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知者”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乐知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我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成为乐知者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1 在导课上下工夫,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开端的重要性。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的把握,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语,对于本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导课,有时利用讲故事,有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插播了“晏子使楚”的故事,这样在故事中启发学生思考: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又如在教学“世界因生活而精彩”时,结合教材,笔者播放美丽的大草原,同时配以《敕勒川》的音乐,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被吸引,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感到景色的美丽,正是因为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显得更加美丽。这样既增加学生的直观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乐知者,真正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
2.1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动起来启发学生思维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全在导课上,更主要的是贯穿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在学生自主讨论时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见所闻,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学生心理上得到呵护,精神上受到鼓舞,使学生投身其中而乐此不疲。比如在教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受到老师体罚时的感受。开始时,学生不敢说,笔者就讲了自己小时候受到体罚的感受,那时自己骂老师的心理。这样就激发学生动起来,他们踊跃诉说,既活跃气氛,又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这一节的内容。
2.2 给学生时间、空间,使学生动起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给学生自由的时间,不给他们留有自己的空间,学生就难以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能通过讨论得到的,笔者一概不讲。这样就激发出学生的内驱力,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呈现出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谁的权利谁来爱护的道理,笔者安排一个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原来是你的、我的、他的权利,大家共同维护。整个课堂张弛有度,学生有了自己的空间。同时笔者在课堂上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这样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又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气氛,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3 情景感悟,做好小结
良好的开端,对一节课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圆满的结尾也必不可少。圆满的结尾不仅能概括本节主要内容,而且对激发学生完成作业,预习下节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也重视一节课的小结这一环节,在一节课结束后,常常引导学生回顾情景,让学生再去解决问题,然后自己小结。如在教学完“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后,笔者引导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然后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晏子用机智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那我们应如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呢?这就是下一节课要学习的‘要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金店镇中学)
1 在导课上下工夫,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开端的重要性。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的把握,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语,对于本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导课,有时利用讲故事,有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插播了“晏子使楚”的故事,这样在故事中启发学生思考: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又如在教学“世界因生活而精彩”时,结合教材,笔者播放美丽的大草原,同时配以《敕勒川》的音乐,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被吸引,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感到景色的美丽,正是因为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显得更加美丽。这样既增加学生的直观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乐知者,真正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
2.1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动起来启发学生思维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全在导课上,更主要的是贯穿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在学生自主讨论时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见所闻,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学生心理上得到呵护,精神上受到鼓舞,使学生投身其中而乐此不疲。比如在教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受到老师体罚时的感受。开始时,学生不敢说,笔者就讲了自己小时候受到体罚的感受,那时自己骂老师的心理。这样就激发学生动起来,他们踊跃诉说,既活跃气氛,又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这一节的内容。
2.2 给学生时间、空间,使学生动起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给学生自由的时间,不给他们留有自己的空间,学生就难以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能通过讨论得到的,笔者一概不讲。这样就激发出学生的内驱力,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呈现出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谁的权利谁来爱护的道理,笔者安排一个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原来是你的、我的、他的权利,大家共同维护。整个课堂张弛有度,学生有了自己的空间。同时笔者在课堂上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这样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又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气氛,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3 情景感悟,做好小结
良好的开端,对一节课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圆满的结尾也必不可少。圆满的结尾不仅能概括本节主要内容,而且对激发学生完成作业,预习下节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也重视一节课的小结这一环节,在一节课结束后,常常引导学生回顾情景,让学生再去解决问题,然后自己小结。如在教学完“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后,笔者引导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然后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晏子用机智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那我们应如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呢?这就是下一节课要学习的‘要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金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