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说”新闻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zi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相继开播的新闻节目,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形式,代之以体现主播个性风格的“说”新闻的演播方式,像央视的《世界周刊》、河南卫视的《都市报道》等节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们感觉到了传统的传播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新的传播方式正初露端倪。
  
  一、时代的产物
  
  如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它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一样,电视“说”新闻这种新传播方式的出现是传播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电视跟着广播一直以一种固定形式去播新闻,我们称它为传统的播音方式。它的特点是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声音高亢洪亮,吐字归音、停连断句十分讲究;态度郑重严肃,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这在当时的历史状态下。确实起到了统一人民意志,鼓舞人民斗争士气的作用。那个时候,由于没有外来传播的侵入,观众对传播方式没有参照,于是新闻的播报方式相对固定了几十年。进入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事业蓬勃兴起,广播首先受到了具有视听双向传播的电视的冲击,听众群迅速减少。为了适应不同层面听众的需求,广播节目开始“细分化”,开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节目,也随之出现了与听众亲切交流的主持人节目。世纪之末,电视也遇到了同样的冲击,这种冲击来自于有线电视和网络媒体。首先,各地电视台自办的节目纷纷上星,观众通过有线电视可以收到二三十个台的节目,这一竞争态势让所有电视台各栏目的收视率严重分流,收视率下降趋势成为必然。其次,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出现也夺去了相当数量的观众,特别是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即观众通过不同网址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大量信息,自由快捷,这种“一对一”的传播方式是观众乐于接受的。再次,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其很难由一种固定传播方式达到有效传播。最后,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多元化以及各台栏目的相互渗入,特别是外来节目的引人,观众的眼界拓宽带来观念上的变化,他们乐于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接受信息。正襟危坐、模式化的播音方式传送“新近发生的事”已不合时宜,需要有一种服务性更强、更亲近的传播方式以达到和观众的有效“对接”。因此“说”新闻这种突出主持人个性的播出方式应运而生。
  
  二、可行的新闻传播方式
  
  对“说”新闻这种传播方式的关注,我是从看凤凰卫视的《小莉看时事》和《凤凰早班车》开始的。吴小莉的电视新闻表达方式舍弃沉稳、端庄的惯性态势,以机敏和活力风风火火地叙述国内外的动态新闻;陈鲁豫看起来虽然有些稚嫩,但她在《凤凰早班车》里是以轻松活泼甚至是欢快的方式讲述新闻。她们以别具的风格和个性讲述新闻的方式吸引我们关注发生的每一个新闻事件。
  “个性化”、“人格化”传播。首先主持人的职业角色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和人际性于一身的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这一方面指我们的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人;另一方面,主持人是以和观众平等的朋友身份,以“个性化”、“人格化”方式进行传播的人,是对观众更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小莉和鲁豫在节目当中的角色更强化了后一方面。而我们一贯沿用的播报新闻的方式更多地强调了播音员的社会性,即把播音员单纯地作为传媒机构的“官方”代言人,是富于政治性的、自上而下较为郑重而严肃的传媒角色,忽视了节目主持人的人际性,即以个人身份出现,用“个性化”、“人格化”的方式传播。现在,是到了把这种富于个性的人际传播方式用在新闻节目上的时候了。
  形成“自己人”效应。传播学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内容的同时,也能播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信息,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亲疏度,这种亲疏度对传播内容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形成“自己人”效应,就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播新闻可以改为“说”新闻的主持形式,即在广播电视根本属性的前提下,改变居高临下,正襟危坐,而以一种平起平坐、轻松平易的方式接近观众,给观众一种朋友的亲近感、信赖感和亲和力。
  贴近生活。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每个民族都有两种哲理,一种是考究式的、书本的、郑重其事的、节庆才有的;另一种是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这两种哲理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彼此接近,只要谁想描写一个社会,他就必须认识这两种哲理,尤其是必须研究后一种。”文学创作如此,主持人在传播语言时也同样。主持人不仅要在非新闻节目中。就是在新闻节目中也不能说官话、套话、空话,而应善于用“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方式来谈话。同是为了一个目的,我们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个色彩、换个方式,说出与时代主旋律一致的话,观众接受起来效果会更好。
  
  三、“说”新闻的展望
  
  “说”新闻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但并不代表所有新闻节目一律要去“说”。如果出现类似娱乐节目的“克隆”现象,那只会使新闻传播走向另一个极端。新闻节目究竟采取什么形式传播,还应依据新闻的内容、播出的时段、收视对象的需求来定,我们先来看播新闻与“说”新闻各自的特点。
  不同的时段观众的收视心理不同,新闻的传播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如早晨人们紧张忙碌,尽管打开了电视机,但很少也很难坐下来将整个节目从头看到尾,这时的新闻多以短而快的软性新闻为主,这种早新闻节目应让一个清新活泼而不失稳重的主持人将曾经发生的事情向人们娓娓道来。午间消息发布于人们的工余时间,由于有上午刚发生的新闻事件,主持人应该以机敏快捷的风格向人们叙述。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内容比较吸引人,主持人传播介于“说”和播之间,如果再放开点“说”,效果可能会更好。到了晚上,紧张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可以稳当地坐在电视机前了解当天国内外及身边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主持人应能够成熟稳重地向人们叙述发生的事件。评述新闻事件。中央电视台21点的《现在播报》是以海霞为中心的新闻节目,虽然海霞的播报亲切、自然、流畅,但除了结构编排与《新闻联播》雷同之外,若以“说”的形式叙述报道也许效果就不会让观众失望了。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播音方式,让主持人以个人身份用“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去“说”新闻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产物,为观众所喜爱而且可行,这是与国际视听发展趋势的有效接轨。它在实践中运行或许能走出一条我国电视传播的新路。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法的教学在中专英语教学中一直是难题。作者以英语语法情境式教学作为切入点,以一堂教学课为讨论对象,实践性地阐述了实现语法教学情境化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实践思考,就中专语法情境式教学提出了几点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中专英语 语法教学 情境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中,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在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工作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走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情感需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方法自主选择权利,采用多元化教学思维模式来丰富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能够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激情,为课程教学提供强大的活力,能够为构建和谐课程教学提供动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氛围引导下,更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综合运用能力。  1.鼓励自主自由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活化,就是在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发展需要和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进行学习探究。活化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运用能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教学环境 活化    新课程英语教学提出,教师要优化课
摘 要: 不少高一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退步。教师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 高一英语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四个方面    不少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说:“我初中时还比较喜欢英语,每次考试成绩也不错,可是上了高中怎么感觉学习英语困难了,成绩也退步了……”其实,这并非他们学习退步了,其原因有三。一是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欠佳,高中教材生词偏多、词汇量大,特别是没有较
摘 要: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创设情境、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开辟第二课堂、不断地表扬与鼓励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生 英语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只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最核心且最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语言学习模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就中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引导方式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学的需
目的:  采用 SD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探讨针刺对 TBI大鼠伤侧皮层TLR2/4-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以及TLR2/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