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场景》、《主人》两个系列专题之后,我一直在寻找着新的影像题材,并尝试某种更新的影像记录方式。
2004年河南省慈善总会与少林寺联合策划发起“千名孤儿救助暨少林慈幼院筹建活动”。对全省1036名16岁以下父母双亡(有监护人)的特困孤儿进行资助。由少林寺筹资对每个孤儿发放每年人民币560元的生活学习资助金,直至他们成年。少林寺还将逐年收养50名孤儿,“少林慈幼院”计划收养300名孤儿。这件事涉及中国慈善事业、佛教事业、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和人与人的关系等很多问题。“千名孤儿救助活动”一定会对这些孩子的命运产生影响。出于影像工作者的本能,我决定用肖像档案的方式来记录这个充满仁慈与爱心的行动。《孤儿档案》不是简单的影像作品,它对我的人生之路会产生重要影响。
《孤儿档案》的拍摄过程是这样的,2004年开始资助孤儿的款项是由河南慈善总会和当地民政部门和少林寺的代表分头到各县市集中发放(孤儿都是经过民政部门调查核实过的)。每到一地,一个县的孤儿由他们的监护人带领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县城。我就在资助款发放仪式完成之后在现场支起一块黑背景,大约用一个小时左右为三十到八十位孤儿拍摄肖像。因为有些孩子要走几十里山路天黑之前赶回家,我要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使用玛米雅RB67相机利用现场光为每一个孩子拍一张全身肖像,还要用数码机为每一个孩子拍一张彩色的半身头像。这对一个摄影师的现场发挥绝对是个考验。《孤儿档案》和《主人》的拍摄方式和拍摄状态完全不同。《孤儿档案》后期制作相对从容,回去以后我用数码相机集中把孤儿的调查表格拍摄下来。后期的档案加了胶片边框并用数码合成,一是模仿RB67的胶片样式,另外又使档案更具装饰性。
黑白和彩色在影像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只有语言色彩的差异但没有高低之分。不同的题材或体裁自然应该选择不同的色彩表现方式。《孤儿档案》之所以选择伊尔福PNA100黑白胶片,首先考虑的是“档案”这样的体裁特别适合用黑白胶片,因为黑白胶片本身就具有实证性和历史感。和数字影像相比它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安全感。另外《孤儿档案》是个系统影像记录工程,它的首次记录非常重要。黑色的背景和黑白的影调形成了基础色彩,它既折射着孤儿的现状也为今后的持续记录奠定了发展和变化的空间。
《孤儿档案》在2005年连州国际摄影节正式首展并获得年度摄影师金奖之后引起国际反响,2006年相继在澳大利亚、法国等国际摄影节展出,第一本《孤儿档案》影像文本也将于2006年3月中旬正式出版。我计划每五年一次用不同的影像方式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与变化,同时制作不同的影像文本档案和影展在国内外传播。
我拍摄《孤儿档案》的目的是向社会告知有这样1000名不幸的孤儿生活在中国河南这块土地上。这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孤儿档案》是一个很大的影像行为计划。五年之后我想邀请十名中国摄影家用各自不同的影像语言方式和我共同追踪记录这些孩子的生存变化,十年之后我想邀请十名外国摄影家也用各自不同的影像语言方式和我来做同样的事。通过这样一个计划,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像观念面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与态度。通过我们的影像共同见证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2004年河南省慈善总会与少林寺联合策划发起“千名孤儿救助暨少林慈幼院筹建活动”。对全省1036名16岁以下父母双亡(有监护人)的特困孤儿进行资助。由少林寺筹资对每个孤儿发放每年人民币560元的生活学习资助金,直至他们成年。少林寺还将逐年收养50名孤儿,“少林慈幼院”计划收养300名孤儿。这件事涉及中国慈善事业、佛教事业、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和人与人的关系等很多问题。“千名孤儿救助活动”一定会对这些孩子的命运产生影响。出于影像工作者的本能,我决定用肖像档案的方式来记录这个充满仁慈与爱心的行动。《孤儿档案》不是简单的影像作品,它对我的人生之路会产生重要影响。

《孤儿档案》的拍摄过程是这样的,2004年开始资助孤儿的款项是由河南慈善总会和当地民政部门和少林寺的代表分头到各县市集中发放(孤儿都是经过民政部门调查核实过的)。每到一地,一个县的孤儿由他们的监护人带领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县城。我就在资助款发放仪式完成之后在现场支起一块黑背景,大约用一个小时左右为三十到八十位孤儿拍摄肖像。因为有些孩子要走几十里山路天黑之前赶回家,我要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使用玛米雅RB67相机利用现场光为每一个孩子拍一张全身肖像,还要用数码机为每一个孩子拍一张彩色的半身头像。这对一个摄影师的现场发挥绝对是个考验。《孤儿档案》和《主人》的拍摄方式和拍摄状态完全不同。《孤儿档案》后期制作相对从容,回去以后我用数码相机集中把孤儿的调查表格拍摄下来。后期的档案加了胶片边框并用数码合成,一是模仿RB67的胶片样式,另外又使档案更具装饰性。

黑白和彩色在影像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只有语言色彩的差异但没有高低之分。不同的题材或体裁自然应该选择不同的色彩表现方式。《孤儿档案》之所以选择伊尔福PNA100黑白胶片,首先考虑的是“档案”这样的体裁特别适合用黑白胶片,因为黑白胶片本身就具有实证性和历史感。和数字影像相比它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安全感。另外《孤儿档案》是个系统影像记录工程,它的首次记录非常重要。黑色的背景和黑白的影调形成了基础色彩,它既折射着孤儿的现状也为今后的持续记录奠定了发展和变化的空间。

《孤儿档案》在2005年连州国际摄影节正式首展并获得年度摄影师金奖之后引起国际反响,2006年相继在澳大利亚、法国等国际摄影节展出,第一本《孤儿档案》影像文本也将于2006年3月中旬正式出版。我计划每五年一次用不同的影像方式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与变化,同时制作不同的影像文本档案和影展在国内外传播。
我拍摄《孤儿档案》的目的是向社会告知有这样1000名不幸的孤儿生活在中国河南这块土地上。这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孤儿档案》是一个很大的影像行为计划。五年之后我想邀请十名中国摄影家用各自不同的影像语言方式和我共同追踪记录这些孩子的生存变化,十年之后我想邀请十名外国摄影家也用各自不同的影像语言方式和我来做同样的事。通过这样一个计划,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像观念面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与态度。通过我们的影像共同见证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