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书法沿着宋元传统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繁荣,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明代前期书法,以“三宋”“二沈”(沈度、沈粲)成就较大,解缙以楷书胜。同时在皇家的提倡下,楷书上法晋、唐,以二王为范本,近学元代诸家,形成盛行一时的“台阁体”。明代中期,是吴门派绘画活跃时期,同时也是其书法艺术的兴盛期。当时许多文人书画家集中在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有“天下书法归吾吴”(王世贞《艺苑卮言》)之说。沈周、文征明、唐寅、王宠、陈道复既是画家,又是书家。他们的书法上追晋唐,一变“台阔体”的面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时至明末,书坛上旧有的审美规范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等人异军突起。他们以一种纵横凌厉、酣畅洒脱的气势,一扫温文尔雅、甜美柔媚的书风,使书法原先的古典纯静秩序开始瓦解,在书坛掀起了一股引人注目的革新浪潮。毫无疑问,他们是这场变革浪潮中的先行者,首当其冲者张瑞图则是这一革新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张瑞图(1570年—1641年),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福建晋江人。
张瑞图幼负奇气,聪颖过人。小时候家里穷,每晚要到白毫崖“借光”读书。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年轻时,一面执教谋生,一面参加科举考试。张瑞图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五经子史都采用手写熟读,即一面抄写练习书法,一面研读理解文义。为诸生时,每晚选择书中的一个题目,演绎成文。他文恩敏捷,一挥而就。翌日,文章不胫而走,喧传府县二学,由此文名大噪。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于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殿试进士及第。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宫至詹事府少詹事,天启六年(]626年)迁礼部尚书,晋建极殿大学士入阁,加少师。
张瑞图入仕后,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之时,他趋附魏患贤进退于“阉党”之内,屡获迁升,平步青云。虽在经世治国方面毫无作为,但反而因其精擅书法而得到魏忠贤赏识, “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为当时士人所耻。崇祯继位,惩治魏逆阎党,因故入逆案,坐徒3年,后赎为民,身名俱损。崇祯三年(1630年)被遣归。继而遁迹江南,隐于晋江青阳故里。遂学禅定而求安心之道,经常往白毫庵中与僧人谈论禅理,寄情于诗文书画。生活恬淡,优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以诗文翰墨自娱,留下大量书法和诗歌作品。
从张瑞图表现来看,他并不具备作为一个政治家或庙堂重臣所应有的能力和素质,虽与魏忠贤有牵连,但并并魏忠贤死党,也没有助纣为虐,非祸国乱民之臣。实际上,张瑞图也是很矛盾的,毕竟是儒学中人,多是出于政治功利考量,图谋仕途升迁,含有政治投机性质,并作出于内心的虔诚和对魏忠贤的敬仰,而只是一个依靠科举成功而入仕途的“文学侍从之臣”。尽管如此,张瑞图的“阉党”帽子一直戴在头上却是不争的事实。虽人品不足论,但他的才能在艺术上却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山水学黄公望,骨格苍劲、点画清逸。特别是书法,还是得到社会的首肯,取得了卓然出众的成就。
我们从以下的作品中来领略其与众不同的书风。
1 草书杜甫古体诗《高都护骢马行》《瘦马行》诗卷,纸本,纵25.8cm,横456cm,共52行,款署“果亭瑞图”,钤白文“张瑞图印”一方。清梁章钜题签为“明张长公书骢马诗卷真迹”。梁章钜(1775年—1849年),字茝中、闳林,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迁居福州,自称福州人。擅于作诗,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勤于笔记,长于考订史料。此卷流传有绪,曾入南海徐子远家。卷尾有清人刘楚英跋:“右张公草书骢马、瘦马二诗,真迹藏于南海徐子远太守处。太守需次桂林,余于同治戊辰冬及庚午冬两次借观,反复展玩,深喜此老下笔如风樯阵马,所向无前。每转必折。每折必劲:笔虽偃而锋甚圆,墨不赘而气自舒。具此神力,祝希哲、文征仲皆当退避三舍,可宝也。同治辛未春花朝前二日,中江刘楚英书于桂林宵廨之得助楼。”钤“蜀人楚英”“拙生”白、朱文二印。(戊辰为1868年,庚午为1870年,辛未为1871年。)刘楚英(1815年—?),字湘芸,一字香郧,又字拙生,四川中江人。道光辛卯举人,历官梧州知府。
草书杜甫古体诗《高都护骢马行》《瘦马行》诗卷,全幅行气连贯,各字大小变化不大,每行四五字不等,用笔跳荡振动,节奏感强,给人以龙腾虎跃、生机勃勃之感。其笔法的奔逸精到。正如跋语中所言:“此老下笔如风樯阵马,所向无前。每转必折,每折必劲:笔虽偃而锋甚圆,墨不赘而气自舒。”这在明人书法中是别创一格的。
2 行书无言诗轴,绢本长164.5cm宽45.7cm,款署:“白毫庵瑞图”,钤“瑞图”“书画禅”朱文二印。张瑞图以舒朗跌宕的章法、奇崛变化的结体、轻陕爽得的线条、丰厚强劲的力感、动荡宽博的气势,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形成了以奇、逸为特征的总体表现风格。
张瑞图虽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晚明四家”,然他的书风与邢、米、董三家迥然有别,而与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诸人创立的奇崛狂逸风貌颇为相似,共同在钟、王之外另辟蹊径。行草这个书体的高度成熟,是以王羲之《兰亭序》出世为标志的,其用锋变化之丰富、微妙,早已成为经典。张瑞图所开创的奇逸书凤,是自帖学以来从未有过的。能在赵孟頫书风的笼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力矫颓靡的时弊,抛弃中和、优美的姿态与规范,结体支离欹侧。张瑞图这种另辟蹊径,对我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是有贡献的。张瑞图的创新表明书法中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模式的转换,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转型。这种文化的转型丰富着书法的形式,也推动着书法形式和内涵的创新发展。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亦为一时风气所趋,力振摩刻之风,颇能振聋发聩,开启了晚明书坛革故鼎新的先河。张瑞图所创之书风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树立起一种反叛性的旗帜。这足见张瑞图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突出地位。
清人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有一句很准确的概括,即“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闢蹊径。”陈振濂在《历代书法欣赏》中认为,张瑞图“反叛于传统的温文而雅之旨,强调激烈的尖锐跳荡意识。抛弃历来被尊为戒律的藏头护尾的藏锋一说,以笔锋的大胆坦露与表现意识为后人一开眼界。这不仅是单一的技巧变革,而更集中地反映在审美价值观的变迁上”。
张瑞图反柔媚而走向极端,一味硬倔,过分外露,少含蓄文雅之气。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说: “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笔势矫键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一扫元明俏媚之书风,虽未入神,已属不朽之作,给后世书家以启示,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张瑞图(1570年—1641年),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福建晋江人。
张瑞图幼负奇气,聪颖过人。小时候家里穷,每晚要到白毫崖“借光”读书。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年轻时,一面执教谋生,一面参加科举考试。张瑞图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五经子史都采用手写熟读,即一面抄写练习书法,一面研读理解文义。为诸生时,每晚选择书中的一个题目,演绎成文。他文恩敏捷,一挥而就。翌日,文章不胫而走,喧传府县二学,由此文名大噪。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于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殿试进士及第。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宫至詹事府少詹事,天启六年(]626年)迁礼部尚书,晋建极殿大学士入阁,加少师。
张瑞图入仕后,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之时,他趋附魏患贤进退于“阉党”之内,屡获迁升,平步青云。虽在经世治国方面毫无作为,但反而因其精擅书法而得到魏忠贤赏识, “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为当时士人所耻。崇祯继位,惩治魏逆阎党,因故入逆案,坐徒3年,后赎为民,身名俱损。崇祯三年(1630年)被遣归。继而遁迹江南,隐于晋江青阳故里。遂学禅定而求安心之道,经常往白毫庵中与僧人谈论禅理,寄情于诗文书画。生活恬淡,优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以诗文翰墨自娱,留下大量书法和诗歌作品。
从张瑞图表现来看,他并不具备作为一个政治家或庙堂重臣所应有的能力和素质,虽与魏忠贤有牵连,但并并魏忠贤死党,也没有助纣为虐,非祸国乱民之臣。实际上,张瑞图也是很矛盾的,毕竟是儒学中人,多是出于政治功利考量,图谋仕途升迁,含有政治投机性质,并作出于内心的虔诚和对魏忠贤的敬仰,而只是一个依靠科举成功而入仕途的“文学侍从之臣”。尽管如此,张瑞图的“阉党”帽子一直戴在头上却是不争的事实。虽人品不足论,但他的才能在艺术上却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山水学黄公望,骨格苍劲、点画清逸。特别是书法,还是得到社会的首肯,取得了卓然出众的成就。
我们从以下的作品中来领略其与众不同的书风。
1 草书杜甫古体诗《高都护骢马行》《瘦马行》诗卷,纸本,纵25.8cm,横456cm,共52行,款署“果亭瑞图”,钤白文“张瑞图印”一方。清梁章钜题签为“明张长公书骢马诗卷真迹”。梁章钜(1775年—1849年),字茝中、闳林,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迁居福州,自称福州人。擅于作诗,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勤于笔记,长于考订史料。此卷流传有绪,曾入南海徐子远家。卷尾有清人刘楚英跋:“右张公草书骢马、瘦马二诗,真迹藏于南海徐子远太守处。太守需次桂林,余于同治戊辰冬及庚午冬两次借观,反复展玩,深喜此老下笔如风樯阵马,所向无前。每转必折。每折必劲:笔虽偃而锋甚圆,墨不赘而气自舒。具此神力,祝希哲、文征仲皆当退避三舍,可宝也。同治辛未春花朝前二日,中江刘楚英书于桂林宵廨之得助楼。”钤“蜀人楚英”“拙生”白、朱文二印。(戊辰为1868年,庚午为1870年,辛未为1871年。)刘楚英(1815年—?),字湘芸,一字香郧,又字拙生,四川中江人。道光辛卯举人,历官梧州知府。
草书杜甫古体诗《高都护骢马行》《瘦马行》诗卷,全幅行气连贯,各字大小变化不大,每行四五字不等,用笔跳荡振动,节奏感强,给人以龙腾虎跃、生机勃勃之感。其笔法的奔逸精到。正如跋语中所言:“此老下笔如风樯阵马,所向无前。每转必折,每折必劲:笔虽偃而锋甚圆,墨不赘而气自舒。”这在明人书法中是别创一格的。
2 行书无言诗轴,绢本长164.5cm宽45.7cm,款署:“白毫庵瑞图”,钤“瑞图”“书画禅”朱文二印。张瑞图以舒朗跌宕的章法、奇崛变化的结体、轻陕爽得的线条、丰厚强劲的力感、动荡宽博的气势,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形成了以奇、逸为特征的总体表现风格。
张瑞图虽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晚明四家”,然他的书风与邢、米、董三家迥然有别,而与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诸人创立的奇崛狂逸风貌颇为相似,共同在钟、王之外另辟蹊径。行草这个书体的高度成熟,是以王羲之《兰亭序》出世为标志的,其用锋变化之丰富、微妙,早已成为经典。张瑞图所开创的奇逸书凤,是自帖学以来从未有过的。能在赵孟頫书风的笼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力矫颓靡的时弊,抛弃中和、优美的姿态与规范,结体支离欹侧。张瑞图这种另辟蹊径,对我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是有贡献的。张瑞图的创新表明书法中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模式的转换,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转型。这种文化的转型丰富着书法的形式,也推动着书法形式和内涵的创新发展。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亦为一时风气所趋,力振摩刻之风,颇能振聋发聩,开启了晚明书坛革故鼎新的先河。张瑞图所创之书风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树立起一种反叛性的旗帜。这足见张瑞图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突出地位。
清人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有一句很准确的概括,即“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闢蹊径。”陈振濂在《历代书法欣赏》中认为,张瑞图“反叛于传统的温文而雅之旨,强调激烈的尖锐跳荡意识。抛弃历来被尊为戒律的藏头护尾的藏锋一说,以笔锋的大胆坦露与表现意识为后人一开眼界。这不仅是单一的技巧变革,而更集中地反映在审美价值观的变迁上”。
张瑞图反柔媚而走向极端,一味硬倔,过分外露,少含蓄文雅之气。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说: “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笔势矫键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一扫元明俏媚之书风,虽未入神,已属不朽之作,给后世书家以启示,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