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用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字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所设置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
二、利用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入掌握,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 在开始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一课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当时他只有8岁,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 + 2 + 3 + … + 100 = ? 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故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 ”接着再问:“1 + 2 + 3 + … + 100可不可以看成一个数列的前100项呢?(可以)通项是什么? 是等差数列吗? 我再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如何求呢?”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数学故事很多学生都没有听说过,而听故事是学生喜欢的事情,用数学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继续往下探索的兴趣,积极思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
三、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数学实验是指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型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还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实验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来进行数学的探究实验.
如,在椭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教材介绍的实验,利用线和固定的两个钉子来画椭圆,还可以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实验探究:打开几何画板,作长为2a的线段AB,以F1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并在该圆上任取一点为P;以F1为圆心,2c(c 让学生自已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会图形中的几何关系,我不断引导学生改变图形中的几何量,如,改变图形中2a及2c的大小,点F1和F2的位置,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真正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让问题情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沉下心思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其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一、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用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字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所设置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
二、利用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入掌握,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 在开始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一课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当时他只有8岁,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 + 2 + 3 + … + 100 = ? 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故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 ”接着再问:“1 + 2 + 3 + … + 100可不可以看成一个数列的前100项呢?(可以)通项是什么? 是等差数列吗? 我再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如何求呢?”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数学故事很多学生都没有听说过,而听故事是学生喜欢的事情,用数学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继续往下探索的兴趣,积极思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
三、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数学实验是指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型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还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实验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来进行数学的探究实验.
如,在椭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教材介绍的实验,利用线和固定的两个钉子来画椭圆,还可以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实验探究:打开几何画板,作长为2a的线段AB,以F1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并在该圆上任取一点为P;以F1为圆心,2c(c 让学生自已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会图形中的几何关系,我不断引导学生改变图形中的几何量,如,改变图形中2a及2c的大小,点F1和F2的位置,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真正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让问题情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沉下心思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其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