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慕容燕政权的章表笺令浅探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E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慕容燕时代的章表笺令兼具应用性与文学性,朴实、简捷、明快、洗练,充分体现出慕容燕集团的文化成就。
  关键词:慕容燕 章表笺令 应用性文体
  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北史·文苑传》中有如下概括:“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其能潜思于战争之间,挥翰于锋镝之下,亦有时而间出矣……然皆迫于仓卒,牵于战阵,章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非其才有优劣,时运然也。”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说明当时的文学创作较为落后,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由于当时中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征战杀伐不休,民不聊生,文人们纷纷避祸江南,缺乏稳定的生活空间,无暇顾及文学创作,整体的文学衰落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文献可以看出,那种“体物缘情”类型的诗赋创作明显缺乏,大部分是较为实用的文体,诸如“章奏符檄”之类,但由于数量较多和创作者的用心,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虽然总体上成就较低,但《北史·文苑传》也谈到“宋该、封弈、朱彤、梁谠之属,见重于燕、秦” 。可见当时是有一定的文学家和文学创作的。虽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文献资料很少,但凭借这些珍贵稀少的材料,也可以对诸燕时期的文学创作进行探索,并获得一个大致的轮廓。根据作品的文体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与笔两种类型。笔以“章奏符檄”为代表,而文则以其民歌和谣谚作为代表。流传至今的,更是文章多于诗歌,至于赋,几乎不存。可见当时的文学特点是“笔胜于文”,究其原因,似可归为以下几点。
  首先,当时战争频仍,文人们大多“迫于仓促,牵于战争”,时代环境不适宜体物缘情的文学创作,而文章的实际应用效应则为章奏符檄的创作提供了客观环境,其时代背景无疑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其次,当时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以儒家文化为治国之本,这样就把文人的人生价值与儒家价值观相统一起来,使文人把自己的生命意义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创作热情都投入到政治生活中,即创作的目的更主要的是为了实用和功利,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以经世致用为创作原则。其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其表现形式,使当时文人的观念重笔轻文,最终使应用文体大行其道。
  再次,当时的许多文人投入诸燕相对弱势的文化环境中,采用比较实用的应用文体更能为鲜卑统治者接受。
  这些作品基本上都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均为诸燕慕容氏集团高层的文章,可见其统治者大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其中录入慕容氏皇族计十四人,将北燕二冯(冯跋、冯素弗)列入大臣,则其他大臣计十七人。
  这些笺令书表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有关于与其他政权合战的:慕容皝的《上言征慕容仁》,皇甫真的《上书请征吕护》《上书请防秦》,慕容翰的《上言宜讨素连木津》,慕容垂的《上书请伐》,慕容钟的《传檄青州诸郡讨辟闾浑》,韩范的《上书言伐桓立》,慕容德有《上慕容暐疏请图关右》等。
  2.有陈时政的:封裕的《谏慕容皝》,申绍的《上书陈时务》,韩卓的《上疏正户籍》,段晖的《称藩姚兴议》,张华的《称藩姚兴议》等。
  3.有与其他政权之外交往来的:如慕容廆的《与陶侃笺》,慕容皝的《上晋成帝表》《与庾冰书》,慕容泓的《与苻坚书》,慕容冲的《命詹事答苻坚》,慕容垂的《上苻坚表》《报丁零及西人令》等。
  4.有制定国内制度的:慕容俊的《下书定冠冕制》,慕容盛《下令公侯赎罪不得已金帛》,申胤有的《上言定冠冕制度》,常炜的《上言祖父未葬者权宜铨选》,慕容超的《下书议复肉刑》,冯跋的《下书除前朝苛政》《下书令境内不改葬》等。
  5.有對大臣的赏罚:如慕容皝的《下令赐封裕》《下令罪宋该》,慕容俊的《手令敕常炜》等。
  6.有训诫文性质的:如鞠彭的《戒子殷书》,明岌的《将死戒其子》。
  7.有关于宗教、教育的:慕容垂的《与僧朗书》,冯跋的《下书建太学》。
  这些书表笺令等文体因其实用性得以在诸燕政权中发挥主要作用,并且较易保留。它们也常常写得较有文采,文字虽不多,却因这些应用文体多切实就事,针砭时政,分析细腻,体察入微,又兼用排偶,骈散结合,引典设喻,虽行文颇具藻丽之风,但内质充沛,论说有实,故叙事流畅而意蕴昭然,文质并茂。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功能兼容并蓄,与南朝的淫丽之风是迥然不同的。如慕容皝的《与庾冰书》:方今四海有倒悬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宁得安枕逍遥,雅谈卒岁邪!吾虽寡德,过蒙先帝列将之授,以数郡之人,尚欲并吞强虏,是以自顷迄今,交锋接刃,一时务农,三时用武,而犹师徒不顿,仓有余粟,敌人日畏,我境日广,况乃王者之威,堂堂之势,岂可同年而语哉!
  语句铿锵,气势纵横,言辞激昂。先叙庾冰之地位,历史之经验,再讲形势之紧迫,人心所向往,又列出自己虽以势小却仍为国家“交锋接刃”,开疆扩土的决心和作为,催促有“王者之威”者更不得逍遥卒岁,而须锐意进取。言辞畅达,层次清晰而辞气慷慨,以致“冰见表及书甚惧,以其绝远,非所能制,遂与何充等奏听皝称燕王”,充分起到了应用性文体的作用。又如慕容暐的《答慕容恪慕容评》 :朕以不天,早倾乾覆,先帝所托,唯在二公。二公懿亲硕德,勋高鲁、卫,翼赞王室,辅导朕躬,宣慈惠和,坐而待旦,虔诚夕惕,美亦至矣。故能外扫群凶,内清九土,四海晏如,政和时洽。虽宗庙社稷之灵,抑亦公之力也。今关右有未宾之氐,江、吴有遗烬之虏,方赖谋猷,混宁六合,岂宜虚己谦冲,以违委任之重!王其割二疏独善之小,以成公旦复衮之大。
  文辞明白晓畅,整齐雅致,将慕容恪与慕容评二人显著功勋娓娓道来,一一列陈,又叙述国家形势,更衬出二人于国家社稷的重要性,说理层层展开,议论精当,语句参差,节奏感强,读来富有文学风味。其文采飞扬也加强了议论时政、陈述己见的功能。其他如慕容泓的《与苻坚书》,慕容俊的《下书定冠冕制》,冯跋的《下书除前朝苛政 》等,也都文质并茂,充分体现出慕容燕集团的文化成就。
  周建江曾评论后燕是“中原文化的全盘接受者”“文学风气属于建安文风的遗响,文学语言属于秦汉之际的风采,文章程式为战国纵横家的模范。……朴实、简捷、明快、洗练,绝无魏晋时代的华美与富丽”。这番评价较为中肯。
  参考文献:
  [1]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曹道衡.中古文史从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4]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周伟洲.吐谷浑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赵以武.五凉文化述论[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7]赵向群.五凉史探[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8]周建江.北朝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金毓黼,撰.东北通史[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
  [9]孙进已,等编.东北古史资料丛编[M],沈阳:辽沈书社,1989.
  (作者简介:郭鹏,男,硕士,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当下文化生态在文化工业的冲击下有均质化、平面化的倾向,民歌的音韵化表达以其整体生命律动对这种文化失衡具有制衡之效。  关键词:民歌 音韵化表达式 整体生命律动 文化生态 均质化  一、文化生态失衡之忧与整体生命律动  现代工业文明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剧烈冲突,这种强调主客体二分二元对立的文化将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似乎成为一个征服者,但却在征服自然的同时破坏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自我分化和临床实习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实习护生自我分化与临床实习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关系;探讨萨提亚模式对实习护生自我分化和临床实习适应能
摘要:书目提供了丰富的汉籍外译信息,在典籍英译研究中能提供丰富的英译信息,颇具史料价值。王尔敏书目涉及全面,国内外却鲜有研究。本研究就以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译者、译者国别以及译书的出版年份,从中观察特点。研究发现,英译作者以英美中三国为主体,但中国译者单独英译较晚;民国时期典籍英译数量达到最高,与当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传教士无论因何原因来华,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摘要:旅游歌曲代表着旅游地的文化形象,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歌曲,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赞美地方风情,为旅游地的形象传播和推广提供重要支持。辽宁鞍山要想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赢得优势,就要认识到旅游歌曲在旅游地形象建构与传播当中的突出价值,在此基础之上改进旅游歌曲形象传播的策略,全面提升传播效能。  关键词:旅游歌曲 形象 传播  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将听觉要素和旅游进行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摘要:题目作为学术论文千军万马文字的最高“统帅”,是文章的关键点,也是给读者最直白的主题提示。本文就美术专业方向,以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得到启发,通过对美术类论文题目的大量搜集,展开一场关于论文题目写作规律的讨论。  关键词:论文题目 美术专业 图像学研究  一、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图像学研究大致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方法与目的。第一阶段:前图像志分析。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阶段:图
研究目的:探讨血清miR-21、miR-24的表达水平及其与DNA定量分析对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的相关性研究以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岳阳市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10月收治的58例腹腔
本文根据网络文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以“起点中文网”为例,结合出版行业在网络文学的冲击下所提出的新战略,做出的新变革,思考网络文学在出版道路上所面临的
朗诵是诗歌鉴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提升学生诗歌朗诵技巧是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面临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别从知人论世、诗歌技巧、借助信息化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摘要:戏剧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呈现的视觉冲击与音效语境不仅能表达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格与审美取向,还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及认同。中国戏剧对外传播有利于发扬及传承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还可以通过打造中国戏剧,使之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跨文化 对外传播 中国戏剧  我国于13世纪开始向世界传播戏剧文化,东南亚与欧洲是最早接受戏剧文化的地区。在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戏剧逐渐拓宽了对外传播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