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骚动与亢奋。然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艺术与人生总是合而为一,现实生活即使再严酷,也无法使它降格,变得庸俗粗鄙。他们为人生而艺术,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反对凌虚蹈空的自我表现;他们为艺术而人生,恪守艺术底线,淡泊金钱名利,甘于寂寞之道,追求艺术的品位。这样的艺术家凤毛麟角,足以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高度。
以上的感想,在读已故艺术大师张光宇的《云彩》一文时油然而生。张光宇是民国时期中国漫画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现代装饰绘画的开拓者,蜚声世界影坛的彩色电影动画片《大闹天宫》的美术总设计,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他的名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世人遗忘。
关于《云彩》,有一点特别值得提示:它写于1942年逃亡途中,之后在岁月封存中七十年,直到2011年方见天日(见《张光宇文集》,唐薇编,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
《云彩》让我联想起丰子恺的“艺术的逃难”(《缘缘堂随笔》),它完全可以纳入中国现代“逃难文学”精品之作的行列。与丰子恺不同的是,《云彩》并不是描写逃难的过程,而是在逃难的过程中,以天上的云彩为题材,抒发心中的意象与情思,不经意间,写下了张光宇的精神自传。
《云彩》以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立意高远。作者认为其渲染的手法即使最高超的风景画家也难以企及,进而指出云彩之于风景画创作的重要性:“上面是什么云彩,决定下面是什么景色。”法国画家米勒的名作《晚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云彩的衬托,人们仿佛听到了农夫祈祷上帝的悠远钟声。
然而对作者而言,云彩的重要性远不止于绘画的创作方法。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张光宇描写了过去三十五年居住上海弄堂的生活,那是一个“人生如鸽”,连云彩都难得看到的地方。此时的云彩,与“自然”有了相同的含义,照射出现代都市生活扭曲的一面,揭露了“现代化”的陷阱,因此产生了深刻的象征内涵。一次偶然的东瀛艺术考察,来回四昼夜的海上之行,使作者如饮甘泉,宛如“人生初恋一样的境界”。在胡佛总统号的甲板上,作者凭栏观海,心旷神怡:远处的风帆,飞鱼、白鸥,沁人的海风、满天的云霞、海角的微光,还有朝霞与落日的变化,星斗与月轮的闪烁,月光照射下的海波,忽隐忽现的灯塔,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视觉。此时作者笔锋一转,这样写下:“在这里心情狭隘的人也变了宽畅,凶狠的人也见得和平。社会角逐的诸等丑相,在海水澎湃里,也冲刷得一干二净。在这里的确充满了同舟共济的气氛,其实大自然的动人处,于此可以见到。”这种充满浪漫情怀的思绪或许天真,却不失深邃。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张光宇与漫画界同人一起投身抗日救亡的漫画宣传活动,上海沦陷后,避居香港,出任中共地下党主办的《星岛日报》的美术主任,开展抗日和反对汪精卫投降派的活动。优美的环境,相对安定的生活,志同道合的友人,使张光宇心情舒畅,画兴大发,创作大量水彩风景画。《云彩》中这样描写香港:“在这里大家认为是避世桃源,不过我觉得这个地方是最合我们艺人盘踞下来的地方。海山相连,满野奇花异草,楼台灯火,遥见渔光点点。尤其值得记录的,便是每当晚晴,满天放出了上好云彩,正够我饱览无余。(中略)原来南国上空的云层,从阳光透过来时,我们可以见到有四重舞动的云层,深紫、淡碧、橙红与粉霞,正是五色缤纷诸色杂陈。我的居室坐落在西环的一个山市上,正是最好看云的地方。三个环洞带有一些西班牙风味的阳台,栏杆边种植一些仙人掌、虎尾兰、佛座草、银龙树,愈加衬出云彩的风度来。而且我画室中所常挂着的梵高的《葵花》、戈庚(高庚)的《泰息蒂(塔希提)裸女》以及一个不知名的《BALL(巴厘)少女像》也显得站在诗一般的陈式中而生色不少。当此美景,也是良辰,于是噙着我的烟斗,放开了胸怀,面对长空,一时也傲然以云的主人自居了。”这段文字,颇有几分“唯美主义”的情调,令人想起1935年张光宇在《民间情歌》插图集自序中写下的:“我相信世界唯有真切的情,唯有美丽的景,生命的一线得以维系下去。”其实,真正的艺术家都有“唯美”的那一面,作为艺术的底线牢牢坚守,否则断难成为艺术大师。梵高与高庚是西方现代绘画史上双峰并峙的艺术大师,他们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向日葵》和《塔希提裸女》正是他们人格精神的象征,在当时的中国鲜为人知。张光宇与它们朝夕相处,引为知己,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前卫。
1940年秋,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郭沫若领导)的邀请,张光宇到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场务主任,随行者有画家丁聪、特伟,作家徐迟。画家张仃、胡考听说这个消息,特地从延安赶来与他相会,商量共同创办《新美术》杂志,介绍解放区的美术创作。老朋友相聚,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合作破裂,重庆的左翼文化人纷纷离去。1941年4月张光宇借口到缅甸采办电影器材,与丁聪一起离开重庆,辗转回到香港。这段经历《云彩》有相应的描写:“廿九年之秋,沿着东江入内地,一直到重庆。这个旅程,可以说逐渐离开了好的云彩而走入了毫无云彩可看的——重庆。逗留了九个月的时光,在雾下的重庆,过着黯淡迷糊的生活,简直要病了,幸亏朋友们都在这里,文艺上谈心的机会还算多,学问上得了不少进境。唯有如此,拿朋友们的风采看作心境上的云彩,这是我聊以自慰的一些想法。”最后一句峰回路转,将友人的“风采”喻为“心境上的云彩”,显示了《云彩》的又一层境界。
一张历史老照片见证了这片美妙的云彩。那是张光宇、张仃、丁聪、胡考、特伟的合影,五个艺术家随意而处,个个神情自如,一派潇洒,看上去很像一张舞台艺术剧照,其中张仃坐在地上,两腿舒展地伸开,笑得那样灿烂。这片美妙的云彩,因当时陪都重庆整体性的阴霾阴暗而显得格外珍贵。传记资料显示:当时张光宇及朋友们住在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灰色小楼里,“从这里的窗口环望,能看到一片拥挤凌乱的旧屋。无事时,张光宇还是习惯地画了街景的水彩速写,但是灰暗的色调、沉郁的天空、破败的屋顶和墙壁,已不复有笔下学士台那七彩云霞的剔透明亮。有时,从西边的观音岩,沿石级山道走到‘文协’坐上一坐,遇到朋友小聚茶饮,或可使心胸略略一爽。但是现在讲话、玩笑也不能够随便了,有的朋友夸张地形容:‘连电线杆子可都是生了耳朵的啊!’沉闷压抑、特务横行,这就是陪都,这就是战时的重庆。”(《追寻张光宇》,唐薇、黄大刚著,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
以上的感想,在读已故艺术大师张光宇的《云彩》一文时油然而生。张光宇是民国时期中国漫画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现代装饰绘画的开拓者,蜚声世界影坛的彩色电影动画片《大闹天宫》的美术总设计,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他的名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世人遗忘。
关于《云彩》,有一点特别值得提示:它写于1942年逃亡途中,之后在岁月封存中七十年,直到2011年方见天日(见《张光宇文集》,唐薇编,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
《云彩》让我联想起丰子恺的“艺术的逃难”(《缘缘堂随笔》),它完全可以纳入中国现代“逃难文学”精品之作的行列。与丰子恺不同的是,《云彩》并不是描写逃难的过程,而是在逃难的过程中,以天上的云彩为题材,抒发心中的意象与情思,不经意间,写下了张光宇的精神自传。
《云彩》以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立意高远。作者认为其渲染的手法即使最高超的风景画家也难以企及,进而指出云彩之于风景画创作的重要性:“上面是什么云彩,决定下面是什么景色。”法国画家米勒的名作《晚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云彩的衬托,人们仿佛听到了农夫祈祷上帝的悠远钟声。
然而对作者而言,云彩的重要性远不止于绘画的创作方法。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张光宇描写了过去三十五年居住上海弄堂的生活,那是一个“人生如鸽”,连云彩都难得看到的地方。此时的云彩,与“自然”有了相同的含义,照射出现代都市生活扭曲的一面,揭露了“现代化”的陷阱,因此产生了深刻的象征内涵。一次偶然的东瀛艺术考察,来回四昼夜的海上之行,使作者如饮甘泉,宛如“人生初恋一样的境界”。在胡佛总统号的甲板上,作者凭栏观海,心旷神怡:远处的风帆,飞鱼、白鸥,沁人的海风、满天的云霞、海角的微光,还有朝霞与落日的变化,星斗与月轮的闪烁,月光照射下的海波,忽隐忽现的灯塔,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视觉。此时作者笔锋一转,这样写下:“在这里心情狭隘的人也变了宽畅,凶狠的人也见得和平。社会角逐的诸等丑相,在海水澎湃里,也冲刷得一干二净。在这里的确充满了同舟共济的气氛,其实大自然的动人处,于此可以见到。”这种充满浪漫情怀的思绪或许天真,却不失深邃。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张光宇与漫画界同人一起投身抗日救亡的漫画宣传活动,上海沦陷后,避居香港,出任中共地下党主办的《星岛日报》的美术主任,开展抗日和反对汪精卫投降派的活动。优美的环境,相对安定的生活,志同道合的友人,使张光宇心情舒畅,画兴大发,创作大量水彩风景画。《云彩》中这样描写香港:“在这里大家认为是避世桃源,不过我觉得这个地方是最合我们艺人盘踞下来的地方。海山相连,满野奇花异草,楼台灯火,遥见渔光点点。尤其值得记录的,便是每当晚晴,满天放出了上好云彩,正够我饱览无余。(中略)原来南国上空的云层,从阳光透过来时,我们可以见到有四重舞动的云层,深紫、淡碧、橙红与粉霞,正是五色缤纷诸色杂陈。我的居室坐落在西环的一个山市上,正是最好看云的地方。三个环洞带有一些西班牙风味的阳台,栏杆边种植一些仙人掌、虎尾兰、佛座草、银龙树,愈加衬出云彩的风度来。而且我画室中所常挂着的梵高的《葵花》、戈庚(高庚)的《泰息蒂(塔希提)裸女》以及一个不知名的《BALL(巴厘)少女像》也显得站在诗一般的陈式中而生色不少。当此美景,也是良辰,于是噙着我的烟斗,放开了胸怀,面对长空,一时也傲然以云的主人自居了。”这段文字,颇有几分“唯美主义”的情调,令人想起1935年张光宇在《民间情歌》插图集自序中写下的:“我相信世界唯有真切的情,唯有美丽的景,生命的一线得以维系下去。”其实,真正的艺术家都有“唯美”的那一面,作为艺术的底线牢牢坚守,否则断难成为艺术大师。梵高与高庚是西方现代绘画史上双峰并峙的艺术大师,他们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向日葵》和《塔希提裸女》正是他们人格精神的象征,在当时的中国鲜为人知。张光宇与它们朝夕相处,引为知己,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前卫。
1940年秋,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郭沫若领导)的邀请,张光宇到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场务主任,随行者有画家丁聪、特伟,作家徐迟。画家张仃、胡考听说这个消息,特地从延安赶来与他相会,商量共同创办《新美术》杂志,介绍解放区的美术创作。老朋友相聚,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合作破裂,重庆的左翼文化人纷纷离去。1941年4月张光宇借口到缅甸采办电影器材,与丁聪一起离开重庆,辗转回到香港。这段经历《云彩》有相应的描写:“廿九年之秋,沿着东江入内地,一直到重庆。这个旅程,可以说逐渐离开了好的云彩而走入了毫无云彩可看的——重庆。逗留了九个月的时光,在雾下的重庆,过着黯淡迷糊的生活,简直要病了,幸亏朋友们都在这里,文艺上谈心的机会还算多,学问上得了不少进境。唯有如此,拿朋友们的风采看作心境上的云彩,这是我聊以自慰的一些想法。”最后一句峰回路转,将友人的“风采”喻为“心境上的云彩”,显示了《云彩》的又一层境界。
一张历史老照片见证了这片美妙的云彩。那是张光宇、张仃、丁聪、胡考、特伟的合影,五个艺术家随意而处,个个神情自如,一派潇洒,看上去很像一张舞台艺术剧照,其中张仃坐在地上,两腿舒展地伸开,笑得那样灿烂。这片美妙的云彩,因当时陪都重庆整体性的阴霾阴暗而显得格外珍贵。传记资料显示:当时张光宇及朋友们住在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灰色小楼里,“从这里的窗口环望,能看到一片拥挤凌乱的旧屋。无事时,张光宇还是习惯地画了街景的水彩速写,但是灰暗的色调、沉郁的天空、破败的屋顶和墙壁,已不复有笔下学士台那七彩云霞的剔透明亮。有时,从西边的观音岩,沿石级山道走到‘文协’坐上一坐,遇到朋友小聚茶饮,或可使心胸略略一爽。但是现在讲话、玩笑也不能够随便了,有的朋友夸张地形容:‘连电线杆子可都是生了耳朵的啊!’沉闷压抑、特务横行,这就是陪都,这就是战时的重庆。”(《追寻张光宇》,唐薇、黄大刚著,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