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h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当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处于荒漠化状态,这一说法一点也不言过其实。比起古典诗歌教学,现代诗歌的教学更为悲惨。因为现代诗歌至今也没有进入考试的“法眼”,所以最新修订的教材中那些经典现代诗歌,也只是编写者的一厢情愿,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将之打入冷宫的,即便教也只是停留在朗诵的阶段,或许当作班级或校园活动一个凑兴的节目;真正用心教的,是语文老师中的部分诗歌爱好者,他们学生时代曾经做过诗歌的梦想,内心还残留些情趣,可情景悲壮,基本上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旁观者,甚至把他当作一棵“疯狂的石榴树”(希腊诗人埃利蒂斯一首诗的题目),学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古典诗歌,因为考试会涉及,所以命运比现代诗歌好些,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最大的法宝是背诵、默写,若是教的话,也只是教一些意象、意境之类的让学生感到玄而又玄的东西,因为太“高大上”,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就对古代诗歌徒唤奈何;再加上无休止地检查背诵、默写,古典诗歌在学生心中成为食之无味但又不得不食的鸡肋。
  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有必要从诗歌与读者,尤其是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状态出发,找出对策,缩短间距,使其与课堂教学效益正相关。
  一、诗歌与学生之间的间离
  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我校来试教,她第一眼选中的课文就是《再别康桥》,她说她非常喜欢这首诗。这位大学生教学的效果非常好,因为以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她功底扎实,表达流畅,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并能注意和学生互动,她的试教当然是成功的。但如果她不是大学生,是一个有着五年以上教龄的逐渐走向成熟期的语文老师,我就要问一问:你喜欢,能不能代表学生喜欢?以我的教学经验,尽管我喜欢诗,尤其是像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这样的名诗,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而且我也是一个诗歌创作者,但事实上我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是不喜欢诗歌的,尤其是现代诗。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你在班级有没有做过调查,到底有多少学生喜欢诗歌,有多少学生不喜欢诗歌?说喜欢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说不喜欢的同学,其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形式还是内容?具体到《再别康桥》,有多少同学喜欢这首诗,有多少同学不喜欢这首诗?是喜欢整首诗呢,还是只喜欢诗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是喜欢形式还是喜欢内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做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诗歌文本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是最大的教学契机,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教学空间。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那位叫何思静的同学本身就朗诵得很好了,对诗歌内容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她身上就几乎不存在什么间离,可以开掘的教学空间很小;恰恰是一些说不喜欢的同学,认为这首诗感情太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这就有了间离,老师就有了教学契机。当然,要改变学生的不喜欢态度,恐怕很困难。让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堂课两堂课就能解决的。我们不能犯教学急躁症,对于一首诗,学生一辈子不喜欢也不要紧,只要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就够了。
  二、诗人与学生之间的间离
  诗人生活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我们学生今天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这就有了巨大的间离。间离就有了教学契机,就有了教学空间;利用好间离,打破间离,就会起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老师往往强调“知人论世”,最常用的办法是介绍诗人生平和诗歌写作背景,可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呢?因为你说的那些,离学生的时代很远;你说的那个人,在学生心中就是古人。要打破诗人与学生之间间离的办法是这位诗人在现代还活着,还活跃在学生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情感就是学生正在或即将要经历的情感,这就使学生感到他像大叔或兄长一样亲切了。
  下面是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的一个片段: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同学1: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1: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2: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2:从课后注释中知道的。
  李老师:哦,注释中就有,我倒没注意,你注意到了,比我读书认真。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部电视剧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3: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4:(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是应该分开来评价。
  说实在的,大多数同学了解徐志摩,是通过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而《人间四月天》给观众的印象也只是徐志摩和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徐志摩是风流才子。李镇西老师以此为契机,就拉近了徐志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因势利导让学生不能只关注徐志摩的感情生活,而更要关注他对文学的贡献,尤其是这首《再别康桥》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这就自然地切入了对这首诗的学习。这就使本来与学生有距离的诗人徐志摩,活在了现代,活在了学生的生活中,打破间离,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徐志摩可以有个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作铺垫,其他诗人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像戴望舒,除了个别小文青知道外,我想大多数同学是对其不了解的。那么,如何打破他与学生之间的间离呢?我就利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资料,为学生讲一段戴望舒的爱情故事:
  1928年,戴望舒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时年18岁的施绛年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年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齿,借诗表白,而施绛年偏偏笑而不答。戴望舒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年不悦。对施绛年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年勉强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年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后来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但施绛年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为他太爱施绛年,面对施绛年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等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施绛年已移情别恋,戴望舒长达8年的恋爱终以悲剧结束。
  我讲得生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逐渐在心中消除了对戴望舒的陌生感。戴望舒的《雨巷》,或许是跟他这段恋爱史有关,或者无关,总而言之,它给同学们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诗歌的角度;如果仅仅看写作日期,联系当时大革命的失败,政治的阴影在诗人心中的投射,反映其孤独、彷徨、迷茫、找不到出路、无可自拔,这就不是真正地解读诗歌,而是拿政治概念图解、斨杀诗歌,况且《雨巷》的形式美、意境美,其思想与艺术价值也不仅在于此。
  三、诗人创作动因与学生的间离
  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诗人创作一首诗,他的动因和欣赏者之间是存在一定间离的。这一点早已被接受美学的观点所证实。卞之琳著名的诗作《断章》只有四行,却留给人们诸多的解读可能。作者在谈到他这首诗的创作时说:“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可作者的动因不等于诗歌的主题,其主题多义项的解读,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学生读者,从其知识储备、阅历、体验等出发,其解读一定是五花八门的。这一间离恰是教师美好的教学契机,在这一广阔天地中完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且看郑桂华老师教学舒婷《双桅船》的课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刚刚谈到的舒婷的《双桅船》,这是一首朦胧诗没问题吧!好,拿起课本,轻声地朗读这首诗,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样的疑问。
  好,开始,拿起课本,坐端正,认真地朗读一遍,读出声音来,同学们。
  生(各自读)
  师:这首诗不长,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什么?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疑问?(生1沉默)没感受?来,旁边那位同学你读出了点什么?
  生2:我感受到了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感情好,有什么疑问吗?没有疑问。好,旁边的同学你感受到什么?读一首诗,就是读完以后要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没有疑问也挺好的,就需要再读。
  好,没有感觉的同学就需要再读,默读。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3:我感受到了作者跟这片土地分分合合,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作者与这片土地分分合合,依依不舍,前面也是一样的,是吗?好,有疑问吗?有没有?没有没关系,旁边那位同学,我觉得你好像有什么疑问?
  生4:我想问的是“纬度”和“风暴”有什么含义?
  师:很好,请坐。旁边同学,怎么都皱着眉头啊?有没有同学有点感觉,愿意主动和同学分享?好,把话筒给后面一位同学,你来试试。
  生5:她说“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我感觉好像有某种东西一直在她心间,好像从来都没有应该说无论到哪里都在她的心中。
  师:某种东西一直在她心间,非常好!这种表述非常漂亮!这种东西,你觉得可能是什么?
  生5:应该是一种感情吧?
  师:好,请坐。感情是丰富的,可能是亲情,可能是友情,可能是爱情。好,那么多女孩子发表了意见,男孩子呢?
  生6:我觉得“心爱的岸”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动、留恋之情。
  师:激动、留恋,是吧?有疑问吗?
  生6:没有疑问,就是感觉这句话读起来特别有感觉。
  师:好,旁边那位男同学?
  生7:我认为作者虽然离开了心爱的土地,并没有为此而感到悲伤,反而觉得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师:好,请坐。旁边的男生还有什么?
  生8:我认为这首诗整体感觉是作者刚开始是比较伤感的,可能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师:什么背景?
  生8:一九六几年大概是文化大革命吧?
  师:一九六几年?
  生8:六六。
  师: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不是发表,是诗集出版的时间。
  生8:七九年出版,是七九年。
  师:比较伤感,然后呢?没关系,顺着你的思路往下讲,男孩子,然后呢?
  ……
  生9:我的双翼就是……
  师:有同学有感觉吗?
  生9:好像与题目所讲到的“双桅船”没什么相关的内容。
  师:好像整个与题目《双桅船》没有什么相关的内容,是不是?既然题目叫“双桅船”,可是诗里面有船有双桅船吗?   生10:没有。
  师:有的同学说没有,还有什么疑问吗?科代表,请坐。其他同学想想还有什么疑问吗?有没有?
  生11:没有。
  师:没有没关系,读诗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从什么入手啊?我们已经高二了,从背景入手,那是外围资料;我们首先要从诗本身来读,然后借助一些外围的资料、背景资料、作者生平,首先从诗的本身来读,那么读懂一首诗,像《双桅船》这样的里面有很多意象的诗,我们往往可以从什么入手?
  舒婷的《双桅船》到底要写什么?有一位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时就用了实证研究法,他经过实证研究,确定这首诗是写爱情的,因为舒婷在和丈夫谈恋爱的时候,恋人每天在对岸等她,于是她写了这首诗,表达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或许这是舒婷创作这首诗的最初动因,但如果这首诗仅仅是表现了这种情感,它是不可能成为一首名诗的。这首诗的最大魅力是多解。郑桂华老师采取“开火车”的方法,充分尊重学情,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谈感觉、谈感受、提疑问,这就是充分利用了诗人创作动因与学生间的间离,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品质。我们注意到,郑桂华老师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同样这首诗,郑老师在高一年级也开过,教学内容却完全是两样的。这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有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也不一样。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应以学生为主体。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沪教版是放在高一上学期,一般同学的理解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思念,这种理解错没错?当然没错。这是徐志摩第二次到康桥,在回来的飞机上,在越过大西洋的时候他写下的这首诗,是表达他对康桥的一景一物的怀恋。但如果这首诗是放在高二或高三来教学,我想对主题就不能仅仅探究到“思念”上。处在异国他乡的徐志摩应该思念家乡、思念祖国才对呢,为什么要思念异国他乡的康桥呢?即便是表达对母校的思念、怀恋,当第一次离开康桥的时候写的《康桥再会吧》,难道表达的不就是这种感情吗?要知道这是徐志摩第二次到康桥,又第二次从康桥回国,当他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时候,肯定是常常思念故乡、思念父母、思念祖国的,但一回到祖国,发现祖国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而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思想遭到严重禁锢,这对于追求自由的徐志摩来说,显然是大为失望的,所以他转回来又怀恋康桥,怀恋康桥的什么?怀恋康桥的自由。“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是怎样的一条水草?那是自由的水草呀!如果是高二、高三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将诗歌的主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四、诗的形式美与学生的间离
  诗歌是一种美的形式。中国古代除了注重诗的教化功能外,就是重视诗的美学原则。《尚书·虞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就指出了诗歌形式的和谐之美。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怎样做到和谐?诗歌运用的节奏和韵律,也就是它的音乐性。比如《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运用叠字叠词,其间就回荡着音乐的旋律。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很大。后世的诗歌,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都注重平仄、押韵,形成节奏和韵律之美。现代诗虽然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但诗人们或者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或者受西方诗歌所用的音步(顿)的影响,其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还是显而易见的,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郑愁予的《错误》等诗,字里行间无不有音乐在其中流淌。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诗歌接触少,二是诗歌的艺术审美要素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比较陌生,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间离,同样也给教师提供了比较大的教学空间。
  缩小诗歌的形式美与学生间的间离,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有些诗的美确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加以咀嚼、品味,浸润其中,获得审美享受。李镇西老师非常重视朗读,像《沁园春·长沙》,他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青年毛泽东,通过文字去体会那种壮阔的情怀;《再别康桥》,他不惜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不仅学生朗读,他自己也朗读,让学生打分,最后推选出来朗读最好的何思静同学来做朗读指导。其实,一个学生,能够完美地将一首诗朗诵出来,教学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学不能仅止于此。
  不少教师通过改编杜牧的《清明》诗,来实现对《清明》一诗主旨的理解。改编的版本大致如下:
  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牧童:“何处有酒家?”他伸手遥指——杏花村!
  戏剧:【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种改编,就是化陌生为熟悉,缩小间离,达到出奇的教学效果。
  五、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学生的间离
  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如炼字、动静结合、色彩映衬、虚实相生等,但由于学生对这些手法大多是陌生的,鉴赏时除了诗歌中的对仗和修辞之外,其他基本处于无所适从状态,因此也构成了间离,这恰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利契机。
  比如炼字,邓彤老师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巧妙地使用了“说文解字”法。他在分析“惊涛拍岸”这个“惊”字妙处的时候,就引入了繁体字的“驚”,本意是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这样一分析,学生就知道“惊涛拍岸”的“惊”的妙处了,那波涛就如同受惊的马而失去控制一样,非“惊”不足以表现意境之壮阔,比“怒涛”“巨浪”效果要好得多。邓老师在这里运用了间离,缝合了间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
  诗歌教学,难点很多,困境重重,也正是这样,诗歌与学生间形成了种种间离,利用间离,抓住教学契机,开掘教学空间,消除间离,就能实现师生共融的较为完美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上海市光明中学]
其他文献
执教:彭 建 点评:朱文熙   摘 要 《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对这样的文言经典,本课确立了从“还本归真,传承文化”这个角度落实教学。本课力图通过 “抓住文言阅读规律、语言的不合常理处以及涵泳诵读”,还原有血有肉的“左公形象”,让学生感受左公的“忠毅精神”,让左公的那种“无私而为公,小我而大义”的家国情怀浸润当今的中学生,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
梁实秋的散文《鸟》被选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动物与人”这一主题单元。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语文老师误以为本文只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写鸟,所以教材编者在文本前面有个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作者真的只是在表达“我爱鸟”吗?如何品读梁实秋的这篇作品呢?  《鸟》有三条线索:  ▲叙事线索:去四川前——在四川——离开四川以后  ▲情感线索:爱—不忍—叹赏—喜悦—反思—悲哀
民国时期,“国文退化”“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了”“抢救国文”的呼声一直不断。王森然毫不讳言:“现在的中学国文教育,糟,是糟透了。”(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自序》)叶圣陶起先不以为然,最终却不得不承认:“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的问题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①胡适、朱自清、罗根泽、朱经农、王平陵、陈卓如等一大批学者均撰文回应,并为此展开了写作
一、整本书阅读为什么要以课程标准为取向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语文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实践层面已有大量成果问世,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良的导向,例如阅读书目五花八门;阅读目标随意制定,要么过分导向整本书的内容本身,要么脱离学情一味追求学术深度;阅读进度安排无视整本书巨大的文字体量,松散随意;阅读策略奇招迭出,这些现象固然出于先行者的大胆尝试,但游离于新课标和统编教材的框架之外,说到底是缺乏课程意识的教学行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有如下两点论述:一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这个情境可能是现实情境,可能是虚拟情境,也可能是背景情境等;二是“设计典型任务”,也即命题已经给考生规定了写作的指向,可能是认知任务,可能是交际任务,也可能是思维任务等。与此同时,“新课标”在对“命题和阅卷原则”的细化中又再次提到要“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
一、理论背景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离不开作为基础的文本解读。对于一篇课文,精准的文本解读往往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增强学生对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力、增进学生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对文化的理解力。近年来,各位语文学界的专家教师就文本解读的方式提出了许多相当具有建设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其中,被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频繁提到的——在文本解读中关注文本语言材料
2019年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毋庸置疑,高中作文命题势必要对标新的高考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高中作文命题如何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呢?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比,该评价体系许多核心指导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体现
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多读书,这话是有道理的。读写应该结合,读是吸收,是积累思想内容和学习写作上的技法;写是输出,是在实践中运用写作技法来表情达意。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读过的文章也不少,还背过很多古诗词,也记得一些名人名句,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一遇到作文就觉得“读书没几卷,不知怎下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读写脱节。  议论文是高
河南卫视大型文化节目《成语英雄》(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播出)是一档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有深度的节目。参加拼比、争当成语英雄的,有全国各地的群众,还有外国朋友。参与者按游戏规则猜了成语之后,由“成语先生”分析解释成语、评说参与者的回答正确与否并就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密码进行解码。  复赛中,黑人歌手好弟这一组首先抢答对了第一幅图画表达的成语“风花雪月”。钱文忠先生说:“好弟两次来参加节目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革命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生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传统,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实底色。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品之一。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