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重点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将课标中要求概括起来说有三点,一是要让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动笔;二是要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三是达到标准中要求的“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要求。这就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上面的要求,我们教师应找准切入点,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阅读 方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227-01
一、注重广泛阅读,建构语言系统
阅读是一种智慧的行为,能积累语言,培养情感,建构语言系统。爱阅读的孩子前程必定远大。
(一)在课内学习阅读方法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多引导学生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式去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学会精读文本,从文本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思考分析,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背诵,丰富学生的头脑,从而建构学生的语言表达系统。
(二)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时空
在学校和班级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领读书的方向。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固定阅读时间,如可以在课堂上做完作业的时候,午休的时间,还有每天晚上在家读书半个小时,这样化零为整,从时间上规矩学生读书的行为。教师上好课外阅读课,引领学生从作者的生平、写书的背景、书的内容、精彩章节等方面欣赏感悟,引导学生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悟中有得,达到阅读和思维同步的效果。
(三)在阅读中学会分享
读的久了,心中一定会沉淀一些东西,这时让学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是最合适的时机。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内容涉及摘录词句、模仿运用、写写感悟等;创办班级阅读习作报,内容是班级学生的文字作品,班级学生投稿、编辑、印发,在班级学生中传阅,传给同年部班级传阅,会大大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热情;鼓励班级优等生编辑文集,可以是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装订成集;倡议教师建立班级博客,联合家长,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影像、文字等发表,引领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情况。多种举措运用,为学生提供习作表达的平台,促进阅读的深入、习作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生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中的语言更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够将在生活中提炼的语言用到习作中,自然会让自己的作品添了生活的情趣,惹人喜爱。要让学生做个生活中有心人,多观察,多听多说,在听中理解,在说中运用。古人教学特别重视背诵,背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现在有些教师好像不是太提倡这种方法了,因为太费时且呆板老套。其实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一些东西,不但不费时,反而会起到极佳的效能,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句子、词语在记忆中生根。
二、创设多彩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积累,更要注重学生的倾吐表达,现在的学生可能说的好,落笔写作会觉得难度不小,作为教师要会引导,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表达。
(一)利用课文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无论是思想内涵、题材的选取,还是布局谋篇、造句遣词都独具匠心,堪称典范,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在语文课上把阅读与学生的习作联系起来,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至关重要。依据年龄特点,低年段学生可以侧重让学生仿写,学习文中作者对事情观察、表达的方式,进行如仿句式、仿片段、仿结构等或大或小的习作训练。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比较多的写作方法,所以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如在教材简略处的拓展,课文精彩处的拓展等,引领学生进行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提升主题,升华情感等拓展练笔。
(二)利用传统节日创设情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的节日极富民族特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以民间文化为突破口,将其引入课堂,用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习作文,而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节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节日的来源、风俗等资料,然后召开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说说自己节日里的活动,谈谈体会等,最后让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大多就不会觉得习作是个困难了。
(三)利用身边的小事创设情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习作的“真”从何而来?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广阔的、繁杂的、充满生气、也蕴藏矛盾、不断变幻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谁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谁就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认真观察,细致体会,充分运用你的眼睛“看”、用你的耳朵“听”、用你的双手去“摸”,用多种感官与生活亲密接触,从生活中选择习作材料,一边观察,一边习作,坚持写日记、周记,记录点滴生活,自然收获颇多,受益终生。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阅读 方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227-01
一、注重广泛阅读,建构语言系统
阅读是一种智慧的行为,能积累语言,培养情感,建构语言系统。爱阅读的孩子前程必定远大。
(一)在课内学习阅读方法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多引导学生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式去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学会精读文本,从文本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思考分析,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背诵,丰富学生的头脑,从而建构学生的语言表达系统。
(二)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时空
在学校和班级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领读书的方向。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固定阅读时间,如可以在课堂上做完作业的时候,午休的时间,还有每天晚上在家读书半个小时,这样化零为整,从时间上规矩学生读书的行为。教师上好课外阅读课,引领学生从作者的生平、写书的背景、书的内容、精彩章节等方面欣赏感悟,引导学生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悟中有得,达到阅读和思维同步的效果。
(三)在阅读中学会分享
读的久了,心中一定会沉淀一些东西,这时让学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是最合适的时机。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内容涉及摘录词句、模仿运用、写写感悟等;创办班级阅读习作报,内容是班级学生的文字作品,班级学生投稿、编辑、印发,在班级学生中传阅,传给同年部班级传阅,会大大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热情;鼓励班级优等生编辑文集,可以是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装订成集;倡议教师建立班级博客,联合家长,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影像、文字等发表,引领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情况。多种举措运用,为学生提供习作表达的平台,促进阅读的深入、习作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生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中的语言更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够将在生活中提炼的语言用到习作中,自然会让自己的作品添了生活的情趣,惹人喜爱。要让学生做个生活中有心人,多观察,多听多说,在听中理解,在说中运用。古人教学特别重视背诵,背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现在有些教师好像不是太提倡这种方法了,因为太费时且呆板老套。其实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一些东西,不但不费时,反而会起到极佳的效能,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句子、词语在记忆中生根。
二、创设多彩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积累,更要注重学生的倾吐表达,现在的学生可能说的好,落笔写作会觉得难度不小,作为教师要会引导,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表达。
(一)利用课文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无论是思想内涵、题材的选取,还是布局谋篇、造句遣词都独具匠心,堪称典范,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在语文课上把阅读与学生的习作联系起来,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至关重要。依据年龄特点,低年段学生可以侧重让学生仿写,学习文中作者对事情观察、表达的方式,进行如仿句式、仿片段、仿结构等或大或小的习作训练。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比较多的写作方法,所以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如在教材简略处的拓展,课文精彩处的拓展等,引领学生进行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提升主题,升华情感等拓展练笔。
(二)利用传统节日创设情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的节日极富民族特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以民间文化为突破口,将其引入课堂,用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习作文,而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节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节日的来源、风俗等资料,然后召开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说说自己节日里的活动,谈谈体会等,最后让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大多就不会觉得习作是个困难了。
(三)利用身边的小事创设情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习作的“真”从何而来?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广阔的、繁杂的、充满生气、也蕴藏矛盾、不断变幻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谁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谁就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认真观察,细致体会,充分运用你的眼睛“看”、用你的耳朵“听”、用你的双手去“摸”,用多种感官与生活亲密接触,从生活中选择习作材料,一边观察,一边习作,坚持写日记、周记,记录点滴生活,自然收获颇多,受益终生。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