判断和审美鉴赏等相关问题,在信息化社会中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刘琳,王以宁.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网络信息资源评价能力的教学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3]祝朝映.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4]谢华.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5,(7).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