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探讨激发学生想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论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狼和小羊》讲的是小河边的狼和羊的故事,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课文的特点,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可辩论因素,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 让学生理解争辩的含义,围绕争辩理解课文
  争辩是《狼和小羊》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给学生解释了争辩的含义之后,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就“争辩”一词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羊和狼一共争辩了多少次?他们为什么要争辩?争辩的结果怎么样?我以上述问题为基础,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且进行表演,还原课文中的争辩场面,让学生亲身感受课文内容。随后,我提出问题:“狼和小羊的第一次争辩是以什么为中心?结果谁胜利了?”学生们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第一次辩论的中心是小羊到底有没有弄脏狼要喝的水,结论是小羊根本就不可能弄脏河里的水,因为水是从上游淌到下游的,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就算弄脏了也是狼弄脏了小羊的水。紧接着我又问:第二次辩论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学生们纷纷回答:围绕小羊到底有没有说狼的坏话展开的,其结论也显而易见,小羊根本就不可能说狼的坏话,因为去年小羊还没出生。通过以上辩论,学生不光理清了课文内容,懂得了争辩的含义,也在争辩中学会了围绕一个问题来展开讨论的方法。
  二、 课文结尾的争辩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手段
  我见学生都明白了争辩的含义,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辩论。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羊,狼说你的父亲说了它的坏话,你会说什么呢?
  这个问题问完后,我就从学生们的眼里看到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说:狼先生,我的父亲是个老实人,它不会说您的坏话的,您一定是认错人了。有的学生说:尊敬的狼先生,您能说出我父亲说您坏话的时间和地点吗?我父亲说了您什么坏话?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这样说道:狼先生,我相信您是一个讲理的人,就算我父亲说了您的坏话,您找的应该是我父亲而不是我,对吧?这样的辩论,不仅给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也给了他们自由发言的机会,活跃了思维,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
  三、让课堂辩论直指课文中心
  我一直觉得,揭示课文中心就应该根据课文的形式利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直指课文中心。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积极辩论来展现课文中心的。首先,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羊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小羊聪明,有的说小羊傻,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将学生分成两组,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对手。两个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组说:小羊的聪明主要表现在狼每次找借口要吃掉它时,它都会找出狼的毛病,还说得有理有据的。另外一组说:羊很糊涂,狼说了那么多就是要吃它,小羊没有看清狼的真实面目还与狼讲道理,很明显就是傻。我见到双方争执不下,就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狼找各种借口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小羊和狼讲道理的原因。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最后达成一致,那就是羊根本就不用和狼讲道理,应该尽快想办法与狼展开斗争。于是,我趁热打铁地问道:如果小羊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狼的凶残,它该怎么脱离险境?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大石头将狼砸跑,但是很快就有人反驳说羊的力气很小,拿不起大石头。有学生说可以骗狼说猎人来了,趁狼分神的时候躲起来。很快又有学生反对了:羊跑得很慢,狼反应过来以后很容易就能抓住羊。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闪身,躲过去了,狼掉进河里淹死了。一位学生的办法很有新意:羊可以假装肚子疼,说自己吃了一个毒蘑菇中毒了,希望狼赶快吃了自己以解除自己的痛苦。这个办法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因为狼不会傻到牺牲自己的命来吃掉小羊,这也让学生学到了辨别和对付恶人的方法。此外,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加深对辩论的理解,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例子,联系课文对现实中的例子进行评价,分组辩论,让辩论更生动、活泼。这样学生也就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明白辩论最终展现出来的是经验和教训的道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狼和小羊》的争辩教学,学生们理解了争辩的含义,也学到了辩论的方法。通过辩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寻找课文中的线索作出合理的解释,并且在辩论的过程中用有说服力的语言来让对方信服。辩论不仅是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也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在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的同时,使他们精神抖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借助课文的特点,利用辩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早已发现,写作与阅读虽然各成体系,但又相辅相成。一篇篇课文既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例子,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篇范文,蕴藏着大量训练写作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模仿的基础上创造,就是读写结合。而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显得尤为关键,这个点既是阅读的“生长点”,同时又是写作的“发展点”。  崔峦认为,目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
《掌声》(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教参中要求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掌声”的内在含义。在充分解
《司马迁发愤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故事从司马迁年少立志,四处游历写到父亲的临终嘱托,以及突降横祸后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终于用他毕生的心血,用他的整个生命写成了这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读罢故事,作为教者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司马迁的矢志不渝,感受到了他屈辱中的奋起,觉得我们应该把仰视的目光送给他。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远离学生的时代,远离
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笔者时常在思考,文本教学是不是可以寻找一个能“牵一发而动起全身”的支点,既能够贯穿整个课堂,使文本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降低能耗,提高质量。这个支点究竟在哪儿?下面就《蚁国英雄》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文本教学的四种方法。  一、抓题眼——四两亦能拨千斤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往往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并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表现事物特点的方法。  3.通过体验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家乡的情感,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想图片,引入课题  1.猜图揭题。  聚光灯出示图片:海底一角。
面对10年课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给语文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同时也要直面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历史沉疴。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会推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表明: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四门被测试的课程中,语文学科的合格率最低,仅为62.8%,有近30%的学生处于一个基本合格的水平。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国
“感”为“情”之基,有“感”才有“情”,无“感”则无“情”。然而,在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中,我们常把感情朗读的着眼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诸如:这几个字要读“重一点”;声调要“高昂些”;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出真感情呢?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笔者着重于以感促情,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充分感悟中,升华了情,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  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大体了解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已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合作学习中打造高效课堂,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适度调控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乱”而有序;教师深入课堂能使小组讨论不只是停留在场面热闹上,而是能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褪尽浮华显本色,繁华落尽见真淳,小组合作学习正在一步步走入正轨。  一、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置要有探究价值  不是所有的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许多孩子比较内向,有的不敢说,不想说;有的较毛躁,说话声音响亮,但是想说什么表达不清楚,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可是始终不能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因此,培养学生大胆地说,清楚地表达,是我们首先要达到的目标。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总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多元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升国旗》这首诗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发现美丽  1.导语:这节课接着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大家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体会到了居里夫人美丽端庄的外表。这些美丽就像夜空的繁星一样晶莹发亮,吸引着我们一点点去看。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用了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  2.文中最感动你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默读课文,划出能够触动你心扉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