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課标的倡导下,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使教学更有趣、有效。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践,阐述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是值得生物教师探究的。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实践研究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生物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探究的教学环境,真正赋予生物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素养,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生物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正是生物素养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这是广大初中生物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研光与实践,认为此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
  教材是在全国各地使用的,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风情民俗各有特色,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老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优化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更具有生活内涵。例如:实验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取用本地区常见的植物;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将较抽象、繁杂、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删除;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强烈的求知欲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老师应结合生物的学科特点,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与学科相对应的生活素材、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用生物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境创设。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经常搜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将问间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体现了“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的理念,学生能联系生活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会稳步提升。
  三、知识构建生活化,感受学生物的重要性
  学习的过程实质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升华的过程,更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看作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那就错了,所谓的“无知”只是因为储存在学生脑海中丰富的日常经验、原有的知识构成与学习的新内容没有建立起新的链接。作为教师可直接用语言、也可通过行为、问题、实验操作等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现象,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相对容易。
  四、习题题干生活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从生活走进生物世界,从生物科学走向社会是生物课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问题,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现象或事例中提炼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习题,在题干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尽可能客观、准确地传达真实的信息。通过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最终日的在于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提高学生生物素养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课外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为了考试而做题,而脱离专制走向“自主”;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联系紧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生物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生物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当今社会都是以开学率来评价学校,学校是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优劣,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念,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正是当今世界理科教育改革的趋向,也是我国科学课程改革追求的日标。如果生物科学课程更接近于人类社会,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必定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在生活相关的事物中建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教学,需要贴近生活,立足于社会生活。还有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指的是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其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深化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与掌握。但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本文将分析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问题;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必须引导其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被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多,对此,德育教育
摘 要:在当前小学教学中,语文是一门特点特别重要的课程,学习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此外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学学校的语文教学通过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小学学校的语文教学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将学校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有必要通过必要的方式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
本研究旨在对AD病人外周血Th1/Th2亚群五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进行研究,以探讨细胞因子在AD发病中的作用.同时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在AD治疗中的作用.Th1/Th2亚群分泌
目的:观察传统中药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肥厚(LVH)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8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6只
研究目的:血小板生成素(TPO)是哺乳动物调节血小板生成的主要细胞因子,具有刺激巨核细胞集落生成的功能.体外实验表明,TPO既可以促进早期巨核细胞分化,如形成巨核细胞集落形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新课标中的情感教育尤显突出。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历史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教师处理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情感要求。  关键词:历史课堂;情感教育  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从以下几点阐述
摘 要:人文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要素,课堂的讲解中,学生始终徘徊在历史的世界之外,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较为偏颇,或者只能浅层面的理解历史的内容,难以深化的展开历史的探究。而人文素养教育计划中,教师指引学生从旁观的视角走进历史的文本空间中,通过虚拟的情境构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感知思维,在历史的世界中徜徉,明细化历史的故事发展背景、经过与给人的启示,予以学
摘 要: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自主合作学习的原理进行了简单阐述,最后结合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利与弊进行了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合作;利弊  新课改进程的深入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增强教学的探究性与趣味性成了历史教学的热点课题。其中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教学模式
目的:研究MMP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筛选TNF-α抑制剂,以及将筛选出的活性药物用于空肠弯曲杆菌(CJ-朝1株)所致SLE模型小鼠,观察该药物对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