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契约精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高三复习课上,学生做了一篇名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文章结尾处写到:“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这让我感慨良多。虽然文章旁征博引论述了中国人不缺乏契约精神,但是现实生活中又如何呢?背信弃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不乏的契约因素,但离契约文明还很远。而恰恰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到来,缺乏契约的传统被凸显,诚信危机随之而来。于我而言,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的“违约”。
  作为一名老师,与学生相处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遵循着契约精神。老师言而有信,可是学生没有契约精神。这也慢慢消磨了师生之间的诚信。“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视,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作为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本应该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其实也是在学生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潜在的契约关系,教师只是学校契约的执行者罢了。但是很遗憾,从小学到高中接受了12年教育的学生都没有养成自觉遵行校纪校规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狭义上,主要是私人契约精神,包含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及契约救济的精神,这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价值基础。”学校内的契约精神就是教师、学生、学校之间潜在的规则。如果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那么所有的个体必须要履行好属于自己的契约,切实贯彻好契约精神。如果有一方打破这种平衡,那么必然有个体会受到伤害。例如:学生不履行契约,那么就会带来自由散漫,不守规则,学习行为差,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教师没有契约精神,那么就会出现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而如果学校没有契约精神,那么学校肯定无法发展下去。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契约精神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不尊重契约现象,导致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果真如此吗?其实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含有保障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如《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其实现在中国人契约精神的缺失主要是因为道德观、价值观的沦陷造成的。许多社会负面新闻影响了人们契约精神的养成。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养成,更不要说契约精神了。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践行契约精神的习惯。
  契约精神的养成主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而学校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诚信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方面,学校应把它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来抓。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要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契约精神。
  教师对于学生有引领作用,所以不能隨意践踏自己的承诺,更不能欺骗学生。言必行,行必果。让学生首先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慢慢形成契约精神。在整个高三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约定:我不迟到,你也不可以迟到。因此,我每天都坚持6点45分到校,从未迟到。而我班的学生也逐渐被我的坚持所感染,迟到现象很少发生。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做到。老师只要想说的,就必须要做的。事无大小,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熏陶和影响着您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势利导,时刻要求学生践行契约精神。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也自然而然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场所。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好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契约意识。这里面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等。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做好这些小事,在大事来临时才能更好地去践行契约精神。
  再次,多组织一些活动活动,宣传、弘扬契约精神。
  作为学校,应该广泛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氛围,帮助学生养成契约精神。利用班会课、黑板报、宣传栏、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等宣传阵地增强诚信意识,践行契约精神。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弘扬契约精神,把契约精神写进校风里,健全诚信的规章制度,让契约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
  最后,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独立性,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契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再小的事都应该要求学生去践行契约精神,再长的时间都应该教育学生去坚持践行契约精神。有时候,想得很美好,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所懈怠,所以必须要求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无时无刻都要践行契约精神。
其他文献
湘君心怀赤诚,满载爱意,热情地向我走来。他心潮澎湃,热情似火,像一座缄默多年的火山,感情的熔岩喷薄而出,融化了千年冰峰,柔软了万年雪山。将他的痴情形象定格在永远的北渚.  闻“帝子降兮北渚”,湘君便在秋风扬起,落叶纷纷的水边频频遥望,“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荒忽兮远望”。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紧张。从愁绪满怀,到望着流水发呆,湘君的内心焦灼如火,心烦意乱,以至于视觉产生了错乱——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一、二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本课以“读”来构建整个课堂,在“品、思、悟”中,将“文言”“文章”和“文化”的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创新设计,将诵读涵咏
如果说,行走在必修的路上,我们的步履还一度坚实,那么选修课的增设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诸多严峻的课题。选修课容量比较大,但课时非常有限,如何建构高效课堂,如何有效与高考衔接,一直是我们的困惑所在。教材改革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探索目标与效率如何完美结合的机会,我们既要漫步在云中,更要贴着地面行走。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来谈谈选修教学与高考诗歌鉴赏的密切关系。  高中语
近来再次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3(上旬)中的“专题领跑”,这一专题主要就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作了系列的探讨。本人一直是在教学一线的,读后很受启发。黄厚江老师尤其是其中的骁将、领军人物。在大家都在由讨论到全面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时候,黄老师已从这阵旋风中抽身而出,冷静思考,质疑“高效课堂”,领头提出“追求课堂的品质或许更加切实可行,也更有意义。”本人对此有自己的看法,现提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给我们描绘了尘世的幸福——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那么海子的幸福是什么呢?我们从这首诗中读出今天的海子是不幸福的,但我们似乎并不清楚海子关于幸福的内容。很多人抓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认为海子的幸福就是对精神家园的固守,但只要我们试着反问一句这样的海子就是幸福的吗,就会发现这样的结论是武断的。  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发现诗歌的第一节通过一个假设已经告
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因为散文采用优美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此,笔者对初中散文教学的思路进行初步分析,试图寻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语文特有的魅力的教学方法。  一、幽默充满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幽默是让人们在笑声过后又能在其中悟出相应的道理来。幽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一面可以是笑声飞扬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另一边可以教会初中生一些简单的道理,培养学生们处理事情的能
《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是学生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而且从今年高考命题来看,议论文写作教学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逐步适应议论文写作,我打算从事例概括加以过渡,毕竟学生对于写人记事写作在初中阶段做了大量的练习。因为是第一堂议论文教学,我做了如下尝试:不说明是作文课,而是让学生看了一段《中国梦想秀》中有关夏伯渝的人生经历。学生看完之后,都对人物赞叹不已,为
教学设想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的一篇课文。这是法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一篇思想短文,节选自他的《思想录》。课文体现了《思想录》的特色:似乎是作者零星无序的思想记录———以跳跃的、具象化的语句阐发观点,却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作为切入点,围绕“思想的苇草”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集中阐述了帕斯卡尔对于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严谨透彻的哲学思悟。
诗歌语言大量利用意象,还有比兴、象征、双关等,与日常话语看起来确实不一样,以至于我们要感叹诗人到底与我们是不是同一种人类了。但我们要说的是诗人的确不是来自火星,诗人与我们的思维规律是共通的。比兴、象征等本质上都属于人类思维规律的一种,它就是隐喻。隐喻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日常话语中。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对基本的隐喻有所了解,会说话,能认字就可能读懂诗歌。下面用汉语中与“道路”相关的隐喻来说明我们
在当今诸多的语文课注重表面热闹,声光电样样俱全、说学唱式式照搬,忽视文本解读,轻慢语文素养,甚至连起码的陈述性知识要求都达不到的背景下,抓住论语中的一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说句实话,我是有点担心,也觉得无从下手。  于是,我想到了“入境、悟神、创生”的教学模式。能否以此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