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里生根的旧居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fant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时候,你想传递一种体会,结果发现对方根本无从插话。也有的时候,你觉得那种体会只是自己的,说出来却发现,它是大家的。旧居这个话题,属于后一种。
   所有的旧居,都是相对于当前的住所而言的。你小時候住过的已经不存在的老房子,你刚刚搬离的那个新小区,从现实意义上讲,都是你的旧居,属于已经翻过去的那一页。
   在长长的数十年中,谁都可能翻过去那么几页,有的是随父母迁移的一个又一个家,有的是短暂停留的出租屋,还有的是因为现实原因置换的居所。历数这些地方,你可能会发现,有那么几个直接成为记忆里的锚,留住了你在那里经历的某个时段。
   A小姐因为学区房事宜,刚刚搬离住了七八年的小区。在她的描述里,新居乏善可陈,老房子,居民年龄偏大,周围设施也很不方便,唯一的好处就是人人羡慕的走路上下班,以及,小朋友明年上学过个马路就到了。搬家后,从前的邻居盛情相邀,她就是不敢回去看看,“我都无法想象之前的房子住了谁,变成什么样。”那是从毕业起,她买的第一套房。
   B同学的旧居关键词,是一位老太太。这是北二环内的一座老房子,隔着几条胡同,能看到雍和宫的顶部。对门的老太太总是敲门,送来在地坛举办的各种活动门票,传达社区活动通知。一个初来北京的单身汉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只是时不时敲门声让他有一种存在感。如今,他很想哪天拐进胡同去探望一下老太太,却总是没有行动力,他也担心,老人是不是已经不在了。
   数数那些在记忆里生根的旧居,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你在那里长大。你记得的童年片段,多数时候与环境密不可分。所以,当你描述旧事的时候,总是会带出一些旧居的气息,屋里什么布局,书桌怎么摆放,那个记录你身高的标尺画在哪个门上……你甚至下意识地,在以后的家里复制了相似的格局,你觉得家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等你以后有机会参观各种风格的家,会发现那些你想象的理所当然的家的模样,并不真的存在,不过是老房子里的一些记忆,给了你强烈的暗示。
   第二类,你在那里度过了特殊的时期。这个旧居通常不是你独立的家,可能是大学里的宿舍、你和朋友合住的房间、你借宿过的某个地方,总之,在任何人看来,那不过是一场萍水相逢,可在你这儿它是一个重要节点。你和老朋友坐在一起,一说就是许多年前住着两家人的那套房子。你毕业十年的时候带着小朋友在宿舍前合影,郑重宣布:“这是妈妈曾经住过的宿舍。”你还指着一栋旧楼,认真地告诉十几岁的女儿,“你就出生在这儿”,你没留意,女儿戴着耳机根本没听到。
   第三类,你自己布置的第一个家。尽管现在看来有些潦草,但那是你在一座城市最初的停靠点,所以,它的角色是里程碑式的。我就无数次地听老妈说起我们的第一个家,那种描述,比任何一个后来住过的房子都要细致饱满。A同学没有勇气回去的,也是她用全部心思布置的第一个小窝,沙发下那块早被撤去的地毯,当年被一位访客羡慕无比,“什么时候能有这么个地方,让我自由发挥。”许多年后新一轮的换房活动,大家只在网上互相通报消息,再也没有当年暖房,那么多人坐在一张地毯上的拥挤与热闹。
   故事还有很多。
   C带男友回家,很认真地要找一个地方,却差点儿迷了路。左右定位后,发现目的地不过是一个深坑和一堆土,她告诉男友,“我就是在这儿长大的”。
   D呢,恨死当年那老房子了,9层的楼也没个电梯。她就住在顶层,回去晚了,总要担惊受怕地爬那些黑乎乎的楼梯。
   F的老房子离现在的家不远,但她很少往那边走,“但每次路过的时候会往自家的窗口张望一下”。
   ……
   对能够说出来的旧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这个态度很微妙,身在其中的时候,你很难看到自己对一所房子的真实感情,你甚至觉得它毛病很多。只有当离开成为预期或者已成既定事实的时候,你才有心情去体会。
   不久前因为顺路,和一摄影师同车。
   一个大男孩,一顿饭吃得匆匆忙忙,要赶着回家“给媳妇做饭”。你不回家她还不吃了?我好奇。男孩一席话说得我顿时哑了口,“我媳妇的老爸是铁路系统的,经常要去这个城市那个城市,她从小就没有家。她说,住过的那些地方,是房子不是家。”所以,他想给她家的感觉。而这个家,是每天回去做饭给她吃的,实实在在的家。
   这个貌似不靠谱儿的80后男青年,坐在晚上8点钟的出租车上,心里想着的,是媳妇还没吃上的晚饭。他们现在租住的是郊区的一套一居室,即使是这样的地方,他依然坚持让它有家的模样。我不知道有一天当他们搬离的时候,媳妇会不会对这个旧居产生“家”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人会在半个小时后放下摄影包,系上围裙。
其他文献
我五年前从北美搬来香港,任职于港岛半山坡上的香港大学,终于在这五年里的某一天结识了住在校园后更高的山坡上的青霞。那个晚上一身红衣的山上邻居从她自己的银宫里飘出,不再只是一个影像和一组声音,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侃侃而谈。随着她一起的那些丰富的影像和声音也并没有消失,它们都被吸收到背景里,是上个世纪明亮的记忆,而凸显在此时此刻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和脚下的这座城。   我和青霞真正的密集交流始于今年年初,
五年前的今天,我最敬爱的慈母在我未来得及赶回到她身边之时,便抱憾舍我而去,去了一个我终生难以相见、从此便是我心首叩祭的地方——天国!   母亲出生在二十世纪初期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刚刚十五岁时就踏进了魏家的大门,开始了养家护院生儿育女艰涩而漫长的人生征程。   大哥出生不久,侵华日军再犯中原,先父为抵抗日寇侵犯,保家卫国奔赴战场……母亲携子孑身南逃北奔,白天寄居沿途的寒窑破所避难,夜晚用她三寸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今年老旧小区改多少?怎么改?钱从哪来?一起来看——      哪些小区属于城镇老旧小区?   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或县城(城关镇)建成年代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   重点改造20
1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   最近,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数据称,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首次超过361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8.7%,高居全球第一。   而老龄化的另一端,是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   更要命的是,日本的中青年人口中很多还属于“低欲望”人口,严重阻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据2015年度调查显示,终生未婚的男性为23.4%,女性为14.1%,创下史
我们都能看出高大的篮球运动员聚居的家庭与最适合从事赛马或摔跤等运动的身形娇小的家庭之间的差异。一群朋友之中也可能存在相当大的身高差异:最高的朋友在合影时通常负责自拍,最矮的朋友则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入镜。   不过,尽管存在这些巨大差异,人们几乎都处于正常的身高范围内:在美国,健康男性平均身高1.75米,女性身高通常在1.63米。多亏在中学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我们知道自己的身高遗传自父母。但是,为
夜读《醒世恒言》,有一则故事发人深省:唐人薛伟偶感风寒,昏昏入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鲤鱼,游玩于湖中。正在精疲力竭、饥饿难耐之时,恰遇一渔翁垂钓。他明知是诱饵,怎耐饵香扑鼻,欲罢不能,犹豫再三,终未能抵挡住诱惑,一口咬住了渔钩。作者冯梦龙点评曰:“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无独有偶,宋人姚镕在《蜀封溪之猩猩》的寓言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揭示了同样的道理:四川封溪县有猩
在您似乎不在了的第一个父亲节,我很想念您。  您走了好几个月了,似乎总还是在屋子里晃悠。妈妈说您去买菜了,我觉得您是去出差了。尽管好久不见,但是在每个角落都有您层层叠叠的气息,似乎分分钟您会从某个房间里慢慢走出来。  您走了之后,哥哥、姐姐、我一直试图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当初,您成功了,现在,我们没成功,我们觉得您很了不起。我们试图像您一样和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没做到;和她生活在一个楼里,也没做到;
苏东坡是宋朝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杂家”。关于他的趣闻轶事,古往今来,一直广为流传,但他为了抗击疫情,拯救黎民百姓而与好友毁约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时,赶上一场严重瘟疫,一时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城郊许多暴尸无人掩埋,风中纸钱到处飞舞着,生者哀殇,奔走号呼。苏东坡见此惨状,夜夜不能安睡,常常蹙眉低首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生命已走了一大半,此刻他们会格外珍惜每一分一秒,生怕意外比明天更早到来。长寿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东西,但并不是寿命越長越好,同时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既长寿又健康,需要注意做好生活保健,特别是70~79岁的老年人,这个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处于长寿的关键期,一旦能安全迈过这个坎,健康状况就可以趋于稳定。注意以下5点,健康长寿不是梦。 一、注意饮食  食物与多种疾病的发生
近期,多省份密集启动了2020年度公务员招录,相较去年,不少省份的招录规模出现增加,一些地区还拿出一部分岗位专门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此外,各地还就考试期间的疫情防控提出针对性举措,确保考试顺利和考生健康。      多省份擴招公务员 这里扩招接近400%   近期,多个省份密集发布了2020年度的公务员招考公告,与往年相比,各地公务员招录的规模有明显增加。   6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