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解剖和初步应用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解剖与手术方法。

方法

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下肢标本,解剖观测缝匠肌的动脉来源、外径、走形、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尸体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肌内动脉吻合。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

结果

营养动脉呈节段性进入缝匠肌,相邻节段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节段动脉发出皮动脉和肌皮动脉营养缝匠肌及表面皮肤。隐动脉营养缝匠肌下2/5段,并参与膝关节动脉网,为逆行缝匠肌皮瓣的供血动脉。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临床应用该肌皮瓣2例,肌皮瓣切取范围7 cm×18 cm~ 12 cm×25 cm,术后皮瓣均成活,随访7~ 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肿胀、破溃、骨折愈合,皮瓣外观较为满意。

结论

逆行缝匠肌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供可靠,手术简便,是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肿瘤组织中PD-L1和VEGF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PD-L1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7%(31/71)和39.4%(28/71),PD-L1表达与组织类型(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地氟烷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将行OPCABG 50例患者,随机分为地氟烷组(D组,n=25)和丙泊酚组(P组,n=25)。全组患者麻醉前30 min肌注吗啡10 mg,咪达唑仑3~5 mg;全组患者应用依托咪酯0.1~0.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和舒芬太尼1~2 μ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泵注舒芬太尼0.5~1.0 μ
期刊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片对IgA肾病大鼠炎性因子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清洁级SD大鼠被分成空白对照组、IgA肾病模型组、雷公藤多甙片组、泼尼松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建立IgA肾病模型,雷公藤多甙片组给予6.25 mg/(kg·d)雷公藤多甙片灌胃,泼尼松组给予3.0 mg/(kg·d)泼尼松灌胃,模型组灌入等体积的无菌蒸馏水,灌胃时间均为8周。检测4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肾功能等指标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6年2月,对2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切取皮瓣2.0 cm×2.5 cm~ 4.5 cm×5.0 cm,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0~7.0 cm,供区采用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植皮。结果术后2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5~25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皮瓣
期刊
目的前瞻性总结穿支出肌点位置、穿支走行方向、走行距离、入皮点位置,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8例股前外侧皮瓣,术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穿出点(出肌点,P点),术中观察了穿支离开出肌点后的走行、距离(穿支血管皮下段)及进入浅筋膜、真皮的位置(入皮点,P'点)。据此我们在大腿原髂髌线(A线)的后侧增加B线(髂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