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不仅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求广大教师在立德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而育什么样的人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无疑是最佳回答。为此,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充分依托課程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也应当观察课程融合理念,将智育、美育等方面内容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丰盈课程育人价值,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就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分析《道德与法治》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意义及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德育;美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这一角度而言,加强美育工作也是推进德育工作,落实“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措施。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重视本课程的德育价值和智育价值,更应该挖掘课程的美育价值,通过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重塑课程价值,有责任依托自己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爱好美、创造美,让美育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以美育促进德育。
  一、 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与美育深度课程融合的意义
  第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美育和德育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审美感受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情绪调节的作用。从当前大部分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表现出敷衍的态度,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美育,则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美感,让学生拥有积极性,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学生学习态度逐步从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第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趣。美育旨在增强学生审美感受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美的创造力。传统教育背景下,美育一直被广大教师忽视,美育方式比较单一,效率也不高,并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发展。将美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实则拓宽了审美教育路径,让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增加了学生审美体验的机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逐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第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深度融合有利于深化课程内容。在传统教育理念中,《道德与法治》属于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很少提及该课程的美育功能。随着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融合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教师开始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也意识到本课程更多层次的教育价值,其中美育就是之一。所以,笔者认为将美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其实就是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功能的完善,有利于充实和深化课程内容,发挥课程更深、更广的育人作用。
  二、 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与美育深度融合的措施
  (一)根植立德树人,转变教学观,形成德育与美育合力
  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想发挥美育功能,教师要将美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首先就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课程单一教育作用理念中走出来。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这一新课程理念。美育与德育工作的推进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深度融合也是为了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借助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转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态度,唤起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在课程学习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审美观。
  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课程融合理念。要想发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德育和美育价值,我们教师势必要树立起课程融合理念,要深挖课程的美育和德育内容,创新课程美育和德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活动。
  最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教师自身审美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一个具有良好审美素养,较高审美情趣的教师,往往也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好感染,能不断增强以美育德的教学效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大部分内容本就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和传授,既容易让课堂流于说教,又无法真正触及学生内心。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也需要做一个善于以美育人的教者,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断展现课程内容美、教学方法美、人物形象美……让学生在美感中焕发热情,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认同,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知识,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深化课程内容,弘扬正能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价值观
  深化课程内容,依托课堂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基础上,我们需进一步深挖课程中隐含的德育和美育内容,带着学生深度解读教材内容,依托教材内容开展正能量教学,以此深化学生感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价值观。
  一方面,我们要深挖课程隐含的正能量知识。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指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感知更多正能量,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审美情趣。鉴于此,我认为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深度研究教材内容。例如下表所呈现内容,皆隐含正能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从七年级上册到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皆可以发现,教材内容分别从语言、造型、想象、旋律等多个维度渗透了美育内容,需要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结合这些内容引导学生看、听、读、想,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这些蕴含美育的素材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点”,这些本身具备美的素材非常吸引中学生眼球。只要我們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美的元素,就定能实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育目的,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健康心理,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从容面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意识,真正具备正能量和使命感。
  二是课程教学要加强价值引领。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需要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当下初中学生受网络环境、低俗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审美倾向。尤其是受网络信息以及低俗文化的影响,许多快餐式的音乐、语言,让学生养成了以感官和消遣为主的审美方式和生活态度,显然这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针对这些现象,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依托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例如,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节内容时,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点依托“生活难免有挫折”和“发掘生命的力量”这两个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挫折,增强学生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让学生真正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具备一定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我们应该认识自己生命的韧性,正确看待和面对挫折,不断增强自己生命的韧性,逐步树立困难,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名人事例,给学生讲述模范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真实故事,以他人故事激励学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命韧性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更丰富,课程的美育价值和德育价值也得以彰显,不单单是让学生理解了“挫折”和“生命韧性”这一理论知识,还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逐步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三)聚焦学生主体,提升审美能力,增强美育和德育实践效果
  无论是开展德育还是美育,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实践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树立新的教育观,要深挖课程内容,更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点呢?我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转变课堂上师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是“以学定教”,学生自主学,教师“引”和“助”。因此,为深度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我认为还需要把握如下方面内容。
  一是开发审美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以美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俗语有云:“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德育论认为,学校、家庭、社会以至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审美教育的课程资源。鉴于此,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在课程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更多教育资源,在生活和社会这所大熔炉中挖掘更多美育素材,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平凡的生活之中发现美、感受美,在社会中接受美的熏陶。例如,教学《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生命的思考》《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这些单元内容时,我们可多采用合作探究法、辩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表演法,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高度关联,让学生真正经历和体验亲情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梦想之美、奋斗之美、友谊之美、集体之美、法治之美、秩序之美。
  二是加强审美和德育实践,提升学生审美创造力。将美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且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课程教学也旨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规范学生道德行为。要想道德“知行合一”的教育,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开展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审美和德育实践教育,适当给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表达和创造美,规范自身言行。例如,教学完《服务社会》这一框内容后,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到社区、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当志愿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书外、校园、自然和社会,引导学生在社会服务中体验生活之美、社会之美、人文之美,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感恩和回馈。这些活动这就是一种美的教育,一种思想道德的教育。
  总之,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美育深度融合是课程改革的选择,是加强德育和美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是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拓宽美育路径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策略。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当针对课程美育内容的不足、美育方法缺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挖掘美育与课程融合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美的教育、美的感染、美的熏陶,逐步实现以美育促德育,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真正帮助初中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夏红梅.浅谈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
  [2]陈云芳,陈金凤.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7(10).
  [3]赵惠平.新课标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4]姚鸿燕.发掘美学因素实施美育渗透——中学思想品德课寓教于美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7).
  [5]刘晓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6]任丽.思品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7).
  作者简介:
  范美琴,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松溪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地区学生数学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在课堂上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整个课堂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比较僵化。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结合农村地区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实际问题,从学生、课堂、教师三方面分析学生主动发言的障碍,积极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发言;教学策略  一、 前言 
摘 要:在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学前教育的重要启蒙作用也愈发受到人们关注,鉴于此,课堂教学环节作为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如何对学前教育的课堂做出优化呢?“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就出现在人们面前。本研究从“教学做合一”的内容出发,思考在学前教育课堂改革中“教学做合一”应用的价值、现况和方法,希望能对后续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学前教
摘 要: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深度学习的素养,此举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运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不能让全体学生实现统一的深度学习。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结合实际学情,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让学生形成兴趣引导下的高效学习,在掌握理论知识
摘 要:幼儿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教育,幼儿在幼儿园获得文化知识和健康意识的启蒙。由于幼儿思想单纯、认识事物角度单一,在幼儿园中,教师仅仅通过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理论常识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情境化”安全教育模式。文章以“幼儿走散了”的情境化活动为例,探讨了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策略的运用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策略  近几年,大部分的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升,成为当前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力的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较大的帮助,因此被广泛地运用至学科教学实践中。文章重点分析初中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结合着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分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原则,制定出科学的策略,确保教学成果得以巩固,达到理想化的成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
摘 要:数学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教学方式通常以讲解、大量做练习题为主,枯燥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并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构建及数学思想的形成。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游戏教学法逐渐被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该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数学与游戏有效融合的教学游戏,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
摘 要:初中数学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每一个初中生都应该快速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从而更好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当中。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现在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分析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融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
摘 要:文章对标新课程标准,立足于仁爱版教材编排的特点,尝试以话题整合、语篇依托、大单元整体设计的复习观,整合初中仁爱版的单元话题,围绕学生比较薄弱的读写方面,以听促写、以读促写、以说代写,让学生养成勤于表达、乐于表达、读以致言的习惯。实践中结合听说读写看五项技能,落实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活动观,以学生为活动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乐学爱写,语言输入和输出一体,教学评同进,以期实现话题与单元的整合、语篇的情
摘 要:幼儿年龄比较小,好奇心较强,生活经验欠缺,这也导致了幼儿经常会做一些较为危险的事情,幼儿本身的安全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也比较差。幼师不但需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必须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但是幼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关注和保护幼儿,幼儿想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便必须学会自我保护。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帮助幼儿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笔者主要分析了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