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迎接挑战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文本解读是关键。文本解读是一把利剑,利用得好,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主导阅读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新思路。
关键词: 文本解读;写作背景;文章中心;写作方法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学会善待文本,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心灵的律动,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读文本和诠释文本,读出个性、独特的见解,深入浅出,寻求语文学习的真义。”这就要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巧妙而又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不是与生俱来的,应该在对教材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创造性地“用”好文本。怎样才能解读好文本呢?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细读和研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基于扎实课堂理念,应做好文本解读的四部曲,那就是紧紧围绕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或线索、写法、原文进行多层次解读。
一、 解读写作背景,走近作者,奠定学文前奏
在新课标的实施推广中,我们都把精力集中倾注于对课的设计,讲究“花招”,讲究课堂的“热闹”,力求创新,当然这些设计无疑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不多,缺乏思考和研究。诚然,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先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的写作背景,对教师解读文本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
就拿解读《白鹅》这篇课文来说,解读的时候先走进作者,不难清楚地得知丰子恺在抗战期间生活条件艰难,内心焦虑苦闷。而他把种菜和养鹅作为排遣苦闷的生活寄托。知道这一背景之后,我们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自然而然就跟作者拉近了距离。紧接着了解作者的生平,不难知道他不仅是一个冷酷的老人,还是一个天真、热情、不通世故的孩子。知道了丰子恺的生平,跟作者的距离似乎拉近了,与文本所介绍的对象距离更近了——这么有个性的作家笔下的白鹅,应该也是相当有个性的。再比如解读《猫》这一课文时,我们应该先了解老舍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又热爱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像养花和养小动物等。有了这样的了解,不难想象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惹人喜爱的样子。这样解读了写作背景,了解了作者,完成了文本解读的一部曲,对把握文本中心奠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奠定了很好的学文前奏。
二、 解读文章中心,深研特点,品赏鲜明个性
在完成了文本解读的一部曲之后,不难准切地找到文章的中心。而每篇文章的中心既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抓住描写对象特点的关键。而文章的中心往往藏在每篇文章的中心句里,中心句在文中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抓住了这一中心句,也就是抓住了文章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接着深入研读这些特点,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其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一) 中心句藏文中,通读全文,品赏鲜明个性
例如在解读《白鹅》这篇文章的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抓准了这一中心句,又明确了这中心句也是过渡句,白鹅的特点也就是立竿见影了,显而易见,白鹅“高傲”这一特点,必然从它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这四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正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彰显出来了。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设计大问题:“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了白鹅高傲这一特点呢?”这恰好符合了新基础教育理念,围绕一个大问题,围绕一条主线进行教学。那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白鹅“高傲”的这一特点:首先从白鹅“左顾右盼”的姿态,领略其自以为是的“高傲”样。接着从白鹅“不亚于狗狂吠”的叫声,听辨其目中无人的“高傲”形态。然后从白鹅“从容、大模大样、颇像净角出场”的步态,观赏其派头十足的“高傲”状。而相比于小心翼翼的鸭,鹅更显得大气、庄重了,让我们俨然感觉这真是傲慢十足的派头。最后从白鹅“三眼一板”的吃相,品赏其“高傲”气派。鹅吃相真是可笑极了,吃东西的时候还像打着音乐的节拍呢,从吃相和吃的神态都很生动地把它的高傲样子完全刻画出来。因此紧紧抓住这一文章的中心句,品读其特点,白鹅的鲜明个性更加凸显了。
(二) 中心句现文首,解读中心,品赏丰富特点
对于中心句就在文章首句的,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是得到了中心句,并不说明已经把握了事物的所有特点,而要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读,领略其丰富特点。
如在解读《猫》这篇文章的中心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围绕这个中心句,从“古怪”入手,不难解读出猫古怪的性格特点: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和不高兴的截然不同表现。抓住这些特点深入解读之后,不难感受到虽然猫的性格古怪,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它的喜欢之情。
因此解读文章的中心句,特别是描写事物的文章,能很好地把握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这就是文本解读的二部曲。
三、 解读文章写法,迁移运用,学会读写结合
众所周知,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既然是这样,教师就得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多花工夫,要明确教一篇课文的目的。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要教给学生方法,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种方法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读写结合的方法。新课程理念下,读写结合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因而在解读文本时,除了深入解读文本的內容,还要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才能学以致用,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状态。
就拿《白鹅》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来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写法是巧用对比,更显鹅的高傲,如“狗的狂吠”与“鹅的厉声叫嚣”;“小心翼翼的鸭”与“庄重大气的鹅”;“狗的偷吃”与“鹅的三眼一板”;“堂倌”与“鹅老爷”,这些描写更凸显了白鹅的高傲;第二种写法是善用反语,流露真实感情,如文章中“架子十足”、“我们的鹅老爷”、“傲慢”、“不胜其烦”等一系列含有贬义的词语,用来刻画鹅高傲的特点,但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第三种是图文并茂,增加表达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在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要配上插图,如丰子恺笔下的白鹅除了妙味横生的文字,还配上了白鹅的两幅漫画,这两幅漫画形神兼备,让人过目不忘,忍俊不禁。就这样图文并茂,白鹅的形象就更加鲜活起来了。丰子恺先生这种随笔配漫画的形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再如《猫》这篇课文运用了明贬暗褒的手法,说它性格古怪,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老舍先生对它的喜爱之情。而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也十分有趣,让猫屏息凝视和玩鸡毛的形象更加形象逼真。
有了以上对文本中写作方法的解读,即文本解读三部曲,就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课堂小练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读写结合能得到更好地运用,更好地扎实语文课堂。
四、 解读文章原文,丰富阅读,还原情感基调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而来品味文本语言的丰富性,以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如《白鹅》原文中写道:“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从原文中的这句话,看出了丰子恺拥有慈善和怜悯之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除了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上,还表现在对动植物也都是抱着这种态度。再如《白鹅》原文中写道:“我的房子要卖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友人,送出的几天之内,总感觉自己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地留恋。”可见,作者对白鹅已经有了一种朋友间的感情,难怪在他笔下的白鹅是这么有个性、有特点的。再如解读《猫》原文中有刻画猫和蛇、蜂儿、蝎子斗一斗的片段,凸显了猫的勇猛特点,还有一些刻画猫倔强的性格的,也暗暗表达了老舍先生的喜欢之情。
由此看出解读文本的原文,即文本解读四部曲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添枝加叶,为扎实语文课堂教学奠基。
综上所述,以解读《白鹅》和《猫》为例,不难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折射出了当前在扎实语文课堂的理念下,应该做到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姿态走进文本,奏响文本解读的四部曲,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才能用好文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正做到扎实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语文。
参考文献:
[1]沈寿鸿,袁爱国.新课堂理念下文本解读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研究天地),2006.06.
[2]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3]丰子愷.《丰子恺专集》,同心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丽红,福建省厦门市,莲龙小学。
关键词: 文本解读;写作背景;文章中心;写作方法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学会善待文本,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心灵的律动,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读文本和诠释文本,读出个性、独特的见解,深入浅出,寻求语文学习的真义。”这就要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巧妙而又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不是与生俱来的,应该在对教材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创造性地“用”好文本。怎样才能解读好文本呢?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细读和研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基于扎实课堂理念,应做好文本解读的四部曲,那就是紧紧围绕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或线索、写法、原文进行多层次解读。
一、 解读写作背景,走近作者,奠定学文前奏
在新课标的实施推广中,我们都把精力集中倾注于对课的设计,讲究“花招”,讲究课堂的“热闹”,力求创新,当然这些设计无疑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不多,缺乏思考和研究。诚然,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先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的写作背景,对教师解读文本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
就拿解读《白鹅》这篇课文来说,解读的时候先走进作者,不难清楚地得知丰子恺在抗战期间生活条件艰难,内心焦虑苦闷。而他把种菜和养鹅作为排遣苦闷的生活寄托。知道这一背景之后,我们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自然而然就跟作者拉近了距离。紧接着了解作者的生平,不难知道他不仅是一个冷酷的老人,还是一个天真、热情、不通世故的孩子。知道了丰子恺的生平,跟作者的距离似乎拉近了,与文本所介绍的对象距离更近了——这么有个性的作家笔下的白鹅,应该也是相当有个性的。再比如解读《猫》这一课文时,我们应该先了解老舍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又热爱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像养花和养小动物等。有了这样的了解,不难想象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惹人喜爱的样子。这样解读了写作背景,了解了作者,完成了文本解读的一部曲,对把握文本中心奠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奠定了很好的学文前奏。
二、 解读文章中心,深研特点,品赏鲜明个性
在完成了文本解读的一部曲之后,不难准切地找到文章的中心。而每篇文章的中心既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抓住描写对象特点的关键。而文章的中心往往藏在每篇文章的中心句里,中心句在文中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抓住了这一中心句,也就是抓住了文章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接着深入研读这些特点,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其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一) 中心句藏文中,通读全文,品赏鲜明个性
例如在解读《白鹅》这篇文章的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抓准了这一中心句,又明确了这中心句也是过渡句,白鹅的特点也就是立竿见影了,显而易见,白鹅“高傲”这一特点,必然从它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这四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正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彰显出来了。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设计大问题:“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了白鹅高傲这一特点呢?”这恰好符合了新基础教育理念,围绕一个大问题,围绕一条主线进行教学。那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白鹅“高傲”的这一特点:首先从白鹅“左顾右盼”的姿态,领略其自以为是的“高傲”样。接着从白鹅“不亚于狗狂吠”的叫声,听辨其目中无人的“高傲”形态。然后从白鹅“从容、大模大样、颇像净角出场”的步态,观赏其派头十足的“高傲”状。而相比于小心翼翼的鸭,鹅更显得大气、庄重了,让我们俨然感觉这真是傲慢十足的派头。最后从白鹅“三眼一板”的吃相,品赏其“高傲”气派。鹅吃相真是可笑极了,吃东西的时候还像打着音乐的节拍呢,从吃相和吃的神态都很生动地把它的高傲样子完全刻画出来。因此紧紧抓住这一文章的中心句,品读其特点,白鹅的鲜明个性更加凸显了。
(二) 中心句现文首,解读中心,品赏丰富特点
对于中心句就在文章首句的,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是得到了中心句,并不说明已经把握了事物的所有特点,而要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读,领略其丰富特点。
如在解读《猫》这篇文章的中心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围绕这个中心句,从“古怪”入手,不难解读出猫古怪的性格特点: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和不高兴的截然不同表现。抓住这些特点深入解读之后,不难感受到虽然猫的性格古怪,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它的喜欢之情。
因此解读文章的中心句,特别是描写事物的文章,能很好地把握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这就是文本解读的二部曲。
三、 解读文章写法,迁移运用,学会读写结合
众所周知,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既然是这样,教师就得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多花工夫,要明确教一篇课文的目的。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要教给学生方法,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种方法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读写结合的方法。新课程理念下,读写结合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因而在解读文本时,除了深入解读文本的內容,还要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才能学以致用,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状态。
就拿《白鹅》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来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写法是巧用对比,更显鹅的高傲,如“狗的狂吠”与“鹅的厉声叫嚣”;“小心翼翼的鸭”与“庄重大气的鹅”;“狗的偷吃”与“鹅的三眼一板”;“堂倌”与“鹅老爷”,这些描写更凸显了白鹅的高傲;第二种写法是善用反语,流露真实感情,如文章中“架子十足”、“我们的鹅老爷”、“傲慢”、“不胜其烦”等一系列含有贬义的词语,用来刻画鹅高傲的特点,但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第三种是图文并茂,增加表达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在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要配上插图,如丰子恺笔下的白鹅除了妙味横生的文字,还配上了白鹅的两幅漫画,这两幅漫画形神兼备,让人过目不忘,忍俊不禁。就这样图文并茂,白鹅的形象就更加鲜活起来了。丰子恺先生这种随笔配漫画的形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再如《猫》这篇课文运用了明贬暗褒的手法,说它性格古怪,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老舍先生对它的喜爱之情。而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也十分有趣,让猫屏息凝视和玩鸡毛的形象更加形象逼真。
有了以上对文本中写作方法的解读,即文本解读三部曲,就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课堂小练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读写结合能得到更好地运用,更好地扎实语文课堂。
四、 解读文章原文,丰富阅读,还原情感基调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而来品味文本语言的丰富性,以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如《白鹅》原文中写道:“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从原文中的这句话,看出了丰子恺拥有慈善和怜悯之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除了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上,还表现在对动植物也都是抱着这种态度。再如《白鹅》原文中写道:“我的房子要卖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友人,送出的几天之内,总感觉自己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地留恋。”可见,作者对白鹅已经有了一种朋友间的感情,难怪在他笔下的白鹅是这么有个性、有特点的。再如解读《猫》原文中有刻画猫和蛇、蜂儿、蝎子斗一斗的片段,凸显了猫的勇猛特点,还有一些刻画猫倔强的性格的,也暗暗表达了老舍先生的喜欢之情。
由此看出解读文本的原文,即文本解读四部曲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添枝加叶,为扎实语文课堂教学奠基。
综上所述,以解读《白鹅》和《猫》为例,不难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折射出了当前在扎实语文课堂的理念下,应该做到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姿态走进文本,奏响文本解读的四部曲,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才能用好文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正做到扎实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语文。
参考文献:
[1]沈寿鸿,袁爱国.新课堂理念下文本解读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研究天地),2006.06.
[2]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3]丰子愷.《丰子恺专集》,同心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丽红,福建省厦门市,莲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