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可以在99.8%的海域开展深海调查,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这是迄今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蛟龙号”总设计师是徐芑南,他193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195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是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之一,一生与大海结缘,坚守海洋装备事业时近一个甲子。
科技部专门为他破例
我国的载人深潜项目最初在1992年提出。当时,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多次向科技部提出报告,希望研制载人深潜器。这一项目的论证过程,整整持续了10年。然而,徐芑南未能在工作岗位上等到项目通过的那一天。1996年,60岁的他办理了退休手续。
由于长期在科研岗位忘我付出,徐芑南的身体退休前已经严重报警:患有先天性“心肌桥”,一天曾查出心脏早搏一万多次;一只本已仅存光感的眼睛,如今视网膜已经脱落;他还患有高血压,必须每天服用降压药。退休后,徐芑南终于有了闲暇时间,他与夫人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并开始调养身体。
2001年,载人深潜器项目峰回路转,得以初步通过。这个消息让徐芑南激动不已。他很希望自己能为项目建设做些顾问工作。尽管徐芑南有着多年项目总师的经验,但按国家相关规定,重大专项总设计师的年龄不应超过55岁,他已超龄太多。
令徐芑南意想不到的是,科技部竟然专门为他破了例。
“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这个总师非你老徐来当不可!”2002年6月的一个深夜,徐芑南接到了702所原所长吴有生院士的电话,“你担任过多个潜水器的总设计师,科技部领导对你比较熟悉,是总师的最佳人选。”这个结果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徐芑南便进入702所工作,38年的职业生涯里,从行车指挥、设备安装,到实验测试,再到写分析报告,他都是行家;无人、载人,有缆、无缆……几乎所有种类的潜水器,他都参与过设计制造。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顾不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家人的劝说,徐芑南很快踏上回国的旅途。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蛟龙号”,正是从徐芑南负责的这个项目中诞生的。
不断探求中国“新深度”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是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缤纷想象。不过,真实的大洋深处不仅漆黑一片,而且水压巨大,7000米深处的水压高达700个大气压,而我们日常做饭用的高压锅的压力也仅2个大气压,其操作难度可想而知。2002年起,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的徐芑南,带领国内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组成的科研攻关队伍,大胆开拓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顺利完成了潜水器的设计、总装建造和水池试验。
2009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次下海实验。已是73岁高龄的徐芑南和大家一同登上母船“向阳红9号”。上船时,他随身携带的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装满了拉杆箱,“吃药就像吃饭一样”。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了10天,剩下的时间,徐芑南都坚守在船上。
此后,我国载人潜水器的海试一年一个新深度,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每一次下潜,都为“蛟龙号”带来一场技术革新。全球领先的近底自动航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等功能,让这条“中国龙”在深海遨游自如。
2012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终于挺进海底7000米,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下潜至7062米,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2013年,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后,徐芑南没有功成身退,他仍然担任702所的技术顾问,每天准时上班,在所里一待就是一天。
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
开启海底宝库大门
万米载人深潜有多难?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徐芑南就此为大家上了一堂科普课。地球表面的70%以上被海水覆盖,海底世界富饶而又辽阔,亟待人类去探索。目前,拥有能下探6000米深度以上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只有5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这5个国家中,只有中国的“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了7000米。
人类历史上,有过两次共三人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第一次是在1960年,美国的海军中尉唐·沃尔什和瑞士工程师雅克·皮卡德驾驶的“里亚斯特号”,实现人类首次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10916米处。不过,他们是去探险的,停留不到20分钟,海底荡起的淤泥都没散尽,照片一张也没拍成,就上来了。
另一次是在2012年,好萊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深海挑战者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0908米处。他是想下去拍电影的,但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什么也没做成就返回了水面。而“蛟龙号”是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能在海洋深处开展多种科研与勘测活动,揭开大洋深处的面纱,告诉我们关于生物、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诸多秘密。比如,最早的生命怎么来的?又是如何演化的?这是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能找到一个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或与之相似的环境,就可能获得相关的线索,深海热液喷口正是这样一个环境。“蛟龙号”的出现,让中国科学家开始涉足这一国际前沿科研活动。
“深海蕴含着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蛟龙号’将带我们进入这座宝库。”徐芑南说。
回想起研制“蛟龙”号的那些日子,徐芑南感慨地说:“全靠团队精神带动整个科研活动,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 在一次深潜时,当“蛟龙”号终于成功抓起海底那条体长十几厘米的柔软海参,并把钛合金的国旗插向海底时,徐芑南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他感到无比欣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终于打造了一个团队来继承深潜事业了。”
“蛟龙号”总设计师是徐芑南,他193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195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是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之一,一生与大海结缘,坚守海洋装备事业时近一个甲子。
科技部专门为他破例
我国的载人深潜项目最初在1992年提出。当时,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多次向科技部提出报告,希望研制载人深潜器。这一项目的论证过程,整整持续了10年。然而,徐芑南未能在工作岗位上等到项目通过的那一天。1996年,60岁的他办理了退休手续。
由于长期在科研岗位忘我付出,徐芑南的身体退休前已经严重报警:患有先天性“心肌桥”,一天曾查出心脏早搏一万多次;一只本已仅存光感的眼睛,如今视网膜已经脱落;他还患有高血压,必须每天服用降压药。退休后,徐芑南终于有了闲暇时间,他与夫人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并开始调养身体。
2001年,载人深潜器项目峰回路转,得以初步通过。这个消息让徐芑南激动不已。他很希望自己能为项目建设做些顾问工作。尽管徐芑南有着多年项目总师的经验,但按国家相关规定,重大专项总设计师的年龄不应超过55岁,他已超龄太多。
令徐芑南意想不到的是,科技部竟然专门为他破了例。
“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这个总师非你老徐来当不可!”2002年6月的一个深夜,徐芑南接到了702所原所长吴有生院士的电话,“你担任过多个潜水器的总设计师,科技部领导对你比较熟悉,是总师的最佳人选。”这个结果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徐芑南便进入702所工作,38年的职业生涯里,从行车指挥、设备安装,到实验测试,再到写分析报告,他都是行家;无人、载人,有缆、无缆……几乎所有种类的潜水器,他都参与过设计制造。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顾不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家人的劝说,徐芑南很快踏上回国的旅途。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蛟龙号”,正是从徐芑南负责的这个项目中诞生的。
不断探求中国“新深度”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是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缤纷想象。不过,真实的大洋深处不仅漆黑一片,而且水压巨大,7000米深处的水压高达700个大气压,而我们日常做饭用的高压锅的压力也仅2个大气压,其操作难度可想而知。2002年起,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的徐芑南,带领国内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组成的科研攻关队伍,大胆开拓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顺利完成了潜水器的设计、总装建造和水池试验。
2009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次下海实验。已是73岁高龄的徐芑南和大家一同登上母船“向阳红9号”。上船时,他随身携带的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装满了拉杆箱,“吃药就像吃饭一样”。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了10天,剩下的时间,徐芑南都坚守在船上。
此后,我国载人潜水器的海试一年一个新深度,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每一次下潜,都为“蛟龙号”带来一场技术革新。全球领先的近底自动航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等功能,让这条“中国龙”在深海遨游自如。
2012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终于挺进海底7000米,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下潜至7062米,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2013年,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后,徐芑南没有功成身退,他仍然担任702所的技术顾问,每天准时上班,在所里一待就是一天。
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
开启海底宝库大门
万米载人深潜有多难?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徐芑南就此为大家上了一堂科普课。地球表面的70%以上被海水覆盖,海底世界富饶而又辽阔,亟待人类去探索。目前,拥有能下探6000米深度以上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只有5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这5个国家中,只有中国的“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了7000米。
人类历史上,有过两次共三人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第一次是在1960年,美国的海军中尉唐·沃尔什和瑞士工程师雅克·皮卡德驾驶的“里亚斯特号”,实现人类首次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10916米处。不过,他们是去探险的,停留不到20分钟,海底荡起的淤泥都没散尽,照片一张也没拍成,就上来了。
另一次是在2012年,好萊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深海挑战者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0908米处。他是想下去拍电影的,但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什么也没做成就返回了水面。而“蛟龙号”是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能在海洋深处开展多种科研与勘测活动,揭开大洋深处的面纱,告诉我们关于生物、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诸多秘密。比如,最早的生命怎么来的?又是如何演化的?这是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能找到一个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或与之相似的环境,就可能获得相关的线索,深海热液喷口正是这样一个环境。“蛟龙号”的出现,让中国科学家开始涉足这一国际前沿科研活动。
“深海蕴含着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蛟龙号’将带我们进入这座宝库。”徐芑南说。
回想起研制“蛟龙”号的那些日子,徐芑南感慨地说:“全靠团队精神带动整个科研活动,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 在一次深潜时,当“蛟龙”号终于成功抓起海底那条体长十几厘米的柔软海参,并把钛合金的国旗插向海底时,徐芑南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他感到无比欣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终于打造了一个团队来继承深潜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