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有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到学校来看望老师,在回忆中学生活的时候,他说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师的教鞭”,其实就是我画图常用的一把木质的米尺,上面写着“用责任与感恩经营人生”。有人说,教师是一个很危险的职业,因为你会被很多学生记住,学生有可能记住了你的好,也有可能记住了你的不好。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叫《大笑江湖》的电影,故事里的情节很搞笑,但故事看完了,也差不多什么都忘了,唯一记得的就是“赵本山”要“小沈阳”把“独孤”的“姓”传承下去。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那么“独孤”的传承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我联想了很多,也许家族的延续有两条线索,一是血脉的传递,还有一个大概就是姓氏的传承。在我简略地看来,姓氏是否可以理解为宗族的信仰、禁忌,某种精神的追求和某种势力的影响,等等。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将行”班和“将行”旗的由来。还在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时候,为鼓动孩子们练笔,我的班级拥有了一份名叫“将行天下”的班刊;因为费用不够,班刊印制难以为继,“网易”上多了一个“将行天下”的班级博客;一次《带着使命,起跑》的主题班会,“重任在肩,壮志在胸,将行天下,谁与争锋”的豪迈宣言在学校上空回荡;我们还有催人奋进的班级誓词,有教人为学立身的班级理念,还有一面迎风飘扬的“将行”旗,一首铿锵有力的《相信自己》班歌,更有延绵不息的将行班级精神!将行天下——我们将要走在天下;将行天下——我们要以“将军”的姿态走在天下!
送过一届,再接一届,“将行”似乎成了我班级的姓氏。在新高一学生军训期间,我就开始向大家展示我所带的历届学生在班级博客上的记录。对博客上那些活动图片或过往班刊记录下来的班级故事,特别是最能体现班级文化追求的“勤奋学习、乐于助人、敢于争先、奋力拼搏”等感人事件进行解读,每每此时,孩子们总是流露出崇拜和向往之情。学校有一门校本活动课程,叫“我为班旗添光彩”。与其他班级做法不同的是,我没有让学生去自发讨论设计班旗,而是直接将我带的班旗让他们去想象班旗的象征意义,结合班级博客,让他们了解之前的学生已经在班旗的指引下完成了许多“壮举”,激发他们思考自己该有怎样的三年规划,等等。“用责任与感恩经营人生”的训勉也在这个时候逐步植入他们的内心。
“借读”事件
想起现在带的高二班级,在去年刚刚接手的时候发生的“借读”事件。在新生报名注册的时候,一位很谦和的家长和我商量,说孩子暂时不交寄宿费。看着分班名册上孩子的家庭住址,距离学校大概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怎么不住宿呢?我一向反对学生在外租房,更何况这还是个女生,如果租住在校外,到时万一没有家长陪读,安全和管理都将是很大的问题。虽说我人长得单薄了一点,但我的性格还是很强势的,我丝毫没有顾虑家长态度的诚恳、谦逊,当场就明确表态,不可以租住校外,必须住宿。僵持不下,家长只得向我和盘托出,说已经为女儿联系好,准备到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借读,军训结束就过去。原来如此,尽管我的内心有点不太情愿,但确实那所重点中学是比我们学校更“重点”一点。也罢,或许孩子到那里会有更好的成长呢!
也许是刚接班那会儿事情很忙,也许我已经把这个准备离开的孩子当成我班级以外的成员了,没再更多地关注。我还如往常刚接班时一样,和新同学介绍“将行”班的历史,“将行”学子的成绩,“将行天下”博客上的记录,“将行”旗的象征意义……我又一次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崇拜和向往。
8月31日,新的学期正式开始,原本已经准备外出借读的她向我交来寄宿费。我有点意外,不是说好了外出借读的吗,怎么又留下来了?后来有机会与她的父亲和哥哥交流,他们说她军训结束回去时告诉家人,说我的班级叫“将行”班,有很特别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历史。要说班级精神和班级历史,这个班军训总共才一周的时间,怎么就形成自己的精神和历史了呢?猜想,也许这个孩子是被我对历届“将行”班的介绍所吸引,这种吸引让她改变了外出借读的愿望。这让我开始思考班级文化应如何传承。
班级文化巧传承
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实践表明,一个新组成的班级,如果能够较快地形成一些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念和价值追求,那么这个班级就能较快步入正轨,后续更高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就更加容易实施了。
与学校里的班级有所不同的是,军队里的“班”在人员更替方面是逐步进行的,即大部分的班都是由不同军龄的士兵组成,既有老兵又有新兵,这样,新兵就可以从老兵身上学到很多这个“班”的传统。而学校里的班级是一届一届的,除非个别留级的学生,班内的同学是起始年级一起来,毕业之后一起走。
这样站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前后之间能够起到文化传承的大概就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班级所处的环境——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比如开学典礼上,高年级优秀同学代表所作的发言,全校性开展的一些活动,高年级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行为准则,用一个笼统的词语表达就是校风。另一个因素就是班主任,尤其是那些连年带班的班主任,他的一些习惯性的要求和做法使得新带的班级与上届的班级之间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班级文化传承的一般途径。
其实,对于班级而言,学校大的文化环境往往是班主任所无法直接干预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班主任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班级的文化传承。那么,班级文化传承,传承什么、怎样传承,就成了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了。
第一个问题是传承什么?我觉得首要的依据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我们梦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希望他们拥有怎样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我们可以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来寻找构成这些精神的元素和价值判断的标准。第二个依据就是我们的学生拥有怎样的潜质,也就是他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有人比喻,育人如同根雕,要依形度势,而非只凭老师的一腔热血。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传承?这倒是有确切的途径可以借鉴的。
每接手一届新同学,组成新的“将行”班时,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带新同学观看过去班级开展活动的一些录像、照片;在学校被各级媒体报道涉及到他们的视频、文章等;还到班级博客“将行天下”上去浏览过去同学留下的记录。这一途径非常的直观,给同学们很强烈的真实感。同时,我如此用心的记录,也让现在的学生对我个人产生一些特别的“依赖情愫”,从而愿意接受我的观点和“鼓吹”。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同学来到现在的班级,与现在的同学对话,介绍过去我和他们的交往故事,介绍他们的奋斗事迹和他们在大学里的现状。学生常有一些很可爱的“错觉”,比如,他们并不觉得他们的老师我,也是一个读过大学的人,而是认为现在在读大学的人才是大学生,所以,那些被我请回学校的“校友”们的交流对他们能产生我所不能及的效应。有时,我还会有针对性地邀请过去的同学给现在的学生写信。比如,曾经为鼓励班上的中等学生,我请过去班上的中等学生把自己曾经的奋斗历程和在大学里专升本、考研,还包括在大学里如何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提升自己的事情写成书信给我,然后当着现在班上同学的面打开电子邮箱,展示给他们看。
当这些都已经水到渠成的时候,我还会发出一个倡议,“我将给未来的‘将行’学子留下些什么?”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倡议!现在的同学都是亲眼目睹了历届“将行”学子的光辉形象的,他们也深信,我未来的学生也会像今天的他们一样怀着向往、崇敬的心情来品读他们。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每个人也因此而想给“后来人”留下值得尊敬的事迹的愿望,因此他们尝试着书写自己的历史了。我想,没有比“历史的责任”更能激发学生潜能的途径了!
在传承班级文化的过程中,被传承的还有班主任本身以及班主任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一并被塑造的还有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叫《大笑江湖》的电影,故事里的情节很搞笑,但故事看完了,也差不多什么都忘了,唯一记得的就是“赵本山”要“小沈阳”把“独孤”的“姓”传承下去。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那么“独孤”的传承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我联想了很多,也许家族的延续有两条线索,一是血脉的传递,还有一个大概就是姓氏的传承。在我简略地看来,姓氏是否可以理解为宗族的信仰、禁忌,某种精神的追求和某种势力的影响,等等。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将行”班和“将行”旗的由来。还在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时候,为鼓动孩子们练笔,我的班级拥有了一份名叫“将行天下”的班刊;因为费用不够,班刊印制难以为继,“网易”上多了一个“将行天下”的班级博客;一次《带着使命,起跑》的主题班会,“重任在肩,壮志在胸,将行天下,谁与争锋”的豪迈宣言在学校上空回荡;我们还有催人奋进的班级誓词,有教人为学立身的班级理念,还有一面迎风飘扬的“将行”旗,一首铿锵有力的《相信自己》班歌,更有延绵不息的将行班级精神!将行天下——我们将要走在天下;将行天下——我们要以“将军”的姿态走在天下!
送过一届,再接一届,“将行”似乎成了我班级的姓氏。在新高一学生军训期间,我就开始向大家展示我所带的历届学生在班级博客上的记录。对博客上那些活动图片或过往班刊记录下来的班级故事,特别是最能体现班级文化追求的“勤奋学习、乐于助人、敢于争先、奋力拼搏”等感人事件进行解读,每每此时,孩子们总是流露出崇拜和向往之情。学校有一门校本活动课程,叫“我为班旗添光彩”。与其他班级做法不同的是,我没有让学生去自发讨论设计班旗,而是直接将我带的班旗让他们去想象班旗的象征意义,结合班级博客,让他们了解之前的学生已经在班旗的指引下完成了许多“壮举”,激发他们思考自己该有怎样的三年规划,等等。“用责任与感恩经营人生”的训勉也在这个时候逐步植入他们的内心。
“借读”事件
想起现在带的高二班级,在去年刚刚接手的时候发生的“借读”事件。在新生报名注册的时候,一位很谦和的家长和我商量,说孩子暂时不交寄宿费。看着分班名册上孩子的家庭住址,距离学校大概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怎么不住宿呢?我一向反对学生在外租房,更何况这还是个女生,如果租住在校外,到时万一没有家长陪读,安全和管理都将是很大的问题。虽说我人长得单薄了一点,但我的性格还是很强势的,我丝毫没有顾虑家长态度的诚恳、谦逊,当场就明确表态,不可以租住校外,必须住宿。僵持不下,家长只得向我和盘托出,说已经为女儿联系好,准备到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借读,军训结束就过去。原来如此,尽管我的内心有点不太情愿,但确实那所重点中学是比我们学校更“重点”一点。也罢,或许孩子到那里会有更好的成长呢!
也许是刚接班那会儿事情很忙,也许我已经把这个准备离开的孩子当成我班级以外的成员了,没再更多地关注。我还如往常刚接班时一样,和新同学介绍“将行”班的历史,“将行”学子的成绩,“将行天下”博客上的记录,“将行”旗的象征意义……我又一次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崇拜和向往。
8月31日,新的学期正式开始,原本已经准备外出借读的她向我交来寄宿费。我有点意外,不是说好了外出借读的吗,怎么又留下来了?后来有机会与她的父亲和哥哥交流,他们说她军训结束回去时告诉家人,说我的班级叫“将行”班,有很特别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历史。要说班级精神和班级历史,这个班军训总共才一周的时间,怎么就形成自己的精神和历史了呢?猜想,也许这个孩子是被我对历届“将行”班的介绍所吸引,这种吸引让她改变了外出借读的愿望。这让我开始思考班级文化应如何传承。
班级文化巧传承
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实践表明,一个新组成的班级,如果能够较快地形成一些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念和价值追求,那么这个班级就能较快步入正轨,后续更高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就更加容易实施了。
与学校里的班级有所不同的是,军队里的“班”在人员更替方面是逐步进行的,即大部分的班都是由不同军龄的士兵组成,既有老兵又有新兵,这样,新兵就可以从老兵身上学到很多这个“班”的传统。而学校里的班级是一届一届的,除非个别留级的学生,班内的同学是起始年级一起来,毕业之后一起走。
这样站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前后之间能够起到文化传承的大概就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班级所处的环境——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比如开学典礼上,高年级优秀同学代表所作的发言,全校性开展的一些活动,高年级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行为准则,用一个笼统的词语表达就是校风。另一个因素就是班主任,尤其是那些连年带班的班主任,他的一些习惯性的要求和做法使得新带的班级与上届的班级之间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班级文化传承的一般途径。
其实,对于班级而言,学校大的文化环境往往是班主任所无法直接干预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班主任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班级的文化传承。那么,班级文化传承,传承什么、怎样传承,就成了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了。
第一个问题是传承什么?我觉得首要的依据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我们梦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希望他们拥有怎样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我们可以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来寻找构成这些精神的元素和价值判断的标准。第二个依据就是我们的学生拥有怎样的潜质,也就是他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有人比喻,育人如同根雕,要依形度势,而非只凭老师的一腔热血。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传承?这倒是有确切的途径可以借鉴的。
每接手一届新同学,组成新的“将行”班时,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带新同学观看过去班级开展活动的一些录像、照片;在学校被各级媒体报道涉及到他们的视频、文章等;还到班级博客“将行天下”上去浏览过去同学留下的记录。这一途径非常的直观,给同学们很强烈的真实感。同时,我如此用心的记录,也让现在的学生对我个人产生一些特别的“依赖情愫”,从而愿意接受我的观点和“鼓吹”。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同学来到现在的班级,与现在的同学对话,介绍过去我和他们的交往故事,介绍他们的奋斗事迹和他们在大学里的现状。学生常有一些很可爱的“错觉”,比如,他们并不觉得他们的老师我,也是一个读过大学的人,而是认为现在在读大学的人才是大学生,所以,那些被我请回学校的“校友”们的交流对他们能产生我所不能及的效应。有时,我还会有针对性地邀请过去的同学给现在的学生写信。比如,曾经为鼓励班上的中等学生,我请过去班上的中等学生把自己曾经的奋斗历程和在大学里专升本、考研,还包括在大学里如何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提升自己的事情写成书信给我,然后当着现在班上同学的面打开电子邮箱,展示给他们看。
当这些都已经水到渠成的时候,我还会发出一个倡议,“我将给未来的‘将行’学子留下些什么?”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倡议!现在的同学都是亲眼目睹了历届“将行”学子的光辉形象的,他们也深信,我未来的学生也会像今天的他们一样怀着向往、崇敬的心情来品读他们。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每个人也因此而想给“后来人”留下值得尊敬的事迹的愿望,因此他们尝试着书写自己的历史了。我想,没有比“历史的责任”更能激发学生潜能的途径了!
在传承班级文化的过程中,被传承的还有班主任本身以及班主任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一并被塑造的还有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