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油画传统技法材料是西方绘画发展的成果,对于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仍然具有较为深远的研究意义。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能够陶冶人的心性,使人感受到乐趣,更加享受生活。本篇文章主要从油画传统技法材料的永恒美,传统油画和当代油画的融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油画材质,发展油画艺术。
关键词:油画;材质技术;油画美
油画传统材质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品质,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油画材质技术之美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油画艺术的内涵,掌握油画材质的优点,并将这些油画材质的优点和技术之美与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相融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本文主要对油画材质技术之美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加深对油画艺术的理解,更好地将传统油画艺术与当代油画艺术结合,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
一、油画传统技法材料的永恒美
1.油画媒介的特点。油画媒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调色用的油、油画颜料以及油画基底材料和基底色彩的制作方面。首先,在油画调色用的油上,油画调色用的油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在不断变化。由刚开始调制的乳液,再到后来坦培拉式的油画材质,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油画媒介剂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易于表现出油画中的明暗变化,柔和处理衔接处。其次,在油画颜料方面,主要来源于三种形式:一为有机颜料,主要源于动植物;二为无机颜料,主要来源于矿物材料;三为化学合成颜料,主要是人工化学的合成方式。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优点,为油画独特魅力的呈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油画基底材料和基底色彩的制作,对于油画整体艺术效果的呈现具有重要的影响。明亮的基底颜色能够提升油画的整体亮度,使油画在过渡之处能够更加柔和,展现油画材质本身的艺术和美感。
2.间接技法的艺术。间接技法是相对于直接技法而言的,间接技法是西方绘画技法发展中,研究时间最长且技术最为完备的绘画技巧。间接技法主要是以分工的原理为基础,素描关系、略加色彩的形体塑造都放在底色层上开展。在画面完全干燥之后,可以在覆盖层上继续进行色彩渲染。间接技法对于传统油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当前油画艺术的创新更是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时至今日,间接技法仍然被人们所赞扬和学习,散发着他长久以来所积攒的无限魅力。
3.精神品质的价值。传统油画精神因素主要包含审美之路和宗教之路两个方向。审美之路较为注重对油画本体美感的追求。精神元素是油画艺术创造中所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艺术家的情感和精神在油画创作中的融入,能够为油画创造增添更多的魅力和价值。
二、传统油画和当代油画的融合
传统油画和当代油画的融合,可以从对材质的融合与发展、对技法的学习与融合、对精神品质的继承与融合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1.对材质的融合与发展。在现代人的视角中,材料本身便是一种绘画的表达,通过重新审视绘画材料,能够感受到绘画材料的美感。学习坦培拉绘画,是油画艺术家对传统油画艺术的学习,也是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将传统的油画艺术与当代人们的审美视角相融合,能够更加吸引观众的目光,促进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2.对技法的学习与融合。技法支撑绘画感受的表达,感受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技法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为人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视觉感受。冷军是典型的回归传统、崇尚传统的代表型人物,他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传统油画技术之美,他曾经说过:“《肖像之相》系列,这个时期有两个层面含义。在我看来绘画已经脱离了传统,脱离了审美,很快就会因为锋芒毕露而走向结束。”油画中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这幅画像选择了我们十分熟悉的图像《蒙娜丽莎》,典雅、微笑的表情似乎定格了一切美好,使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文之美,油画艺术之美。
3.对精神品质的继承与融合。对油画精神品质的继承与融合主要表现在唯美至上的意境提升、心灵精神的真实反映等方面。油画艺术中内在的、含蓄的、富含生命力的内容便是油画精神中唯美至上意境提升的重要表现,展现着人们精神品质的伟大与崇高。古典主义审美中,较为注重高贵、单纯和伟大思想在油画作品中的渗透。心灵精神的真实反映主要表现着人们的希望与目标,展现着油画创作中的人文情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代表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也是人性与自然中最本质的感觉,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神色彩。
油画艺术随着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表现出了更多的魅力和色彩,加强对油画艺术材质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油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徐游.性灵之花,浸润心灵的传统气息——试论常玉、鸥洋、曹壹霖的意象花鸟油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6).
[2]肖洒.谈综合材料在当代油画中的表现——创新载体,突破形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5).
[3]范达明.林达川油画提升了中国油画史的平台与分量——在“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100周年油画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4):143-145.
[4]張连生,单德林,李安源.艺术公共性的绘制与表达——由壁画《巍峨中华》《春驻大地,情系江海》谈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4):154-156.
关键词:油画;材质技术;油画美
油画传统材质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品质,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油画材质技术之美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油画艺术的内涵,掌握油画材质的优点,并将这些油画材质的优点和技术之美与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相融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本文主要对油画材质技术之美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加深对油画艺术的理解,更好地将传统油画艺术与当代油画艺术结合,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
一、油画传统技法材料的永恒美
1.油画媒介的特点。油画媒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调色用的油、油画颜料以及油画基底材料和基底色彩的制作方面。首先,在油画调色用的油上,油画调色用的油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在不断变化。由刚开始调制的乳液,再到后来坦培拉式的油画材质,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油画媒介剂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易于表现出油画中的明暗变化,柔和处理衔接处。其次,在油画颜料方面,主要来源于三种形式:一为有机颜料,主要源于动植物;二为无机颜料,主要来源于矿物材料;三为化学合成颜料,主要是人工化学的合成方式。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优点,为油画独特魅力的呈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油画基底材料和基底色彩的制作,对于油画整体艺术效果的呈现具有重要的影响。明亮的基底颜色能够提升油画的整体亮度,使油画在过渡之处能够更加柔和,展现油画材质本身的艺术和美感。
2.间接技法的艺术。间接技法是相对于直接技法而言的,间接技法是西方绘画技法发展中,研究时间最长且技术最为完备的绘画技巧。间接技法主要是以分工的原理为基础,素描关系、略加色彩的形体塑造都放在底色层上开展。在画面完全干燥之后,可以在覆盖层上继续进行色彩渲染。间接技法对于传统油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当前油画艺术的创新更是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时至今日,间接技法仍然被人们所赞扬和学习,散发着他长久以来所积攒的无限魅力。
3.精神品质的价值。传统油画精神因素主要包含审美之路和宗教之路两个方向。审美之路较为注重对油画本体美感的追求。精神元素是油画艺术创造中所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艺术家的情感和精神在油画创作中的融入,能够为油画创造增添更多的魅力和价值。
二、传统油画和当代油画的融合
传统油画和当代油画的融合,可以从对材质的融合与发展、对技法的学习与融合、对精神品质的继承与融合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1.对材质的融合与发展。在现代人的视角中,材料本身便是一种绘画的表达,通过重新审视绘画材料,能够感受到绘画材料的美感。学习坦培拉绘画,是油画艺术家对传统油画艺术的学习,也是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将传统的油画艺术与当代人们的审美视角相融合,能够更加吸引观众的目光,促进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2.对技法的学习与融合。技法支撑绘画感受的表达,感受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技法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为人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视觉感受。冷军是典型的回归传统、崇尚传统的代表型人物,他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传统油画技术之美,他曾经说过:“《肖像之相》系列,这个时期有两个层面含义。在我看来绘画已经脱离了传统,脱离了审美,很快就会因为锋芒毕露而走向结束。”油画中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这幅画像选择了我们十分熟悉的图像《蒙娜丽莎》,典雅、微笑的表情似乎定格了一切美好,使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文之美,油画艺术之美。
3.对精神品质的继承与融合。对油画精神品质的继承与融合主要表现在唯美至上的意境提升、心灵精神的真实反映等方面。油画艺术中内在的、含蓄的、富含生命力的内容便是油画精神中唯美至上意境提升的重要表现,展现着人们精神品质的伟大与崇高。古典主义审美中,较为注重高贵、单纯和伟大思想在油画作品中的渗透。心灵精神的真实反映主要表现着人们的希望与目标,展现着油画创作中的人文情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代表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也是人性与自然中最本质的感觉,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神色彩。
油画艺术随着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表现出了更多的魅力和色彩,加强对油画艺术材质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油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徐游.性灵之花,浸润心灵的传统气息——试论常玉、鸥洋、曹壹霖的意象花鸟油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6).
[2]肖洒.谈综合材料在当代油画中的表现——创新载体,突破形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5).
[3]范达明.林达川油画提升了中国油画史的平台与分量——在“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100周年油画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4):143-145.
[4]張连生,单德林,李安源.艺术公共性的绘制与表达——由壁画《巍峨中华》《春驻大地,情系江海》谈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4):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