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益意识是现代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文明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悠久美德。公益意识不仅仅体现了个体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能够激励和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当前公益行为开展的有效主体,本文选择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完善社会公益意识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公益意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家庭,更是高校、社会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公益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着重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育现状
通过笔者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现状如下。
(一)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走访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中只有60%左右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的公益活动,在这60%的学生当中,每周能够关注公益新闻,积极寻找机会参加公益活动的只有不到4%的同学。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但是整体上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兴趣相对低下,主动性较差。
(二)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能力相对欠缺
由于现代公益意识教育的缺位,很多大学生对具体的社会公益机构和公益组织的了解相对匮乏,据调查,了解五个以上公益机构组织的同学只有10%,大部分同学对公益事业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深刻。此外,在调查中显示32%左右的同学认为自身在公益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自身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欠缺。
二、当代大学生公益意识培养的渠道分析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水平还相对比较欠缺,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当前影响大学生公益意识培养的不利的因素,笔者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政府等事业单位的正确有序引导,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有序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全方位的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首先,政府要扩大宣传,营造出良好有序的社会公益氛圍,主流媒体在进行宣传的时候,要积极宣扬社会的好人好事,充分的发挥好现代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挖掘身边的社会公益典型,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学习典型、争做模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其次,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对公益事业的资金扶持,各级政府可以建立有序的公益资金投入渠道,对公益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督,保障公益组织的良性成长。给大学生营造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公益氛围。
(二)高校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公益意识培育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想实现大学生公益意识全面提升这一目标,高校必须要切实的发挥好自身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发挥好教师自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教师是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公益,在思想上提升学生对公益的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普及公益知识。其次,学校要积极打造公益氛围的校园文化,通过校歌、校徽等文化载体的形式,将更多的公益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使得学生能够随处感受到公益形式的存在,努力营造出具有公益意识的校园氛围。
(三)大學生自身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增强对社会公益的整体认知
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意识培养的主体,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自我修养,认同并践行社会公益行为。大学生首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大学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我素养,摒弃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其次,大学生应该提升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公益事业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鱼龙混杂之下,大学生从网上获得的信息也未必都是真的,大学生应该提升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提升对公益事业的认知水平,并积极践行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四)加强对高校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强化公益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高校公益组织是加强学生公益意识教育培训的重要组织之一,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完善高校的公益组织,增强社会公益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社会上的公益机构也要积极努力的吸收大学生阶层,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社会公益组织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质量和诚信度,强化社会公众对公益组织的信任。
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公益组织和公益行为当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进而带动现代文明的整体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整体比较薄弱,无论是政府、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平台,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传承下去,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益意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献力。
参考文献:
[1]余乐,汪艳.当代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2(06).
[2]赵琳.浅析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3]叶显友.关于对增强公民慈善意识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12).
[4]张远向.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路径的四维度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
作者简介:
李青韵,女,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注意理论,邮编:610000。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公益意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家庭,更是高校、社会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公益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着重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育现状
通过笔者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现状如下。
(一)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走访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中只有60%左右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的公益活动,在这60%的学生当中,每周能够关注公益新闻,积极寻找机会参加公益活动的只有不到4%的同学。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但是整体上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兴趣相对低下,主动性较差。
(二)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能力相对欠缺
由于现代公益意识教育的缺位,很多大学生对具体的社会公益机构和公益组织的了解相对匮乏,据调查,了解五个以上公益机构组织的同学只有10%,大部分同学对公益事业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深刻。此外,在调查中显示32%左右的同学认为自身在公益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自身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欠缺。
二、当代大学生公益意识培养的渠道分析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水平还相对比较欠缺,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当前影响大学生公益意识培养的不利的因素,笔者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政府等事业单位的正确有序引导,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有序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全方位的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首先,政府要扩大宣传,营造出良好有序的社会公益氛圍,主流媒体在进行宣传的时候,要积极宣扬社会的好人好事,充分的发挥好现代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挖掘身边的社会公益典型,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学习典型、争做模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其次,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对公益事业的资金扶持,各级政府可以建立有序的公益资金投入渠道,对公益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督,保障公益组织的良性成长。给大学生营造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公益氛围。
(二)高校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公益意识培育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想实现大学生公益意识全面提升这一目标,高校必须要切实的发挥好自身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发挥好教师自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教师是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公益,在思想上提升学生对公益的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普及公益知识。其次,学校要积极打造公益氛围的校园文化,通过校歌、校徽等文化载体的形式,将更多的公益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使得学生能够随处感受到公益形式的存在,努力营造出具有公益意识的校园氛围。
(三)大學生自身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增强对社会公益的整体认知
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意识培养的主体,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自我修养,认同并践行社会公益行为。大学生首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大学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我素养,摒弃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其次,大学生应该提升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公益事业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鱼龙混杂之下,大学生从网上获得的信息也未必都是真的,大学生应该提升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提升对公益事业的认知水平,并积极践行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四)加强对高校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强化公益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高校公益组织是加强学生公益意识教育培训的重要组织之一,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完善高校的公益组织,增强社会公益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社会上的公益机构也要积极努力的吸收大学生阶层,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社会公益组织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质量和诚信度,强化社会公众对公益组织的信任。
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公益组织和公益行为当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进而带动现代文明的整体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整体比较薄弱,无论是政府、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平台,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传承下去,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益意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献力。
参考文献:
[1]余乐,汪艳.当代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2(06).
[2]赵琳.浅析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3]叶显友.关于对增强公民慈善意识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12).
[4]张远向.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路径的四维度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
作者简介:
李青韵,女,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注意理论,邮编: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