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想要时光停留时,它却飞逝如斯——像流星在夜空中飞过,像奔腾的溪流,像风刮过原野……
1
枣树高高地站着,黄绿交错。影子投在地上,却连那点儿黯淡的色彩也失去了,青灰色的印迹略似水印。秋风一起,枣树轻轻晃动,枣树的影子也轻轻晃动。站在枣树下的我,下意识地也晃了晃身体……
童年,这样的场景很平常。在父母下地干活的日子里,院子里只有我和那些影子纠纠缠缠,无休无止。
影子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枣树有它静静的影子,连飞鸟也会慷慨地把影子投到我家院子。巷子里的楮树落了一片叶,那叶子悠然飘过来,影子在地上由小变大。最后,叶子如一个美丽的手掌,拍到地上,与它的影子团聚了。
水缸里也有影子。满满的一缸清水放在青石板上,云、天、飞鸟……都愿意在里面留影。那是些有色彩的影子——云像棉花一样蓬松、洁白,天蓝得像一块蓝布,院子周围的树叶或黄或绿……在水缸里都有体现,而且,似乎比那实物本身,更鲜艳了。
“嚓”的一声,一片楮树叶飘落到水缸里。我伸手将其捞出来,毛茸茸的叶片比我的手掌还大,拿在手里很有质感。
有时候,大车路过院门口,发出“轱辘”声,会惊扰这份平静。我飞奔到院门那里,透过木板的缝隙朝外望。我看到一个不认识的男子赶着骡车过去了,车上码得高高的是金黄的玉米棒子。我闻到那清香甜美的气味,于是打定主意,等晚上大人回来,让他们给我烧玉米棒子。
还没等到天黑,我便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我看见母亲在做饭。天色已晚。灶底下火的影子狂乱地舞动,干树叶发出细细的“噼啪”声。
“我要吃玉米棒子……”
“饭都快做好了,玉米棒子还在场上,谁去拿?我可不去,都要累死了!”母亲把勺子放到锅里用力搅着。
年纪小的孩子如我,总有许多无能为力之事,比如:经过漫长的等待,打一个盹,再醒来,什么都晚了。
2
冬天比较好打发些,大人都在家里。
夜晚是那么漫长,厚厚的土墙把风隔绝在外面,煤油灯里那微弱的火苗不断跳动。父亲在屋里走动。他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时而变大,时而缩小。影子是黑的,我认为那是温暖的黑——煤的颜色也是黑的。
我们睡的大床靠北墙放,床头有一张漆着朱红色油漆的书桌。那是母亲的嫁妆。木匠师傅精心雕琢的花纹在夜色里暗暗盛开,那些卷须,垂挂在桌腿那里。我感觉得到,它们在暗影的掩护下,正在悄然蔓延。
泥墙上贴着报纸,但是我不认识字;北墙上有两行墨笔写的大字,我同样不认识。母亲告诉我,那两行字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是在她和父亲结婚那一天,一个叫“增福”的人写的。从此,我开始崇拜“增福”——我认为能随便在人家墙上写字的人,都是很厉害的人。
大多数时间里,母亲都在油灯前做针线活。我伏在书桌上玩火柴头。我觉得那黑黑的火柴头闻起来特别香,有点儿像炒黄豆的味道——在冬夜,父亲有时候在小炭炉上炒黄豆,但这样的好时光并不多,因为黄豆十分珍贵。
没黄豆炒的日子,父亲会看会儿报纸。他在大队里任职。至于是什么职务,我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有一些本子,上面左一道、右一道,都是他的笔迹。本子被他收在抽屉里,想来应该是很重要的。
针线活做得倦了,母亲会在灯下做手影给我看。她把两只手叠在一起,让我看墙上。我看到一只“兔子”在奔跑,耳朵还会动。母亲手把手教我怎么做,我便把手依样叠起来,墙上果然出现了一只小小的“兔子”,它也在奔跑。我笑起来。
“兔子”在墙上奔跑,这幅画面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直到电灯出现,电视出现……很多新鲜的事物把我的注意力吸引开,这游戏才悄然终止。
有时候,父亲在灯下用报纸卷烟。他卷完烟剩下的纸被我放到煤油灯上烧。火苗“霍霍”舞动,父亲和母亲的影子也“霍霍”舞动。那些黑黑的影子越来越大,渐渐有张牙舞爪的意思。
母亲告诫我:“晚上玩火要尿床的!”
果然,当我在惊悸中哭叫着醒来时,首先感知到的就是身子底下温热的潮湿。
3
春天到了。
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我们家请人修屋顶。一些大人在家里进进出出,把旧的草扯掉,换上散发着阳光和风的气味的新草。那些草都是在水滩边割来的,很直,很有韧性,颜色呈美丽的红褐色,他们说那叫“山洪草”。
我站在旁边,看到有人把麦糠掺在泥里踩,有人爬上屋顶,有人把踩好的湿泥一桶一桶递到屋顶上去,还有人将一把一把的“山洪草”也递上去。那些草,淋了水,在空气里蒸腾出一股暖烘烘的清香。
他们干得满头大汗,我也看得热了。于是,我自作主张,脱了棉袄。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脱下棉袄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我觉得我的身体轻灵得都要飞起来。
我在风里奔跑,跑过悄然抽枝的矮树,跑过生长着小茴香的菜园,跑过大蘑菇一般的麦秸垛,跑过有小猪“哼哼唧唧”的猪圈……
我听到母亲的呼唤:“丫头,吃饭啦!”
我又往回跑。风在我耳边“呼呼”作响,但我忘记了风的存在——我饿了。
那天晚上,我和祖父一起睡。祖父非常疼爱我,我感觉他需要我甚于我需要他。我们睡在外间的地铺上,我在上面打滚,还沉浸在白天的兴奋里。
祖父把手探到我的衣服里,摸了一下,跟母亲说:“丫头今天怕是要不好了。”
让祖父说中了。
我坠入一个可怕的梦境中:一片虚空的天宇,满天飞舞着淡红色的影子,那些影子是椭圆形的,蚕茧一样。它们轻盈地飞过来,飞过去,鲜艳、可怕的小圆影子……
我醒了,而且知道自己刚刚抽搐了。祖父紧紧地抱着我,父亲打着手电去找赤脚医生。在等待赤脚医生的时间里,我又坠入那可怕的梦境中去,看到满天淡红色的小圆影子——我再次抽搐起来。 赤脚医生给我打了一针,我才慢慢平静下来。
据说,来路不明的影子是一种“魔”,这是我第一次领教到它们的厉害。后来,有一次生病发烧时,我又看到了它们。不同的是,小圆影子改变了颜色,变成灰色的了。
灰色的影子没有鲜艳的红影子可怕,这是我童年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
4
夏天,我又长大了一些,除了自家的庭院,可以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被允许到小溪边去玩。
那时候,我已经结识了一些朋友:隔壁的秀秀、住得稍远些的小翠、支书家的女儿金圆、满脸雀斑的来香……
在那万物生长的初夏,几个年纪相当的女孩儿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到处走,观赏合欢花在枝头绽放,倾听布谷鸟的叫声,观察大人从厕所出来后系裤腰带的姿势——我们满怀热情地模仿这种姿势,因为我们还要等好久才能真正用上——我们的裤腰都是松紧带的,要到遥远的将来,我们才能用上象征成熟的裤腰带。
我们是一群迫不及待想要长大的孩子。
小溪永远是那么可爱,对孩子永远慷慨,永远要一奉十——先不说它的清澈、它的清凉、它变幻多姿的波纹……单是它身边生长的各种树和灌木,就够我们研究了。
有一天,金圆忽然对于在灌木丛中探险这一游戏感到厌倦了。她说:“我们为什么不到小溪那边去呢?”
是啊,为什么不到小溪那边去呢?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啊,一定有更新鲜的事物在等着我们!
由金圆带头,我们一群女孩儿开始涉过溪流。金圆说,把裤头卷上去,弄成三角裤头——大人在长裤里还穿着三角裤,而小孩子只须穿一条四角短裤。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何等巨大的差距,就算快马加鞭地成长,也赶不上。
金圆教我们把多余的布掖在屁股缝里,左右两边用手提着,如此,“三角裤”就诞生了。我们体验到一种莫名的刺激,似乎穿上“三角裤”,时光就会飞跃着前进,我们就都成了大人……
溪流里,许多黑色的影子蜿蜒游动,有着不可思议的长度。
“蛇啊!”不知是谁第一个尖叫起来。
接着,一群女孩儿仓皇逃窜。我们争先恐后地往岸上奔,溪水湿了“三角裤”也顾不得。人人心头都被巨大的恐惧笼罩,仿佛逃得慢一点儿,就会被那可怕的大蛇吃掉。
逃到岸上,我们往回看,溪流里黑黑的影子还在。它们慢条斯理地游动、蜿蜒、伸缩,此消彼长,无休无止……
“那么多的大蛇啊!”大家惊叹。
幸运的是,那些“大蛇”并没有追上岸的意思,这让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
很久之后,我们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大蛇”是树落在溪流里的影子。那些影子借助水流、借助风,成功地变身成“大蛇”,把一些恐怖的记忆种在一群女孩儿的童年里。
5
童年像一本书,风轻轻地翻动它,一页又一页。在我们还没察觉的时候,它已悄悄地翻过一大半。
小溪早已不是禁区,我们被允许去的地方又多了田野和小河。
甚至,有孩子被送去学校。
去学校没什么好羡慕的,我们热爱原野,热爱像原野一样坦荡无边的自由。
当我们在原野上奔跑的时候,我们的影子不离不弃,跟在我们屁股后飞奔。
我们绕着野坟奔跑,影子也绕着野坟奔跑;我们不头晕,影子也不会头晕;我们跃过田间的小沟,影子也跃过田间的小沟;我们伏在沙地上看蚂蚁,影子也伏在沙地上看蚂蚁;我们躺在草堆上休息,影子也躺在草堆上休息——疯跑了一天,影子也累了……
无论喧嚣,还是孤独,影子始终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有时候,我们也会被同伴气得起攻击欲——女孩儿之间的打闹至多不过是揪头发,抓脸皮,扯落对方衬衫上的纽扣,仅此而已。
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战争”并不会发生。我们喜欢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去表达愤怒,比如,攻击对方的影子——在她黑黑的“头”上踩一脚,或吐一口唾沫。只要一个人开始这么做,另一个人马上会有“复仇”行动,两个人追赶着,相互踩影子,无休无止……
我们捍卫自己的影子,就像一个国家捍卫疆土。
万物都有影子,但有谁像我们这样珍惜?大人们,从来都对他们的影子不屑一顾。
夏天,我们在小河里游泳,爬上岸,看天上的云彩把影子投在大地上。那些影子,虽然不再洁白,却同样蓬松、硕大、悠然。它们从远处缓缓移来,在我们头顶稍稍停留,又缓缓移开,消失在原野的尽头。
我们盯着远去的云影,出神良久,心头充满美好的忧伤。
是从什么时候起,这种美好的忧伤不再有了呢?从我们忽略了影子之后吧。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忽略了影子呢?是从长大之后吧。
当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时,时光是那么缓慢;当我们想要时光停留时,它却飞逝如斯——像流星在夜空中飞过,像奔腾的溪流,像风刮过原野……它把一些美好的事物,永远丢在那过去的荒野里了。
那些影子,那些流年……
1
枣树高高地站着,黄绿交错。影子投在地上,却连那点儿黯淡的色彩也失去了,青灰色的印迹略似水印。秋风一起,枣树轻轻晃动,枣树的影子也轻轻晃动。站在枣树下的我,下意识地也晃了晃身体……
童年,这样的场景很平常。在父母下地干活的日子里,院子里只有我和那些影子纠纠缠缠,无休无止。
影子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枣树有它静静的影子,连飞鸟也会慷慨地把影子投到我家院子。巷子里的楮树落了一片叶,那叶子悠然飘过来,影子在地上由小变大。最后,叶子如一个美丽的手掌,拍到地上,与它的影子团聚了。
水缸里也有影子。满满的一缸清水放在青石板上,云、天、飞鸟……都愿意在里面留影。那是些有色彩的影子——云像棉花一样蓬松、洁白,天蓝得像一块蓝布,院子周围的树叶或黄或绿……在水缸里都有体现,而且,似乎比那实物本身,更鲜艳了。
“嚓”的一声,一片楮树叶飘落到水缸里。我伸手将其捞出来,毛茸茸的叶片比我的手掌还大,拿在手里很有质感。
有时候,大车路过院门口,发出“轱辘”声,会惊扰这份平静。我飞奔到院门那里,透过木板的缝隙朝外望。我看到一个不认识的男子赶着骡车过去了,车上码得高高的是金黄的玉米棒子。我闻到那清香甜美的气味,于是打定主意,等晚上大人回来,让他们给我烧玉米棒子。
还没等到天黑,我便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我看见母亲在做饭。天色已晚。灶底下火的影子狂乱地舞动,干树叶发出细细的“噼啪”声。
“我要吃玉米棒子……”
“饭都快做好了,玉米棒子还在场上,谁去拿?我可不去,都要累死了!”母亲把勺子放到锅里用力搅着。
年纪小的孩子如我,总有许多无能为力之事,比如:经过漫长的等待,打一个盹,再醒来,什么都晚了。
2
冬天比较好打发些,大人都在家里。
夜晚是那么漫长,厚厚的土墙把风隔绝在外面,煤油灯里那微弱的火苗不断跳动。父亲在屋里走动。他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时而变大,时而缩小。影子是黑的,我认为那是温暖的黑——煤的颜色也是黑的。
我们睡的大床靠北墙放,床头有一张漆着朱红色油漆的书桌。那是母亲的嫁妆。木匠师傅精心雕琢的花纹在夜色里暗暗盛开,那些卷须,垂挂在桌腿那里。我感觉得到,它们在暗影的掩护下,正在悄然蔓延。
泥墙上贴着报纸,但是我不认识字;北墙上有两行墨笔写的大字,我同样不认识。母亲告诉我,那两行字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是在她和父亲结婚那一天,一个叫“增福”的人写的。从此,我开始崇拜“增福”——我认为能随便在人家墙上写字的人,都是很厉害的人。
大多数时间里,母亲都在油灯前做针线活。我伏在书桌上玩火柴头。我觉得那黑黑的火柴头闻起来特别香,有点儿像炒黄豆的味道——在冬夜,父亲有时候在小炭炉上炒黄豆,但这样的好时光并不多,因为黄豆十分珍贵。
没黄豆炒的日子,父亲会看会儿报纸。他在大队里任职。至于是什么职务,我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有一些本子,上面左一道、右一道,都是他的笔迹。本子被他收在抽屉里,想来应该是很重要的。
针线活做得倦了,母亲会在灯下做手影给我看。她把两只手叠在一起,让我看墙上。我看到一只“兔子”在奔跑,耳朵还会动。母亲手把手教我怎么做,我便把手依样叠起来,墙上果然出现了一只小小的“兔子”,它也在奔跑。我笑起来。
“兔子”在墙上奔跑,这幅画面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直到电灯出现,电视出现……很多新鲜的事物把我的注意力吸引开,这游戏才悄然终止。
有时候,父亲在灯下用报纸卷烟。他卷完烟剩下的纸被我放到煤油灯上烧。火苗“霍霍”舞动,父亲和母亲的影子也“霍霍”舞动。那些黑黑的影子越来越大,渐渐有张牙舞爪的意思。
母亲告诫我:“晚上玩火要尿床的!”
果然,当我在惊悸中哭叫着醒来时,首先感知到的就是身子底下温热的潮湿。
3
春天到了。
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我们家请人修屋顶。一些大人在家里进进出出,把旧的草扯掉,换上散发着阳光和风的气味的新草。那些草都是在水滩边割来的,很直,很有韧性,颜色呈美丽的红褐色,他们说那叫“山洪草”。
我站在旁边,看到有人把麦糠掺在泥里踩,有人爬上屋顶,有人把踩好的湿泥一桶一桶递到屋顶上去,还有人将一把一把的“山洪草”也递上去。那些草,淋了水,在空气里蒸腾出一股暖烘烘的清香。
他们干得满头大汗,我也看得热了。于是,我自作主张,脱了棉袄。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脱下棉袄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我觉得我的身体轻灵得都要飞起来。
我在风里奔跑,跑过悄然抽枝的矮树,跑过生长着小茴香的菜园,跑过大蘑菇一般的麦秸垛,跑过有小猪“哼哼唧唧”的猪圈……
我听到母亲的呼唤:“丫头,吃饭啦!”
我又往回跑。风在我耳边“呼呼”作响,但我忘记了风的存在——我饿了。
那天晚上,我和祖父一起睡。祖父非常疼爱我,我感觉他需要我甚于我需要他。我们睡在外间的地铺上,我在上面打滚,还沉浸在白天的兴奋里。
祖父把手探到我的衣服里,摸了一下,跟母亲说:“丫头今天怕是要不好了。”
让祖父说中了。
我坠入一个可怕的梦境中:一片虚空的天宇,满天飞舞着淡红色的影子,那些影子是椭圆形的,蚕茧一样。它们轻盈地飞过来,飞过去,鲜艳、可怕的小圆影子……
我醒了,而且知道自己刚刚抽搐了。祖父紧紧地抱着我,父亲打着手电去找赤脚医生。在等待赤脚医生的时间里,我又坠入那可怕的梦境中去,看到满天淡红色的小圆影子——我再次抽搐起来。 赤脚医生给我打了一针,我才慢慢平静下来。
据说,来路不明的影子是一种“魔”,这是我第一次领教到它们的厉害。后来,有一次生病发烧时,我又看到了它们。不同的是,小圆影子改变了颜色,变成灰色的了。
灰色的影子没有鲜艳的红影子可怕,这是我童年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
4
夏天,我又长大了一些,除了自家的庭院,可以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被允许到小溪边去玩。
那时候,我已经结识了一些朋友:隔壁的秀秀、住得稍远些的小翠、支书家的女儿金圆、满脸雀斑的来香……
在那万物生长的初夏,几个年纪相当的女孩儿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到处走,观赏合欢花在枝头绽放,倾听布谷鸟的叫声,观察大人从厕所出来后系裤腰带的姿势——我们满怀热情地模仿这种姿势,因为我们还要等好久才能真正用上——我们的裤腰都是松紧带的,要到遥远的将来,我们才能用上象征成熟的裤腰带。
我们是一群迫不及待想要长大的孩子。
小溪永远是那么可爱,对孩子永远慷慨,永远要一奉十——先不说它的清澈、它的清凉、它变幻多姿的波纹……单是它身边生长的各种树和灌木,就够我们研究了。
有一天,金圆忽然对于在灌木丛中探险这一游戏感到厌倦了。她说:“我们为什么不到小溪那边去呢?”
是啊,为什么不到小溪那边去呢?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啊,一定有更新鲜的事物在等着我们!
由金圆带头,我们一群女孩儿开始涉过溪流。金圆说,把裤头卷上去,弄成三角裤头——大人在长裤里还穿着三角裤,而小孩子只须穿一条四角短裤。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何等巨大的差距,就算快马加鞭地成长,也赶不上。
金圆教我们把多余的布掖在屁股缝里,左右两边用手提着,如此,“三角裤”就诞生了。我们体验到一种莫名的刺激,似乎穿上“三角裤”,时光就会飞跃着前进,我们就都成了大人……
溪流里,许多黑色的影子蜿蜒游动,有着不可思议的长度。
“蛇啊!”不知是谁第一个尖叫起来。
接着,一群女孩儿仓皇逃窜。我们争先恐后地往岸上奔,溪水湿了“三角裤”也顾不得。人人心头都被巨大的恐惧笼罩,仿佛逃得慢一点儿,就会被那可怕的大蛇吃掉。
逃到岸上,我们往回看,溪流里黑黑的影子还在。它们慢条斯理地游动、蜿蜒、伸缩,此消彼长,无休无止……
“那么多的大蛇啊!”大家惊叹。
幸运的是,那些“大蛇”并没有追上岸的意思,这让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
很久之后,我们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大蛇”是树落在溪流里的影子。那些影子借助水流、借助风,成功地变身成“大蛇”,把一些恐怖的记忆种在一群女孩儿的童年里。
5
童年像一本书,风轻轻地翻动它,一页又一页。在我们还没察觉的时候,它已悄悄地翻过一大半。
小溪早已不是禁区,我们被允许去的地方又多了田野和小河。
甚至,有孩子被送去学校。
去学校没什么好羡慕的,我们热爱原野,热爱像原野一样坦荡无边的自由。
当我们在原野上奔跑的时候,我们的影子不离不弃,跟在我们屁股后飞奔。
我们绕着野坟奔跑,影子也绕着野坟奔跑;我们不头晕,影子也不会头晕;我们跃过田间的小沟,影子也跃过田间的小沟;我们伏在沙地上看蚂蚁,影子也伏在沙地上看蚂蚁;我们躺在草堆上休息,影子也躺在草堆上休息——疯跑了一天,影子也累了……
无论喧嚣,还是孤独,影子始终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有时候,我们也会被同伴气得起攻击欲——女孩儿之间的打闹至多不过是揪头发,抓脸皮,扯落对方衬衫上的纽扣,仅此而已。
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战争”并不会发生。我们喜欢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去表达愤怒,比如,攻击对方的影子——在她黑黑的“头”上踩一脚,或吐一口唾沫。只要一个人开始这么做,另一个人马上会有“复仇”行动,两个人追赶着,相互踩影子,无休无止……
我们捍卫自己的影子,就像一个国家捍卫疆土。
万物都有影子,但有谁像我们这样珍惜?大人们,从来都对他们的影子不屑一顾。
夏天,我们在小河里游泳,爬上岸,看天上的云彩把影子投在大地上。那些影子,虽然不再洁白,却同样蓬松、硕大、悠然。它们从远处缓缓移来,在我们头顶稍稍停留,又缓缓移开,消失在原野的尽头。
我们盯着远去的云影,出神良久,心头充满美好的忧伤。
是从什么时候起,这种美好的忧伤不再有了呢?从我们忽略了影子之后吧。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忽略了影子呢?是从长大之后吧。
当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时,时光是那么缓慢;当我们想要时光停留时,它却飞逝如斯——像流星在夜空中飞过,像奔腾的溪流,像风刮过原野……它把一些美好的事物,永远丢在那过去的荒野里了。
那些影子,那些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