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美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通过美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完善他们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鉴赏;创造能力
  曾有人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流连忘返。教师怎样把握住教材引发美感,领着学生在美的世界中遨游,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去创造美,进而传递美,这是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挖掘文本,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许多名家名篇、警句格言,语言或清雅,或雄浑,或细腻详尽,或简洁明练,不仅有语言文字之妙,其主题也往往散发出崇高的精神之美,是引发学生美感、训练学生想象和思维、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主题的美、结构的美、意境的美、语言的美,体裁的美……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揭示与发掘教材本身固有的美。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首先要从教材中去挖掘其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然后,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创设情境,引发美感,达到对学生由爱美到模仿美再到内化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感受“美”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创设情境,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到艺术境界中去,进而感受美。
  在讲《春》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现一系列的春景图: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嫩嫩的青草、姹紫嫣红的花和满天的风筝……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导入不仅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潜意识的审美情趣,更引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品味课文内涵,进而感受社会美、人格美。
  三、激发情感,鉴赏“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予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
  四、发挥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审美想象和外界建立起内心情感的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只有使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想象力,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创作热情高涨了,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感知、审美记忆、审美欣赏,最终达到审美创造。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智慧和能力的火花随时都会迸发出来,在这样一个美的氛围中,以美景、美情、美境触动学生,真正从学生的主体经验、思维水平出发,还主动权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促使他们逐渐乐学、爱学、善学,主动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感悟初步的人生。
  五、联系生活,传递“美”
  李镇西老师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告诉孩子们文章中的美与生活的美不是相割裂开来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且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有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过《音乐巨人贝多芬》我们不仅要对这位“乐圣”的不幸感到同情、对他的成就倍感仰慕,更应该想到,对自己的追求能否如此执著,甚至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无数次的课堂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怎么样才是美,将课文与生活等同,将自己与环境融合,美就慢慢扩大,不断蔓延,不断传递。
  总之,语文的世界是审美的、情感的、人文的复杂世界。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为了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美的驱动力,引导学生情感激动、创造想象、理智思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陶冶。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区教育局)
其他文献
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是十分重要的,而孩子的幼儿期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往往没有自我控制能力,需要有人对其指出并纠正。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固然,先天因素有一定的作用,但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不断丰
摘 要: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即使有知识和技能,也不会发挥出生命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责任感;評价;赞赏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即使有知识和技能,也不会发挥出生命的真正价值。未来社会的公民必须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魄、智慧的头脑、健康人格的人,还必须团结协作,适用性强,有良好的责任意识。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拥有比非独生子女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他
放晚学了,我把学生送到校门口,正接过班牌往回走时,食堂工作人员秦老师对我说:"噢,你教的是二(3)班呀?"我说:"是呀。""你们二(3)班的碗筷放得最整齐了,在清洗餐车、碗筷时我们都这样说。"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教学过程的—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用于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大有益处,教学中运用得好,可以收到奇效!
摘 要:在建构主义理论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讨了提高高中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 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持相对的态度,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并非被动吸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导展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