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表扬”绑架孩子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请孩子们完成一组智力拼图,测试不算难,大多数孩子都能完成。结束测试之后,孩子们会被告知结果。研究人员随即将孩子们分为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很出色”。
  一组是对智商的表扬,一组是对努力的肯定。会有什么差别呢?接着来看第二轮实验。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孩子们可自由选择。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赞努力的孩子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测试继续进行,第三轮,所有孩子参加同一测试,没有选择,测试很难,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赞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不同的反应:那些被夸赞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被夸赞天分好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天赋与自信产生了怀疑。
  测试继续,第四轮,研究人员将一套与第一轮难度相仿的题目给孩子们做,结果,那些被夸赞努力的孩子,在这轮测试中,成绩比第一轮普遍提高30%左右,而被夸赞聪明的孩子,所得分数同第一轮相比却退步了约20%。
  实验说明什么?被夸赞努力的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被称赞天赋好的孩子则会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努力了就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而绝大多数孩子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遇挫折的失败感。
  一个实验的说服力也许很有限,但它至少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多一些具体的鼓励,少一些定性的表扬。别让孩子被“表扬”绑架。
  (《人民日报》2015年3月26日 )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误区。  一、“伪圣化”情结  我们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