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是十分重要的,而孩子的幼儿期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往往没有自我控制能力,需要有人对其指出并纠正。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固然,先天因素有一定的作用,但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而幼儿由于对外界事物还相当陌生,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家校合育中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规范幼儿行为的必要手段。结合我在幼儿教育中的经验,下面重点谈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根据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
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喜欢听故事、唱童谣的行为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灵活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抓住时机,随机教育。在教学《咏鹅》时,我首先示范诵读课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我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幼儿听得津津有味,对这首儿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还要求他们在游玩动物园的时候观察鹅的走路姿势、叫声等,让他们从小具有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幼儿就会在听、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一些生活的技能;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及人物的体验,学到了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
二、纠正幼儿的一日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幼儿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手插入嘴中不停地吮吸,如果要把他们的手从嘴里拿开,他们往往会大哭大闹,还有一些幼儿有见啥吃啥的不良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及时纠正了他们的行为,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班有位幼儿爱吮吸手指,通过观察我发现,此幼儿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因此朋友很少。对这样的幼儿,如果老师过分注意或是批评责备,都会强化她的问题行为。于是,我便从她画画有进步入手,组织幼儿说小手的本领,安排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小手的作用。这样,既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又帮助她改掉了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又如,在上社会活动课时,我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同时结合儿歌《漱口歌》《穿衣歌》《洗手歌》《叠衣歌》等,故事《没牙的老虎》《不露小肚皮》《我能行》等,歌曲《小椅子》《走路》等来教学,不断纠正幼儿的日常行为。通过这些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朗朗上口的儿歌、节奏鲜明的歌曲,幼儿将生活习惯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活动,他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加强日常行为训练的教育
幼儿从家来到幼儿园,从一个完全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这期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在家衣服需要家长帮助穿,饭需要家长追着喂,而到了幼儿园,这些都需要他们独立完成。面对自理能力尚显欠缺的幼儿,我从他们入园伊始就深感责任重大。每天教他们一项生活技能,比如,今天教给孩子们穿衣,先伸出双手穿进袖子,然后把头套在衣服口下,注意要找准袖口和衣口,要不就穿不好;明天再教他们穿裤子;后天再教他们穿鞋子;大后天再教他们刷牙、叠被……由于幼儿的短时记忆能力还不是太好,同一个动作或生活技能不能渴求他们一下子全都学会,所以这就需要每一位幼儿教师在平时的一日常规教学活动中多些耐心,让幼儿反复训练、重复练习。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培养幼儿生活技能的目的,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幼儿在玩完一个玩具后,随手就放在一边,找的时候又一下子找不到,每当这时,我都要提醒他们把玩具放回原处。在这样不断的提醒和帮助下,这些幼儿经过数次的练习,随便乱放东西的不良习惯日渐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幼儿的记忆能力,能有效地避免他们日后丢三落四毛病的形成。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午餐习惯的养成。而大部分幼儿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良习惯,会自己吃饭的很少,挑食、撒饭、剩饭,时有发生。这时,我们就要借助他们身边幼儿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对能自己吃饭的幼儿多加表扬,对有吃饭进步的幼儿多加鼓励,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结合故事《漏嘴巴》、古诗《悯农》等进行教育。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争取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
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很有关系,因此,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家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是幼儿的第一老师,有着老师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把一些行为的正确要求及做法给家长,与家长讲清楚家庭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家中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注意讲卫生、讲礼貌,并且要告诉孩子哪些事他们可以干,哪些事他们坚决不能干。从小树立他们正确的是非观,不怕苦、不怕累,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前一阵子,我班阅读角中的图书由于被孩子们翻阅时间长和翻阅方法错误等原因,角落开始上卷,孩子们发现后主动跑来告诉我。于是,我班就开展了一个小小的“亲子阅读”活动,把书带回家,每人带上一张纸条,在和爸爸妈妈共享阅读快乐的同时,做一件爱护图书的小事。第二天,孩子们都兴奋地跑来和我说悄悄话:我把书放在我家的桌子上用板凳压住了;你知道我把书藏哪儿了吗?哈!你一定不知道,它在我的小被子下面呢;我爷爷的《辞海》有这么大,这么厚……还有的孩子告诉我:看书时手不能卷角落,要轻轻地翻,看完塞入袋子时要捏住书角。归还书的那天,许多小朋友还主动要求讲诉书中的故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书上的故事我都会讲。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的不良习惯后,都要把它记录在“成长等级表”中,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指导、纠正,与“成长登记表”中的记录相对照,有进步的在园里公开表扬,并在下次家长会上邀请有进步的家长讲育儿经,帮助其他有类似不良习惯的幼儿家长早日找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
五、注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固然,先天因素有一定的作用,但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而幼儿由于对外界事物还相当陌生,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家校合育中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规范幼儿行为的必要手段。结合我在幼儿教育中的经验,下面重点谈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根据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
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喜欢听故事、唱童谣的行为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灵活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抓住时机,随机教育。在教学《咏鹅》时,我首先示范诵读课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我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幼儿听得津津有味,对这首儿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还要求他们在游玩动物园的时候观察鹅的走路姿势、叫声等,让他们从小具有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幼儿就会在听、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一些生活的技能;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及人物的体验,学到了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
二、纠正幼儿的一日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幼儿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手插入嘴中不停地吮吸,如果要把他们的手从嘴里拿开,他们往往会大哭大闹,还有一些幼儿有见啥吃啥的不良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及时纠正了他们的行为,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班有位幼儿爱吮吸手指,通过观察我发现,此幼儿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因此朋友很少。对这样的幼儿,如果老师过分注意或是批评责备,都会强化她的问题行为。于是,我便从她画画有进步入手,组织幼儿说小手的本领,安排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小手的作用。这样,既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又帮助她改掉了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又如,在上社会活动课时,我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同时结合儿歌《漱口歌》《穿衣歌》《洗手歌》《叠衣歌》等,故事《没牙的老虎》《不露小肚皮》《我能行》等,歌曲《小椅子》《走路》等来教学,不断纠正幼儿的日常行为。通过这些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朗朗上口的儿歌、节奏鲜明的歌曲,幼儿将生活习惯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活动,他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加强日常行为训练的教育
幼儿从家来到幼儿园,从一个完全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这期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在家衣服需要家长帮助穿,饭需要家长追着喂,而到了幼儿园,这些都需要他们独立完成。面对自理能力尚显欠缺的幼儿,我从他们入园伊始就深感责任重大。每天教他们一项生活技能,比如,今天教给孩子们穿衣,先伸出双手穿进袖子,然后把头套在衣服口下,注意要找准袖口和衣口,要不就穿不好;明天再教他们穿裤子;后天再教他们穿鞋子;大后天再教他们刷牙、叠被……由于幼儿的短时记忆能力还不是太好,同一个动作或生活技能不能渴求他们一下子全都学会,所以这就需要每一位幼儿教师在平时的一日常规教学活动中多些耐心,让幼儿反复训练、重复练习。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培养幼儿生活技能的目的,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幼儿在玩完一个玩具后,随手就放在一边,找的时候又一下子找不到,每当这时,我都要提醒他们把玩具放回原处。在这样不断的提醒和帮助下,这些幼儿经过数次的练习,随便乱放东西的不良习惯日渐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幼儿的记忆能力,能有效地避免他们日后丢三落四毛病的形成。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午餐习惯的养成。而大部分幼儿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良习惯,会自己吃饭的很少,挑食、撒饭、剩饭,时有发生。这时,我们就要借助他们身边幼儿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对能自己吃饭的幼儿多加表扬,对有吃饭进步的幼儿多加鼓励,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结合故事《漏嘴巴》、古诗《悯农》等进行教育。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争取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
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很有关系,因此,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家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是幼儿的第一老师,有着老师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把一些行为的正确要求及做法给家长,与家长讲清楚家庭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家中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注意讲卫生、讲礼貌,并且要告诉孩子哪些事他们可以干,哪些事他们坚决不能干。从小树立他们正确的是非观,不怕苦、不怕累,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前一阵子,我班阅读角中的图书由于被孩子们翻阅时间长和翻阅方法错误等原因,角落开始上卷,孩子们发现后主动跑来告诉我。于是,我班就开展了一个小小的“亲子阅读”活动,把书带回家,每人带上一张纸条,在和爸爸妈妈共享阅读快乐的同时,做一件爱护图书的小事。第二天,孩子们都兴奋地跑来和我说悄悄话:我把书放在我家的桌子上用板凳压住了;你知道我把书藏哪儿了吗?哈!你一定不知道,它在我的小被子下面呢;我爷爷的《辞海》有这么大,这么厚……还有的孩子告诉我:看书时手不能卷角落,要轻轻地翻,看完塞入袋子时要捏住书角。归还书的那天,许多小朋友还主动要求讲诉书中的故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书上的故事我都会讲。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的不良习惯后,都要把它记录在“成长等级表”中,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指导、纠正,与“成长登记表”中的记录相对照,有进步的在园里公开表扬,并在下次家长会上邀请有进步的家长讲育儿经,帮助其他有类似不良习惯的幼儿家长早日找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
五、注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