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方法检测药品不良反应信号的应用研究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an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检测ADR信号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到的北京市21家药物警戒站上报的所有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贝叶斯可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及多项伽玛泊松分布缩减法(MGPS)挖掘ADR潜在的风险信号,并对5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共收集到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5 807份,最终纳入有效报告35 759份,涉及可疑药品834种。按低位语统计,35 759份报告共涉及ADR 464种;按系统器官分类统计,涉及ADR 21种。对ADR报告进行数据清洗、拆分、编码后,得到6 620份含有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组合的报告,其中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组合出现1次者3 966份(59.91%);出现2次者937份(14.15%);出现≥3次者1 717份(25.94%)。利用5种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组合进行信号检测,PRR、ROR、MGPS、BCPNN及MHRA法检测出的信号数分别为651、614、306、75和57个,涉及的药物种类分别是194、168、124、34、40种,涉及的不良反应种类分别是139、139、121、35和40种。在排名前10位的风险信号中,5种方法共同检测出的信号是阿奇霉素-恶心;PRR、ROR、MHRA、BCPNN法共同检测出的信号是左氧氟沙星-瘙痒。PRR和ROR检测出的前10种信号完全相同,其余方法检测出的信号各不相同。

结论

5种信号检测方法均可系统、自动地检测到ADR报告中的风险信号,但5种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选择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外伤二期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该院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二期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开放性眼外伤65例(65只眼)的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6只眼,于伤后5~7天手术;B组,29只眼,于伤后2~3周手术。结果随访12个月,A组最终2只眼眼球萎缩(5.56%),B组最终7只眼眼球萎缩(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3
目的在胰腺癌射波刀治疗计划中采用7 shells的1步优化的剂量分布方法(Cao法),并与4 shells的3步优化方法(Blanck法)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射波刀治疗的胰腺癌患者,行CT模拟定位并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分别使用Blanck法和Cao法进行剂量优化和评估。比较两种优化方法计划靶区(PTV)的适形指数(CI)、新适形指数(nCI)、均匀指数(HI)、梯度指数(GI)、覆盖率
目的探讨丙戊酸致癫痫患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的特点及对患儿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癫痫诊疗中心住院期间服用丙戊酸后出现FIB水平降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儿丙戊酸使用情况(用法、剂量、血药浓度和用药时间)、使用丙戊酸前后FIB水平、有无出血表现以及预后。对入组患儿进行了电话随访。结果纳入分析的患儿共13例,年龄5~118个月,中位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