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认知规律 实现思维提升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为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以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注重架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以提升数学思维的价值。
  【关 键 词】 思维;认知;数学;教学
  《一天的时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其主要内容“24时计时法”在《年、月、日》这单元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能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以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注重架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以提升数学思维的价值。请看《一天的时间》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断:
  一、唤醒生活经验,认识12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难点在于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特别是一天中的前12个小时,学生常因“时间词”造成学习上的困扰。因此,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应顺应学生的生活经验,先认识“普通计时法”的特点及“时间词”的重要性。不少教师在执教本课时认识不到先认识普通计时法的重要性,可能认为经过一番强化也可以提升正确率,但这对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24时计时法是很片面的。所以,加强“时间词”在普通计时法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片断一】
  师:(课件显示3时),这是几时呢?
  生:3时。
  师:这个时候你们在做什么呢?
  生1:我在学校里上课。
  师:(课件再显示是“夜里的3时”)这是几时?
  生2:(大喊)这是晚上的3时,我在睡觉,刚才那个钟面是下午3时。
  师:(故作不解状)
  生:如果是晚上的3时,我就在睡觉。如果是下午的3时,我就在上课。
  师:(课件显示:下午3时 夜里3时)那也就是说一天时会有两个3时,我们必须用“下午”和“夜里”区分开来。
  师:像“下午”“夜里”这样的词叫“时间词”。(板书:时间词)
  师:在一天的24个小时里,还有没有别的时间也是像这样来记录的?
  (边说边指着大屏幕上的“下午3时”“夜里3时”)
  生:……
  师:(揭示12时计时法)像这样需要加上时间词来记录时间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
  【片断评析】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普通计时法的一个重要特征——用“时间词”来区分一天中的2个相同数字表示的时刻。在以往的课堂中,这并没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等到练习反馈时才拼命“补救”,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荷量。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看钟面辨时刻。当第一个钟面出现时提问:这个时候你们在做什么?没有学生意识到3时也可能是夜里的3时,都回答“在学校上课”。但当老师再抛出一个背景是黑夜且满天星星的钟面,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并带有惊奇发现似地大喊“这是晚上的3时,刚才那个钟面是下午的3时。”就是在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悄悄地把探究新知的欲望点燃。就在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地提问“同样是3时,为什么要加上时间词?”这足以让学生意识到时间词在普通计时法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的开始,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情境的引入,而是直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揭示了12时计时法,为学习24时计时法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关键转折,认知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其实就是用0~24这些数字来记录一天的24个小时的一种记时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计时方法基本上都是用1~12这些数字来记录时间的普通计时法,这给学习24时计时法带来了很大的负迁移。所以要突破“用比12大的数字来记录时间”的难点时,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完全适应。所以,要突破学生的认知习惯,找准教学策略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学生依然对24时计时法一知半解,将影响整节课的学习。
  【片断二】
  师:(课件显示会走动的钟面)请看大屏幕,这是夜里的12时,也是新的一天的0时。时针走动时,请同学们也要注意观察底下的时间条的变化。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在睡觉。(时针开始转动)
  (时针边转动,师生共同描述每个时间点所做的事情。时针走到12时……)
  师:12时了。这是什么时候的12时?
  生:中午的12时。
  师:你们在做什么呢?
  生:在吃午饭,在做作业……
  师:对,这一天结束了吗?
  生:还没。
  师:这才第几圈?
  生:第1圈。
  师:来,我们让时针开始走第二圈,现在是12时,那接下去再走1小时应该是几时?
  生:13时。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已经12时了,再走1个小时,就是13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再走1个小时就是要1加上第1圈的12小时,是吗?
  师:再往下走呢?是几时?(14时)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是不是第2圈的数字都要把第1圈的12时加进来呢?
  生:是。
  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时针走到这里(手指着钟面上的6)是几时呢?
  生:18时。
  ……
  师:24时了,这一天结束了。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二圈,我们刚才的疑问是正确的吗?第二圈的时刻都把第一圈的12小时加进来了吗?(是的)
  【片断评析】
  借助钟面指针的走动,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一天的24个小时。在这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刻画一天的时间在钟面上走了“2圈”,而且在“12时”这个地方重点刻画了这是第一圈的结束。当学生感受第2圈时,还着重在关键点“12时”“13时”“14时”……上进行追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同时,老师继而抛出“是不是第2圈的时刻都要把第1圈的12小时叠加进来呢?”再让学生继续借助钟面观察验证,在这个“节骨眼”上做足文章。上述片断的教学,既让学生经历了一天的24个小时,又借助指针走第2圈时轻松地经历了24时计时法的形成过程。
  三、找准学习症结,联结两种计时法
  学生已经对24时计时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会用24时计时法来记录一天的时间。在学习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时,需要学生学会判断某一时刻在钟面的哪一圈,这是学习两种计时法转化的脚手架。
  【片断三】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对24时计时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师:我们每天上午8时开始上课,这个8时,是在第一圈还是第二圈?
  生:第一圈。
  师:你能比一比它在哪里吗?(学生上台指时间条)
  师:也就是说上午8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8时。不用再加时间词了,多简洁啊。
  师:我下午2时要回学校上班,这个时刻是在第几圈呢?
  生:第二圈。
  师:(指着24时的时间条)下午2时在哪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指着时间条上的14时)我是把2加上12,也就是14时。
  师:我晚上9时左右就要去睡觉了,你们说这个时刻是在第几圈呢?
  生:第二圈。
  师:(指着24时的时间条)晚上9时在哪里?谁上来指一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指着时间条上的21时)我是把9加上12,也就是21时。
  【片断评析】
  这一个环节的一大亮点是有意强化了某个时刻在第几圈。因为懂得判断某一时刻在哪一圈是两种计时法转化的基础,而且借助时间条让学生上台指出这个时刻的位置之后,教师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对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升。在这样的一来二往中,把新学的24时计时法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普通计时法联结在一起,很巧妙地把两种计时方法的转化孕伏其中。
  【参考文献】
  [1] 李培芳. 沿着学生的认知路径拾级而上:“一天的时间”备课思考[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10).
  [2] 李光树. 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彭小虎.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冰心老人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踏上三尺讲台,我正为实现这一切而努力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抓住课堂45分钟很重要。新课标指出: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中是鲜活的、灵动的,课堂才会大放光彩。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情感染,用智慧启迪,用赏识鼓舞。  还记得七年级的一篇课文
【摘 要】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劳动、学习及日常的生活中,把许多的写作题材让学生多练笔,老师在课堂上再用活动的方式为学生精心设置写作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写作状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样就会慢慢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 键 词】 创新作文;中学;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作文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甚至是应该从语文学科中独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并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低年级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拨开云雾,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带领他们用课外阅读这把钥匙
【摘 要】 有深度的语文课是有魅力、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如何将语文课上出“深度”?文章结合《皇帝的新装》具体教学课例阐述这样几点认识:备课时心中有“度”,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达成的目标,基本明确学生知识面貌和能力水平状况,对课文教学适宜达到的“深度”有精准的把握;课堂教学巧妙设问,教学走进文本深处;使学生思维深入活跃,才是真正的“深度语文教学”。  【关 键 词】 深度语文教
看到这套小小的《写给家人的小情书》,心里暖暖的,想起儿子经常在爸爸上班的时候给他写信,因为很多字不会写,就画画加上各种符号,自己还煞有介事地搞个信封装起来,挂在门后面或者找个盒子装起来,希望爸爸一回家就能收到他的“一片心”。  大部分中国人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爱的尴尬症”,所谓爱在心中口难开。相比于父母一代與孩子相处沟通的模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改善了很多,能够通过肢体、语言或者其他方式表达爱,也
上个学期曾经有一个班的历史小组针对李鸿章的功过评价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我做了一些补充,共同完成了这次研讨学习。具体流程如下:  一、准备  召开学生动员会,成立研究小组,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知识辅导。推荐部分书籍、刊物,印发一些重要文章供学生参考。  二、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搜集、阅读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分歧在于到底是功大于过
【摘 要】 班主任工作需要讲究艺术,班主任工作更需要爱心,我和班级里的孩子之间的一个个小故事,彻底颠覆了我那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让我深深懂得了:有爱才有教育,教育必须有真爱!  【关 键 词】 班主任;孩子;爱心  时光流逝,2009年的6月,我欣慰地送走了一批初中毕业生,在短暂休息了两个月之后,又荣幸的接上了另一届新生,当起了这一届学生的“娃娃”头。就是我现在的九年级六班。  
【摘 要】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信”其道,却为何首先要求“亲”其师?和谐的师生关系到底有何重要性?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逐渐互换的今天,“亲”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关 键 词】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  素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处理好师生关系作为新形势下使教学手段得以完善的突破口,关键且重要。
【摘 要】 数学复习课要重视“理”,达到“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浓缩化、精细化。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值得推崇的,只有每一朵花儿都开放的季节才是美好的春天。  【关 键 词】 复习课;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转化思想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认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点、线、面三
【摘 要】 语文标记阅读法,是在阅读对象(文本)上作标记以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与认识,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个性阅读的方法,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 键 词】 标记法;语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