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封存不住的魅力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udipao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骚动与亢奋。然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艺术与人生总是合而为一,现实生活即使再严酷,也无法使它降格,变得庸俗粗鄙。他们为人生而艺术,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反对凌虚蹈空的自我表现;他们为艺术而人生,恪守艺术底线,淡泊金钱名利,甘于寂寞之道,追求艺术的品位。这样的艺术家凤毛麟角,足以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高度。
  以上的感想,在读已故艺术大师张光宇的《云彩》一文时油然而生。张光宇是民国时期中国漫画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现代装饰绘画的开拓者,蜚声世界影坛的彩色电影动画片《大闹天宫》的美术总设计,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他的名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世人遗忘。
  关于《云彩》,有一点特别值得提示:它写于1942年逃亡途中,之后在岁月封存中七十年,直到2011年方见天日(见《张光宇文集》,唐薇编,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
  《云彩》让我联想起丰子恺的“艺术的逃难”(《缘缘堂随笔》),它完全可以纳入中国现代“逃难文学”精品之作的行列。与丰子恺不同的是,《云彩》并不是描写逃难的过程,而是在逃难的过程中,以天上的云彩为题材,抒发心中的意象与情思,不经意间,写下了张光宇的精神自传。
  《云彩》以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立意高远。作者认为其渲染的手法即使最高超的风景画家也难以企及,进而指出云彩之于风景画创作的重要性:“上面是什么云彩,决定下面是什么景色。”法国画家米勒的名作《晚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云彩的衬托,人们仿佛听到了农夫祈祷上帝的悠远钟声。
  然而对作者而言,云彩的重要性远不止于绘画的创作方法。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张光宇描写了过去三十五年居住上海弄堂的生活,那是一个“人生如鸽”,连云彩都难得看到的地方。此时的云彩,与“自然”有了相同的含义,照射出现代都市生活扭曲的一面,揭露了“现代化”的陷阱,因此产生了深刻的象征内涵。一次偶然的东瀛艺术考察,来回四昼夜的海上之行,使作者如饮甘泉,宛如“人生初恋一样的境界”。在胡佛总统号的甲板上,作者凭栏观海,心旷神怡:远处的风帆,飞鱼、白鸥,沁人的海风、满天的云霞、海角的微光,还有朝霞与落日的变化,星斗与月轮的闪烁,月光照射下的海波,忽隐忽现的灯塔,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视觉。此时作者笔锋一转,这样写下:“在这里心情狭隘的人也变了宽畅,凶狠的人也见得和平。社会角逐的诸等丑相,在海水澎湃里,也冲刷得一干二净。在这里的确充满了同舟共济的气氛,其实大自然的动人处,于此可以见到。”这种充满浪漫情怀的思绪或许天真,却不失深邃。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张光宇与漫画界同人一起投身抗日救亡的漫画宣传活动,上海沦陷后,避居香港,出任中共地下党主办的《星岛日报》的美术主任,开展抗日和反对汪精卫投降派的活动。优美的环境,相对安定的生活,志同道合的友人,使张光宇心情舒畅,画兴大发,创作大量水彩风景画。《云彩》中这样描写香港:“在这里大家认为是避世桃源,不过我觉得这个地方是最合我们艺人盘踞下来的地方。海山相连,满野奇花异草,楼台灯火,遥见渔光点点。尤其值得记录的,便是每当晚晴,满天放出了上好云彩,正够我饱览无余。(中略)原来南国上空的云层,从阳光透过来时,我们可以见到有四重舞动的云层,深紫、淡碧、橙红与粉霞,正是五色缤纷诸色杂陈。我的居室坐落在西环的一个山市上,正是最好看云的地方。三个环洞带有一些西班牙风味的阳台,栏杆边种植一些仙人掌、虎尾兰、佛座草、银龙树,愈加衬出云彩的风度来。而且我画室中所常挂着的梵高的《葵花》、戈庚(高庚)的《泰息蒂(塔希提)裸女》以及一个不知名的《BALL(巴厘)少女像》也显得站在诗一般的陈式中而生色不少。当此美景,也是良辰,于是噙着我的烟斗,放开了胸怀,面对长空,一时也傲然以云的主人自居了。”这段文字,颇有几分“唯美主义”的情调,令人想起1935年张光宇在《民间情歌》插图集自序中写下的:“我相信世界唯有真切的情,唯有美丽的景,生命的一线得以维系下去。”其实,真正的艺术家都有“唯美”的那一面,作为艺术的底线牢牢坚守,否则断难成为艺术大师。梵高与高庚是西方现代绘画史上双峰并峙的艺术大师,他们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向日葵》和《塔希提裸女》正是他们人格精神的象征,在当时的中国鲜为人知。张光宇与它们朝夕相处,引为知己,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前卫。
  1940年秋,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郭沫若领导)的邀请,张光宇到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场务主任,随行者有画家丁聪、特伟,作家徐迟。画家张仃、胡考听说这个消息,特地从延安赶来与他相会,商量共同创办《新美术》杂志,介绍解放区的美术创作。老朋友相聚,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合作破裂,重庆的左翼文化人纷纷离去。1941年4月张光宇借口到缅甸采办电影器材,与丁聪一起离开重庆,辗转回到香港。这段经历《云彩》有相应的描写:“廿九年之秋,沿着东江入内地,一直到重庆。这个旅程,可以说逐渐离开了好的云彩而走入了毫无云彩可看的——重庆。逗留了九个月的时光,在雾下的重庆,过着黯淡迷糊的生活,简直要病了,幸亏朋友们都在这里,文艺上谈心的机会还算多,学问上得了不少进境。唯有如此,拿朋友们的风采看作心境上的云彩,这是我聊以自慰的一些想法。”最后一句峰回路转,将友人的“风采”喻为“心境上的云彩”,显示了《云彩》的又一层境界。
  一张历史老照片见证了这片美妙的云彩。那是张光宇、张仃、丁聪、胡考、特伟的合影,五个艺术家随意而处,个个神情自如,一派潇洒,看上去很像一张舞台艺术剧照,其中张仃坐在地上,两腿舒展地伸开,笑得那样灿烂。这片美妙的云彩,因当时陪都重庆整体性的阴霾阴暗而显得格外珍贵。传记资料显示:当时张光宇及朋友们住在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灰色小楼里,“从这里的窗口环望,能看到一片拥挤凌乱的旧屋。无事时,张光宇还是习惯地画了街景的水彩速写,但是灰暗的色调、沉郁的天空、破败的屋顶和墙壁,已不复有笔下学士台那七彩云霞的剔透明亮。有时,从西边的观音岩,沿石级山道走到‘文协’坐上一坐,遇到朋友小聚茶饮,或可使心胸略略一爽。但是现在讲话、玩笑也不能够随便了,有的朋友夸张地形容:‘连电线杆子可都是生了耳朵的啊!’沉闷压抑、特务横行,这就是陪都,这就是战时的重庆。”(《追寻张光宇》,唐薇、黄大刚著,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
其他文献
中国内地现有一千三百多个县。作为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善之区),县城是城乡之间最主要的中介,可谓“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有网友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邓丽君有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小城故事真不错。”如写一篇《生活在小县城的N个理由》,可列出诸多说辞,如生态环境较好,工作和生活节奏不像大城市里那么快,房价相对不是很高,通勤方
对于祖父王时泽早年的事迹,多年前我是稍有耳闻。比如他十八岁即自费留学日本,为所谓“航海救国论”者,在日本曾与秋瑾以姐弟相称,且同时加入同盟会,投入过辛亥革命,还出任过东北商船学校校长及青岛市公安局局长等,但未知其详。直到后来读了表哥陈漱渝的几篇回忆文字,又在2008年第四期《传记文学》中看到《王时泽与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海军》一文(黄海贝先生所作),才算对祖父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尽管将其放入历史的长
文章与画图有别,不须着色,但研究者往往用浓、淡来区别两种不同文风的文章。浓抹重彩专指辞藻华丽、刻意雕绘的文章;质朴无华则是另一类率直而不事修饰的文章给人的印象。这里的淡,不是淡而寡味的淡,而是指质朴、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关文章的讨论一深入,浓、淡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很自然地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周作人的《谈文》引用清人叶松石(叶炜)《煮药漫抄》中的话:“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
陈宝箴是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祖父,晚清的湖南巡抚,主政一省,思想开明。戊戌变法中,在保守落后的湖南厉行新政,其开风气之功被后人所铭记。但陈宝箴只能算作清王朝的能臣和循吏,作为开明臣子,在光绪帝的变法中尽一个地方官员的责任而已。与变法潮头中的康、梁的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甚至在张之洞的授意下,抑制和打压康、梁的思想,以致在后期引起光绪皇帝的不满和责备。但陈宝箴的确是专制王朝中一个忠诚正直、有操守、有原
莎剧中的小丑打哪儿来  小丑,无论作为字典里的词汇,还是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角色,对今天的人们都不陌生。在戏剧舞台、马戏团、嘉年华、儿童节目和生日庆典上,小丑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不时或以幽默滑稽的语言,或以俏皮夸张的肢体动作,搞笑、装怪、逗乐儿,制造愉悦、热闹、喜乐的欢庆气氛。俗话说,无丑不成戏,无丑不言欢。  从历史上看,小丑表演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的宫廷里便有了专为法老
第十四讲 文学的死亡点  文学死亡的内部原因  导致文学死亡的内部原因,即作家主体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  一是作家“太开窍”(即太聪明)。《庄子》里有一篇文章,谈南海之帝(倏)与北海之帝(忽)俩兄弟到中央之帝(浑沌)那里做客,浑沌盛情款待。倏与忽感动,说浑沌很好,就是不开窍。于是,用凿子去帮浑沌开窍,结果浑沌“七日而亡”。浑沌本来活得好好的,一开窍就死。作家本应保持一点“浑沌”,即保持天真天籁
相较于民国时期其他著名大学校长的教育文集,迄今我们却还没有看到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办学治校时期教育文集的出版,无疑,这是一件憾事。  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任内步入辉煌,达到了一个当时难以企及的高峰,这与竺校长办学治校的理念、措施以及他的团队有关。办学理念,竺校长曾以演讲、报告、书信、日记等方式予以展示,而最能彰显其精神的,是他办学治校期间的演讲,如果结集,应该收入如下各篇(以时间为序):  《初临浙
爸爸1896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长鄄村。1919年,考上北京大学,但后来因为我爷爷去世,所以,爸爸大学尚未毕业就不得不辍学,踏上了为养家糊口而东奔西走的道路。  从1924年到1949年这二十五个年头里,他先后换了十七个工作地点,还不算失业赋闲的时间。这期间,他干过很多不同性质的工作,诸如铁路管理局干事、黄埔军校教官、妇女运动讲习所教员、大学教授、系主任、训导长等,其中除了在河南省政府的工作时间有
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饱经沧桑,尤其经历了太多亲人的死亡:三岁上父亲叔梁纥去世。十七岁时,年仅三十来岁的慈母颜徵在于贫病交加、过度操劳中撒手人寰。人到中年,妻子亓官氏先他而去,家便不成为家。年近古稀,五十岁的儿子孔鲤又追随母亲去了,把其幼子孔伋留给了他。幼年失怙,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落得祖孙相依为命。这期间,儒家学派的未来掌门人,刚过而立之年的最优秀的学生颜回在贫病中离世;勤恳好学、为人忠厚的学生
芝加哥的冬天来得早,11月已是漫天大雪,第二年的4月还会雪花飘飘。芝加哥大学置身于芝加哥南郊的密歇根湖畔,冬天则更加寒冷,这也使得芝大学者心无旁骛地专心治学、阅读与讨论,在众多领域开创了芝加哥学派。芝大所有专业的本科生皆需修满至少十五个学分博雅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思想来源于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时至今日,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无疑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韦伯之问”在于: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