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水彩画,经1954年北京全国水彩速写展激活,1962年京沪两地名画家座谈会促进和当时《美术》杂志社的推介,以及1963年北京“英国水彩画三百年作品展览”的直观冲击,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第一波高潮。黄铁山、朱辉、殷保康、张举毅四位画家正是20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属30后一代,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画家,有较深厚的学院训练基础,人物、静物、风景兼擅。他们在新中国早期水彩画传统的基础上,以速写的敏锐和高度的概括,通过水溶性色彩的特殊语言,对自然、对生活,特别是对三湘风物人情,表达出深刻理解,取得了质和量的突破,成为当代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待水彩画,贵参悟、知堂奥,从学习英国画派入手,以其“入画(picturesque)”之美,融汇创新,超凡脱俗,由技进道,自成面目,在各地群雄四起的20世纪80年代,四人身上的潇湘文化基因得到充分展现,集地理、气候、人文于一身,奠定了中国水彩湖南画派的基础。四家的学术文化圈子,形成了传递一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审美意识,造就了湖南画界的艺术氛围。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屡屡获奖,深得收藏界青睐。
朱辉特别重视写生,且勤于写生,视写生为创作,强调写生不仅需要用眼睛去感受,而且更需要用心去理解。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致力于发现美、表现美。所画风景、人物、静物、室内外场景等,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突出的形式感。其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多以即兴般写生方式完成,保持画面的鲜活印象,如《假日》;或者,在写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努力使作品的内涵、意境不断丰富和升华,如《秋艳》《边城晚炊》;或者,在写生素材基础上,经过审慎构思,整理加工完成,如《侗家小庭院》;或者,着意发挥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和光影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感,以求增强画面的艺术魅力,如《梨影》《画室》《红辣椒·黄辣椒》;或者,力求在司空见惯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美、表现美,如《小木桌》《厨房》;或者,追求概括、轻柔、明快,或者,追求丰富、厚重、深沉,力求使水彩画的表现语言生意盎然,如《戏剧人物》。陈瑞林称赞朱辉“内外兼修”,可谓的评。观其风景画,如《雨中彩虹》《深山人家》,以及《洞庭云水》《五月的风》《河边人家》《金边溪之村》《山寨之夜》《洞庭云水》等,所画无论是山水相辉,烟遮云埋,抑或是山花流水,池塘春草,其画风刚正凝重,色调处理讲究“情境”,手法多样,或采用竖构图,以高远的鸟瞰透视,在苍茫烟雨中,表达画面纵深;或以剪影效果,呈现动画效果的装饰美;或以湿笔描绘江南水乡,水色淋漓,具有平面性简洁效果;或用喷洒滴色,描绘出平面性中微妙的层次感;绘写吊脚楼等乡间民居,富有乡土情怀,烟雨蒙蒙,一派江南气息。 殷保康,1936年生,合肥人,1957年起担任美术教师,始终把教学、研究、创作结合起来,有多种水彩画论著和教材问世。前期在西北高校学习、从教,得吕斯百、常书鸿等名家指授,获益匪浅,擅画西北大漠荒原、苍山云影,后期移居湖南,以开放性思维,拓宽水彩画领域,将空旷、豪迈、彪悍的西北风融入其中,糅合中西,别创新风。他风景、花卉、人物、静物兼擅,给湖南画派增添一股活力。殷保康的水彩画,其西北时期,多采用多层干后重叠的英国水彩画法,移居南方后,则常吸取趁湿点染、重叠,近似中国水墨画的画法。不同技法的灵活运用,意在更真实更生动地表现不同的地域、环境、情趣和感受。他的作品撷取中国绘画之优长,探生活、自然之美质,形成了质朴、苍劲而浑厚的画风。殷保康的水彩画艺术,基于认真研摩欧洲水彩画,对英国水彩画的形式、风格与气度领会尤深,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粹融汇于水色艺术的纯真,在语言技巧上达到纯正精粹的境界。他不为特技制作等雕虫小技所惑,而专注于将水彩艺术的典范发扬光大。其风景画有《雪山净土》《苍山云影》《玫瑰山谷》《山城风雨》《芳草青青》《草原圈马》《天高云灿》《忆江南组画——小镇》《忆江南组画——瑞雪》等,笔法从干到湿,技法复杂多样,善驾驭重叠塑造法,所画西北高原大漠,山峦体量厚重,建筑结构坚实,呈巍峨莽苍之美,为湖南画派树立新风。
潇湘洞庭,历史悠长,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而气候湿润,与英伦仿佛。就发展水彩画而言,湘江洞庭自有其地域自身的优势,遍览潇湘景致,无处不入画。此地特别适合湿画法,自然地与英国水彩画亲近,故湖南水彩画起步于斯,顺理成章。
纵观四家画风,水色溶溶,气派恢弘,尤其是风景画,更有许多相通之处。从20世纪50、60年代的传统起步,初受英国画派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拓宽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呈现跃进的趋势。就他们创作风景画的态度而言,写景不忘世情,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与作人物画一样,作风景画也是与社会现实不可切割的,与人的情感不可分离的,无论自然风景还是人文风景,都是内心情感的观照对象,是其替代和升华,所谓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其必然。纵观他们的风景画,个性风格突出,鲜明地传递时代气息,足以影响全省、全国,是湖南水彩画派的代表。近年,随着生活空间扩大,心理空间随之扩大,加上材质的改善,水彩画尺幅也必然有所扩大,体现在四位画家作品上的一个特征就是大气磅礴。随着人们对水彩画的期待和要求的提升,走出小品桎梏,也是画家们的普遍愿望,这种变革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画幅变大,工具必然为之一变,对纸笔、水色的把控、驾驭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唯有大家之气和炉火纯青的技能,才能取得简不空、繁不碎,神完气足、气势撼人的效果。四家的成就正在于此。他们致力于水彩画的本土化,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绘画怀着高度的尊重和敬畏,发掘并激活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以自己深情之笔,表现周围世界。四家数度联展,呈现为一种集体形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代表着以民族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一代学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色美景,或巍巍大山,峥嵘气象,或桃花泛暖,柳絮吹春,或一池秋水,一片朝云,或斜风细雨,湖平棹稳,内中无不积淀着集体记忆和历史情结,发思古之幽情,令观者体察中随之心静,心静中又感悟浩然之气。

朱辉特别重视写生,且勤于写生,视写生为创作,强调写生不仅需要用眼睛去感受,而且更需要用心去理解。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致力于发现美、表现美。所画风景、人物、静物、室内外场景等,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突出的形式感。其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多以即兴般写生方式完成,保持画面的鲜活印象,如《假日》;或者,在写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努力使作品的内涵、意境不断丰富和升华,如《秋艳》《边城晚炊》;或者,在写生素材基础上,经过审慎构思,整理加工完成,如《侗家小庭院》;或者,着意发挥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和光影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感,以求增强画面的艺术魅力,如《梨影》《画室》《红辣椒·黄辣椒》;或者,力求在司空见惯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美、表现美,如《小木桌》《厨房》;或者,追求概括、轻柔、明快,或者,追求丰富、厚重、深沉,力求使水彩画的表现语言生意盎然,如《戏剧人物》。陈瑞林称赞朱辉“内外兼修”,可谓的评。观其风景画,如《雨中彩虹》《深山人家》,以及《洞庭云水》《五月的风》《河边人家》《金边溪之村》《山寨之夜》《洞庭云水》等,所画无论是山水相辉,烟遮云埋,抑或是山花流水,池塘春草,其画风刚正凝重,色调处理讲究“情境”,手法多样,或采用竖构图,以高远的鸟瞰透视,在苍茫烟雨中,表达画面纵深;或以剪影效果,呈现动画效果的装饰美;或以湿笔描绘江南水乡,水色淋漓,具有平面性简洁效果;或用喷洒滴色,描绘出平面性中微妙的层次感;绘写吊脚楼等乡间民居,富有乡土情怀,烟雨蒙蒙,一派江南气息。 殷保康,1936年生,合肥人,1957年起担任美术教师,始终把教学、研究、创作结合起来,有多种水彩画论著和教材问世。前期在西北高校学习、从教,得吕斯百、常书鸿等名家指授,获益匪浅,擅画西北大漠荒原、苍山云影,后期移居湖南,以开放性思维,拓宽水彩画领域,将空旷、豪迈、彪悍的西北风融入其中,糅合中西,别创新风。他风景、花卉、人物、静物兼擅,给湖南画派增添一股活力。殷保康的水彩画,其西北时期,多采用多层干后重叠的英国水彩画法,移居南方后,则常吸取趁湿点染、重叠,近似中国水墨画的画法。不同技法的灵活运用,意在更真实更生动地表现不同的地域、环境、情趣和感受。他的作品撷取中国绘画之优长,探生活、自然之美质,形成了质朴、苍劲而浑厚的画风。殷保康的水彩画艺术,基于认真研摩欧洲水彩画,对英国水彩画的形式、风格与气度领会尤深,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粹融汇于水色艺术的纯真,在语言技巧上达到纯正精粹的境界。他不为特技制作等雕虫小技所惑,而专注于将水彩艺术的典范发扬光大。其风景画有《雪山净土》《苍山云影》《玫瑰山谷》《山城风雨》《芳草青青》《草原圈马》《天高云灿》《忆江南组画——小镇》《忆江南组画——瑞雪》等,笔法从干到湿,技法复杂多样,善驾驭重叠塑造法,所画西北高原大漠,山峦体量厚重,建筑结构坚实,呈巍峨莽苍之美,为湖南画派树立新风。


潇湘洞庭,历史悠长,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而气候湿润,与英伦仿佛。就发展水彩画而言,湘江洞庭自有其地域自身的优势,遍览潇湘景致,无处不入画。此地特别适合湿画法,自然地与英国水彩画亲近,故湖南水彩画起步于斯,顺理成章。
纵观四家画风,水色溶溶,气派恢弘,尤其是风景画,更有许多相通之处。从20世纪50、60年代的传统起步,初受英国画派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拓宽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呈现跃进的趋势。就他们创作风景画的态度而言,写景不忘世情,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与作人物画一样,作风景画也是与社会现实不可切割的,与人的情感不可分离的,无论自然风景还是人文风景,都是内心情感的观照对象,是其替代和升华,所谓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其必然。纵观他们的风景画,个性风格突出,鲜明地传递时代气息,足以影响全省、全国,是湖南水彩画派的代表。近年,随着生活空间扩大,心理空间随之扩大,加上材质的改善,水彩画尺幅也必然有所扩大,体现在四位画家作品上的一个特征就是大气磅礴。随着人们对水彩画的期待和要求的提升,走出小品桎梏,也是画家们的普遍愿望,这种变革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画幅变大,工具必然为之一变,对纸笔、水色的把控、驾驭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唯有大家之气和炉火纯青的技能,才能取得简不空、繁不碎,神完气足、气势撼人的效果。四家的成就正在于此。他们致力于水彩画的本土化,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绘画怀着高度的尊重和敬畏,发掘并激活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以自己深情之笔,表现周围世界。四家数度联展,呈现为一种集体形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代表着以民族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一代学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色美景,或巍巍大山,峥嵘气象,或桃花泛暖,柳絮吹春,或一池秋水,一片朝云,或斜风细雨,湖平棹稳,内中无不积淀着集体记忆和历史情结,发思古之幽情,令观者体察中随之心静,心静中又感悟浩然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