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需波澜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nl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语文教师,也一直在做班主任。阅历渐长,渐渐领悟,语文教师带班,与数学教师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呈现在班级风格上,也体现在对活动的处理方式上。大体上,“数学班”往往雷厉风行,赏罚有度;“语文班”往往不徐不疾,温润有度。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带班绝不能是平铺直叙的传达,而是要像写文章,随时铺垫,处处伏笔,还要适时掀起波澜,用到欲扬先抑的手法等。
  细心如描写,爱心如记叙,批评说教就像议论和说明,各种技法熔于一炉,才能带好一个班 ,形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班级管理同样需要制造波澜的艺术。
  下面我从语文学科的视角,来阐述如何利用活动制造波澜的育人策略。
  一、早读活动,酝酿波澜
  成熟的班级管理,都有自己的节奏,在节奏中才能酝酿波澜,创造属于某个班的活力感。我的带班节奏从早读开始。早读要求,必须读出节奏感,无论是拼音、字词,还是古诗文。
  以字词为例。先将字词分门别类地汇集起来,如轻声字类、变音类、四声易错类、四字成语类等等;然后五个词为一组,进行字词编序;最后交错轮换进行朗读。这样,早读时,琅琅书声中就多了跌宕起伏的韵致。
  古诗文优美,其一就在于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在朗读古诗文时,韵脚一定要强调出来,在朗读时要体现在声音上;对偶要读出对偶的特色,可以轻轻对,也可以重重对。这样不仅记得有趣,而且记得牢固。学生觉得是在游戏中学习,单一齐读的乏味感淡化了,喜悦的心情一早开始萌发,沉睡一夜的脑细胞开始运动,兴奋感开始酝釀。
  选择不同的早读地点。早读不一定只在教室里,走廊上、操场上皆可。我班在走廊上的朗读要求声如洪钟,书声要回荡在整个教学楼,并且五首诗歌之后,再铿锵有力地念一遍大家公投的班训,以助长士气,真是绕梁不绝,早读唱成了一首歌。
  有节奏的早读,可以提升班级活力,铺垫课堂效率,唱响一天的学习生活。早读是常规性活动,可以循规蹈矩,可以新颖别致。管理中很多时候在重复,如何重复得有新意,产生预想的效果,就要“无事起波澜”,在看似常规中组织起活动来。
  二、策划活动,制造波澜
  一言堂的教学没有活力,只是说教的管理亦缺乏艺术,管理想取得理想效果,活动必不可少,所以,需利用活动制造波澜,助推班级士气。
  运动会是每年的校级固定项目,语文班主任如何发挥学科优势,策划这次大型班级活动,制造班级发展中的一个小高潮呢?利用青春期学生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我把视角落在运动会前夕“高大上”的口号和特色解说词上。
  首先,在黑板上写下“i ,an ,ang”等几个韵母 ,请学生配上相应的声母进行拼读,并写下拼成的生字,然后大声朗读,发现规律。
  初三学生对拼读感觉非常惊讶,所以兴致盎然。他们发现以“i”结尾的字音读起来感觉比较“低迷”,声音不容易发出来,而“an,ang”结尾的字声音比较容易发出,感觉比较“粗犷”。于是,我顺势引导,要求大家想一想运动会时喊口号的环境,选择哪个韵脚比较合适呢?最后总结提炼:“大韵脚”口型大,属于豪放派;“小韵脚”口型小,属于婉约派。显然运动会上要展现我们的大班之风啦!
  其次,拟写口号的要求。
  学生很容易说出“押大韵,要响亮,句式整齐有韵律”等话。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进入实操阶段的学生兴致无比高昂,最终全班投票表决,选出最优口号:
  九年级,谁最酷,专属七班有风度;
  长得帅,跑得快,英俊潇洒人人爱。
  学生喊起口号来,不但精神饱满,甚至面带表情,连吃饭时都互相谈论,对他班学生是闭口不提,生怕走漏了一点风声——这个展现智慧与才华的口号怎能提前透露,只待入场那一刻大放异彩呢!
  再次,什么样的介绍词才能配得上如此“高大上”的口号呢?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文章的语言运用得体、风格协调一致等方面。
  学生说,风格要与口号一致,要引起听众的兴趣。我肯定他们这样说考虑到了“读者意识”,甚至语言风格,是非常正确的思考角度。
  那什么样的词句才能引起听众注意呢?
  学生们集思广益后得出:从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东西入手,像运动明星、常见的网络词语,听起来也要顺耳,最好也能押韵等。于是,我们班的运动会解说词是这样的:
  雷(注:方言口音)!雷!看过雷!
  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奔放洋气有深度、简约时尚国际范儿的“天秀”九七班。
  天秀七班不仅有“短跑健将博尔特”,还有“篮球之王乔丹”“足球王子C罗”;学习场上,他们视彼此为出生入死的战友,绝不是对手;他们不惧数学、物理而“绝顶”的处境,不怕背书背单词而头脑混乱的困难,他们是太阳的孩子。
  他们值得我们为之呐喊。天秀七班,皆是黑马,黑马集体,将再现荣耀。
  最后,及时反馈点评——头脑风暴,进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阶段。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炼,没有提炼就不能形成知识力,就没有牢固的记忆。
  于是集体总结:
  开头的几个短句,短促有力,非常有节奏感。结论:引人注意,多用短句。
  网络词语与自己语言进行组合,可以写出非常有新意的句子。结论:网络词语要妙用。
  语言运用要考虑场合,运用要得体。结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组织运动会这台大戏,铺垫到这里,学生的自信心已被点燃,比赛士气已然升起,比赛过程事宜,早已有人主动请缨,只待开幕式上精彩亮相——黑马集体,展现荣耀。
  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就是这样组织活动、制造波澜,就是这样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抓住校级区级的活动结合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制造波澜,可以带活一个班,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又具有幽默能力的班级。   三、班会活动,掀动波澜
  教学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已经把道理讲得很清楚,学生已经明白了,但是,很遗憾,现实情况并没有改变,而这样的说教,也是班会课的常态。当我们懂得教育规律就会明白:“教育的目的越隐蔽,教育效果越明显。”不要刻意去说教,这样往往很无效,管理中需要的是淡化教育情景,创设生活情景、游戏情景。利用语文教师的优势,我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掀动孩子们心潮的波澜,在心情的渐渐平复中,悟出道理,这样的效果远远好于空洞地说教。
  我会让学生在折纸画图游戏中领悟自我要求的重要性,从枯燥的解说中脱离出来,将一潭死水的说教替换成波澜起伏、兴致盎然的活动。
  课堂上我请学生做了这样的活动:
  1.请随意找一张纸,叠一个纸飞机。
  (初三学生玩这个游戏非常兴奋,很快,都折完了。)
  2.请随意找一张纸,叠一只千纸鹤。
  (情况开始混乱,因为有人不会折。)
  整个过程我都是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表现,有人拿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有人拿出的是草稿纸,有人拿出的是边角余料,也有人拿出的是崭新的白纸。有人不会折,就坐在位子上无所事事,有人主动寻求帮助,最后折出了一只漂亮的千纸鹤,各种欢乐伴随各种状况,当游戏终止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此时我提出问题:
  3.你做这些事的时候,自己心中对结果的期待是什么?你是希望你做的是全班最好的、比较好的、一般的,还是无所谓?如果现在在纸飞机、千纸鹤中各选出最漂亮的10个给予重奖,你会选中自己的作品吗?为什么?
  (有人回答不会,有人沉默。)
  此刻,我谈了自己的理解:做事往往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外在的要求,一个是内在的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在没有外在要求的情况下,一个人自然表现出来的状态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的内在要求的体现。
  有的学生很随意地完成了任务,最终可能连自己都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有的学生高标准地完成了任务,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而这些作品也会为他赢来一系列的荣誉和机会,他的每一个产品都在告诉人们作者是一个很认真很优秀的人;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困难不去学习而选择了放弃,这说明他们可能不愿意为克服困难而迎难而上、努力付出。同学们,你内在对自己的要求怎么样,决定了你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游戏过后的总结,说起来毫无说教感,但是从学生面部表情来看,可能觉得老师是上纲上线、小题大做,所以必须突破学生的这一层心理壁垒,我于是补充了下面一段话:
  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一个游戲吗?可是,我们的人生不就像一场大大的游戏吗?我们不就是在一次次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吗?我们一次又一次面对游戏的态度,才造就了今天的我们啊!
  此刻,全班鸦雀无声,眼神格外投入地看着我,学生的心潮显然被触动了,我的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人是情感性动物,而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活动设置上,也有了理所当然的理由——可以把一切活动都变成语文活动。把语文学科与班级管理相融合的措施,一举两得,相得益彰。这样,伴随学科知识的管理,可以把知识埋在游戏里,把说教隐藏在活动里。这些都是调节班级活动,制造管理波澜的方式。因为,有活力的班级谁不爱,幽默的班级谁不爱?
  实际上,教师的每一堂课,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无不是在为历练培养弄潮儿而精心设计的波澜,直盼着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教育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管理化不是我的私心,是我对教育的初心和忠心,然而管理的法门千千万,做教育的信徒,我们一直在路上。
其他文献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通过追忆刘和珍的事略及其壮烈牺牲的情状,揭露了反动派的滔天罪行,讴歌了革命志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在悼念逝者的同时,不忘唤醒生者。作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和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这篇课文,具有深广的意义。学习时,可以与石评梅的《痛哭和珍》进行比较。  教学的重点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并体悟刘和珍的可爱、可敬、可贵之品格以及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难点是,结合历史和现实,把握其形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延续了以课本为教学基本单位的模式,具体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要密切关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五大视角:文本、思维、写法、情感和文化。针对具体课文的教学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灵活取舍,各有侧重。但是,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应体现强烈的“向心力”——以课文为核心,这样才能学有所本,教有所依。陈智峰老师的《〈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向我们展示了他近20年来研究实践的“
期刊
摘 要:传统文化纷繁浩瀚,不是文本中蕴含的所有文化元素都适合作为教学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要素,并结合学情确定恰切的教学內容,同时要巧妙搭建学习支架,使学生拾级而上,在理解的基础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支架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文言文教学题中应有之义。当然,传统文化纷繁浩瀚,不是文本中蕴含
期刊
读同行业作者写的书,会激发许多共鸣,更何况是一位业界泰斗的书。作为工作室下发的必读书,《岁月如歌》是我可以直接倾听作者思想的书,是我读了可以把自己放进去的书,是我可以“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书。  这是于漪老师的一本回忆录。曾经有人说过,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谦逊谨慎。我深以为然。以于老师的级别和资历,当得上“一代宗师”。但是从这本书中,你读不到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真诚朴素,将经验娓娓道来。在这本书
期刊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吴非老师的一本教育思考笔记,他着眼于课堂,立足于课堂,反思于课堂,从亲历者的角度研究课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大有裨益。吴非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真真正正做到了“人的教育”。他以理性的角度审视课堂,以科学的角度重塑课堂,立足于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又以高于课堂的角度来回望课堂。探其思想,笔者认为吴非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其核心可归结为一个词:回归。  提到課堂,我们最容易
期刊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综合性”,这是综合性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以及评价方式的综合性。在教学设计与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以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能综合运用多种资源与手段,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
期刊
【设计意图】  “主问题·关键词”课型是笔者实践研究了近20年的一种阅读教学课型(2019年1月,以这种课型申报的课题研究成果获浙江省教研课题成果一等奖)。这种课型以文体特征为抓手,以“主问题”为路标(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以“关键词”为载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文本之后提炼“关键词”,并以此推进课堂教学,从文字到文章,从文学到文化,师生平等对话,营造出沂水春风般的课堂
期刊
摘 要:教育戏剧(DIE)是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兴起后风靡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改变单一课程形式和固守教学方式的新型授课模式。在教育戏剧视域下,语文教学可以采用以课本剧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而为当下无序的课本剧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生长可能。   关键词:教育戏剧;课本剧;教学模式  一、教育戏剧重塑语文课堂品质  语文教学效度的百年痼疾亟待改变。高中
期刊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一切语文活动的设计都应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逻辑起点,以完成言语任务为教学重点,以参与社会实践为活动主体,以交流活动成果为激励手段,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垃圾分类”这个主题是语文教材里的内容吗?垃圾分类是科学教师、德育部门的事啊,语文教师掺和什么呢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任务群”提出,“任务群”形式下的“整本书阅读”有了新的目标指向、组织形态、测试标准。为了更好地落实“整本书阅读”,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对学生图书借阅情况作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思考,即:学校要以培养终身阅读者为己任,语文阅读要多面向,整本书阅读不等同于名著阅读,要强调活动即课程。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教学  整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