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检测ADR信号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到的北京市21家药物警戒站上报的所有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贝叶斯可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及多项伽玛泊松分布缩减法(MGPS)挖掘ADR潜在的风险信号,并对5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共收集到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5 807份,最终纳入有效报告35 759份,涉及可疑药品834种。按低位语统计,35 759份报告共涉及ADR 464种;按系统器官分类统计,涉及ADR 21种。对ADR报告进行数据清洗、拆分、编码后,得到6 620份含有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组合的报告,其中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组合出现1次者3 966份(59.91%);出现2次者937份(14.15%);出现≥3次者1 717份(25.94%)。利用5种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组合进行信号检测,PRR、ROR、MGPS、BCPNN及MHRA法检测出的信号数分别为651、614、306、75和57个,涉及的药物种类分别是194、168、124、34、40种,涉及的不良反应种类分别是139、139、121、35和40种。在排名前10位的风险信号中,5种方法共同检测出的信号是阿奇霉素-恶心;PRR、ROR、MHRA、BCPNN法共同检测出的信号是左氧氟沙星-瘙痒。PRR和ROR检测出的前10种信号完全相同,其余方法检测出的信号各不相同。
结论5种信号检测方法均可系统、自动地检测到ADR报告中的风险信号,但5种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选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