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看人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298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展现,透过文学表象,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特征。下面就几首诗词展开分析,从作品来看人品,同时引领学生用此方法去分析古代诗词及其作者,用作者与作品互相印证。
  一、大气豪迈的诗词必是有雄才大略之人的作品
  大气之人,其眼界是开阔的,其志向是宏远的,其气势是豪迈的。在他的行为做事上,往往大气磅礴,气势恢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可以看出曹操志向远大,气度非凡。《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可以看出他心胸博大的气概。
  一代帝王刘邦,不斤斤计较于儿女情长,更看重的是江山社稷,他视野高远,气势豪迈。他在《大风歌》里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诗也只有刘邦那样的人才能写出。而同一时代的项羽也同样有刘邦的豪迈性格,但他更多的是自负与刚愎自用。项羽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气短的项羽,难怪他要败倒在刘邦的手下。
  大气磅礴之人,其作品自有他人无法达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思想性格与志节的诠释,从他们的作品去解读他们的性格是非常准确的。
  二、郁闷不堪,以酒浇愁,酒后狂放无以遏止,命运多艰
  有许多的文人,跳不出自我的圈子。用我者,我喜;不顺我者,我愁我怨,于是就唱出了愁情万种,恨之悠悠的词句来。辛弃疾的《青玉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的《破阵子·京口北顾亭怀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可怜白发生!”《永遇乐》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谢歌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此的激愤、忧郁,又如此的不甘。
  李白入朝时,那种得意与自豪,让世人拍手叫绝。“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被免职,挤出朝廷后,他郁闷、不满,唱出:“安然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前那种狂喜、自信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以酒浇愁愁更愁。这样的人,只能穷愁一生,难以超脱。他们的诗文,就是他们性格命运的发泄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到这类诗人的人生结局。
  三、儿女情长,缠绵绯恻,凄苦一生,无以自拔
  情太甚则苦,苦太多则情难抑制,于是化作身千翼,想飞出,又不得,只有苦多、愁多、情多多。
  李清照整日情绵绵,意盎盎,无处话凄凉,只有人比黄花瘦了,生活的不幸,加上敏感多情的心,不觉让她情凄伤怀。她在词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商隐,性格中欲言不敢言,不言又不快,于是乎模棱两可,让人难以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还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的思绪、凄苦,只有诗人自己说得清,道得明,别人只有猜测想象而已。
  四、艳羡做官,艳羡成名,忐忑不安,终难释怀
  孟浩然,一心想做官,艳羡权势,然而却无路可通,科举吧,自己又不能及第,于是想到去求达官提携,那种心急是赤祼祼的,但他又不想让人看出他的急迫,于是故作委婉。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寄出去,石沉大海。他苦闷,想归隐,但于心不甘,于是,他在《早寒有怀》中写道:“木落雁南度,北风江山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空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他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情感显得如此的复杂。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气质的人,不同胸襟的人,不同想法的人,就会写出不同的作品。所以,透过作品,我们去解析作者,反过来我们又可以从作者的一生去解读他的作品,这样,我们就悟得更透,想得更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只有苏轼能写得出,也只有他配写这首词。“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也只有王勃能写出这种自信豪迈的诗。
  总之,作品即人,人即作品,互为解读,获益良多。
  作者单位:陕西安康中学。
其他文献
如果说,行走在必修的路上,我们的步履还一度坚实,那么选修课的增设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诸多严峻的课题。选修课容量比较大,但课时非常有限,如何建构高效课堂,如何有效与高考衔接,一直是我们的困惑所在。教材改革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探索目标与效率如何完美结合的机会,我们既要漫步在云中,更要贴着地面行走。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来谈谈选修教学与高考诗歌鉴赏的密切关系。  高中语
近来再次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3(上旬)中的“专题领跑”,这一专题主要就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作了系列的探讨。本人一直是在教学一线的,读后很受启发。黄厚江老师尤其是其中的骁将、领军人物。在大家都在由讨论到全面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时候,黄老师已从这阵旋风中抽身而出,冷静思考,质疑“高效课堂”,领头提出“追求课堂的品质或许更加切实可行,也更有意义。”本人对此有自己的看法,现提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给我们描绘了尘世的幸福——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那么海子的幸福是什么呢?我们从这首诗中读出今天的海子是不幸福的,但我们似乎并不清楚海子关于幸福的内容。很多人抓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认为海子的幸福就是对精神家园的固守,但只要我们试着反问一句这样的海子就是幸福的吗,就会发现这样的结论是武断的。  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发现诗歌的第一节通过一个假设已经告
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因为散文采用优美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此,笔者对初中散文教学的思路进行初步分析,试图寻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语文特有的魅力的教学方法。  一、幽默充满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幽默是让人们在笑声过后又能在其中悟出相应的道理来。幽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一面可以是笑声飞扬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另一边可以教会初中生一些简单的道理,培养学生们处理事情的能
《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是学生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而且从今年高考命题来看,议论文写作教学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逐步适应议论文写作,我打算从事例概括加以过渡,毕竟学生对于写人记事写作在初中阶段做了大量的练习。因为是第一堂议论文教学,我做了如下尝试:不说明是作文课,而是让学生看了一段《中国梦想秀》中有关夏伯渝的人生经历。学生看完之后,都对人物赞叹不已,为
教学设想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的一篇课文。这是法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一篇思想短文,节选自他的《思想录》。课文体现了《思想录》的特色:似乎是作者零星无序的思想记录———以跳跃的、具象化的语句阐发观点,却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作为切入点,围绕“思想的苇草”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集中阐述了帕斯卡尔对于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严谨透彻的哲学思悟。
诗歌语言大量利用意象,还有比兴、象征、双关等,与日常话语看起来确实不一样,以至于我们要感叹诗人到底与我们是不是同一种人类了。但我们要说的是诗人的确不是来自火星,诗人与我们的思维规律是共通的。比兴、象征等本质上都属于人类思维规律的一种,它就是隐喻。隐喻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日常话语中。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对基本的隐喻有所了解,会说话,能认字就可能读懂诗歌。下面用汉语中与“道路”相关的隐喻来说明我们
在当今诸多的语文课注重表面热闹,声光电样样俱全、说学唱式式照搬,忽视文本解读,轻慢语文素养,甚至连起码的陈述性知识要求都达不到的背景下,抓住论语中的一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说句实话,我是有点担心,也觉得无从下手。  于是,我想到了“入境、悟神、创生”的教学模式。能否以此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  
前不久,高三复习课上,学生做了一篇名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文章结尾处写到:“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这让我感慨良多。虽然文章旁征博引论述了中国人不缺乏契约精神,但是现实生活中又如何呢?背信弃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不乏的契约因素,但离契约文明还很远。而恰恰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到来,缺乏契约的传统被凸显,诚信危机随之而来。于我而言,感受最深
一、合作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首先在美国兴起,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十年里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这种教学理论和策略是有一定的创意和实效的,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或群体在某一活动中,为完成某一任务而建立起的相互之间的互助合作人际关系。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具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