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中原崛起的视角出发,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探讨当前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力图构建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的独特发展道路。争取在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体育产业的发展上形成突破,从而带动河南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原崛起;河南省;体育产业;区域带动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在许多国家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度增长,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部门之一。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发达省市体育经营企业的数量成倍增长,非国有体育企业迅速增加,出现了体育产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提升河南省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1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1国家政策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形势下,为了改变我国目前极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中原地区崛起,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原崛起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才是实现中原崛起第一要务。在中原经济区兴建体育产业基地,符合国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原发展战略,能够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享受国家与地方的优惠待遇。
1.2区位发展优势
河南地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和能源枢纽。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河南的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的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截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16公里,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出台的《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打造“郑州中转”服务品牌。到2015年,河南省将建成以郑州为中心、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半小时左右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一小时左右通达省内其他中心城市,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同时,重点培养发展国际航线。到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要达到2000万人次,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货运集散中心。
另外,全国众多的能源管道在河南交会。包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等。在未来,来自中亚与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也将在郑州交会,河南,尤其是郑州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枢纽。由此可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有着促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
1.3人力资源充沛
河南省人口在2009年已达9967万人〔1〕,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超过了总人口的80%。而且劳动力资源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均耕地较少,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员是剩余劳动力,由此形成了河南近2000万的劳务输出人口。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河南的人均GDP较低。据统计,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523.73元,均排在全国的第17位〔4〕。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能够适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河南省拥有30多个全国闻名的“劳务品牌”,如开封的服装加工、永城的纺织等。在发展河南省体育产业中,充分发挥这些劳务品牌的优势,根据产业的需求,对优势品牌的劳务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人力资源软环境优势。
1.4关联产业的发展
作为体育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体育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功。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服装、运动鞋占世界份额高达80%。我国的体育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中心。与体育制造业有着强关联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在河南省属于优势产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河南省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十一五”期间,河南省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加快淘汰落后的棉纺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成了棉纺织、服装和化纤三大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8.68亿元。
近年来,河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洛阳、郑州、许昌、新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和效益增长较快,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6.79亿元。
1.5旅游资源大开发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有着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的特点,造就了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河南王屋山、关山等国家地质公园〔2〕,具备了开展登山、滑雪、漂流、攀岩、滑翔等多种体育旅游活动的良好条件。近年来相继兴建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伏牛山人造滑雪场、大黄河漂流等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3〕。此外,还有以少林武功、陈氏太极为龙头的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以“仰韶文化、秦汉文化和唐宋文化”为特色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等。
2河南省发展体育产业面临的挑战
2.1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落后,政府的宏观管理缺失
由于体育产业的项目跨度较大,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标准尚未完全确定,加之与其他产业有争议的项目和交叉部分较多,虽然200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界定和规范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4〕,但是,包括河南在内的不少地区习惯上仍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为一个产业进行统计。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制度中,直接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类别也较少,可直接利用的数据源也很少。从而,限制了本地区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以及产业政策的规划。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制定系统与配套的体育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5〕。河南省的体育产业目前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幼稚产业,省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中很少提到体育产业,缺乏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河南的体育产业很难形成大的发展。
2.2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最终取决于居民对体育商品的消费水平,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又取决于消费能力和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偏好。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体育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差距以及同一地区居民的贫富差距,制约了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虽然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3958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了33%,生活水平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但是,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且中低收入人群占多数。调查显示,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随不同层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差距,高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00-500元,中等收入人群年体育消费平均为100-300元,低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多数少于100元。与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6〕,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且居民的体育消费依然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2.3体育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体育消费也十分活跃。而河南省的体育产业还基本处于萌芽阶段,2010年,河南省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为243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238个,多产业法人单位5个,产业活动单位255个〔1〕,其中大部分属于健身娱乐性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从事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大多是进行产品代加工和生产仿冒品,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产业竞争力。
3“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空间和实践的非均质性。即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具有差异性以及同一区域不同阶段体育产业演进的动态变化。因此,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其中,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产业定位的基础和方向,使优势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成长;环境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决定优势产业的结构层次。两种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利于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7〕。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3.1利用区位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一个立足郑州、辐射全国的体育用品集散中心,并通过体育用品贸易带动周边地区体育制造业的大发展以及体育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依靠我国体育制造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充沛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沿海地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内迁,以及通过对现有相关企业与资产的整合、升级,推动本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措施支持。同时以企业集团为主体,协调区域内各种企业资源,形成产品生产链的垂直分工和横向协作体系〔8〕,逐步把河南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并具备国际竞争力。
3.3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太行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在科学规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新的健身服务项目,并积极组织申报国际、国内的相关赛事,打造国际化体育旅游品牌,从而以竞技娱乐化的方式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4促进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对本地区新办以及沿海内迁的体育企业,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加大财政、信贷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发展体育企业的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外资以及国内资本对本地区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完善合作经营和招商引资的相应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率,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通过增加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引导和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营销手段创新等。逐步建立起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中原综合体育产业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产权的名优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4)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强化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做好体育用品产品的质量认证和专利申请工作,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5)依法贯彻体育产业政策,加强体育产业的立法,强调公平、自由的体育竞争秩序〔9〕。查处违法违章体育经营活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秩序。
(6)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吸纳在科技、金融、法律及贸易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M〕.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1.
〔2〕樊克锋,杨东潮.论太行山地貌系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7(1):51-53.
〔3〕冯文昌、徐新保.浅析河南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与不足〔J〕.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56-58.
〔4〕常丽英,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35-39.
〔5〕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4.
〔6〕将东升,魏曙光.河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2):52-54.
〔7〕张贵敏,王艳.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7.
〔8〕夏碧莹.试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52-55.
〔9〕闫成栋.体育产业政策、竞争政策与我国体育产业立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6-8.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中原崛起;河南省;体育产业;区域带动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在许多国家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度增长,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部门之一。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发达省市体育经营企业的数量成倍增长,非国有体育企业迅速增加,出现了体育产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提升河南省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1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1国家政策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形势下,为了改变我国目前极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中原地区崛起,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原崛起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才是实现中原崛起第一要务。在中原经济区兴建体育产业基地,符合国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原发展战略,能够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享受国家与地方的优惠待遇。
1.2区位发展优势
河南地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和能源枢纽。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河南的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的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截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16公里,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出台的《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打造“郑州中转”服务品牌。到2015年,河南省将建成以郑州为中心、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半小时左右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一小时左右通达省内其他中心城市,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同时,重点培养发展国际航线。到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要达到2000万人次,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货运集散中心。
另外,全国众多的能源管道在河南交会。包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等。在未来,来自中亚与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也将在郑州交会,河南,尤其是郑州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枢纽。由此可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有着促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
1.3人力资源充沛
河南省人口在2009年已达9967万人〔1〕,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超过了总人口的80%。而且劳动力资源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均耕地较少,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员是剩余劳动力,由此形成了河南近2000万的劳务输出人口。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河南的人均GDP较低。据统计,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523.73元,均排在全国的第17位〔4〕。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能够适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河南省拥有30多个全国闻名的“劳务品牌”,如开封的服装加工、永城的纺织等。在发展河南省体育产业中,充分发挥这些劳务品牌的优势,根据产业的需求,对优势品牌的劳务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人力资源软环境优势。
1.4关联产业的发展
作为体育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体育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功。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服装、运动鞋占世界份额高达80%。我国的体育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中心。与体育制造业有着强关联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在河南省属于优势产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河南省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十一五”期间,河南省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加快淘汰落后的棉纺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成了棉纺织、服装和化纤三大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8.68亿元。
近年来,河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洛阳、郑州、许昌、新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和效益增长较快,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6.79亿元。
1.5旅游资源大开发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有着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的特点,造就了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河南王屋山、关山等国家地质公园〔2〕,具备了开展登山、滑雪、漂流、攀岩、滑翔等多种体育旅游活动的良好条件。近年来相继兴建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伏牛山人造滑雪场、大黄河漂流等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3〕。此外,还有以少林武功、陈氏太极为龙头的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以“仰韶文化、秦汉文化和唐宋文化”为特色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等。
2河南省发展体育产业面临的挑战
2.1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落后,政府的宏观管理缺失
由于体育产业的项目跨度较大,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标准尚未完全确定,加之与其他产业有争议的项目和交叉部分较多,虽然200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界定和规范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4〕,但是,包括河南在内的不少地区习惯上仍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为一个产业进行统计。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制度中,直接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类别也较少,可直接利用的数据源也很少。从而,限制了本地区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以及产业政策的规划。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制定系统与配套的体育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5〕。河南省的体育产业目前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幼稚产业,省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中很少提到体育产业,缺乏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河南的体育产业很难形成大的发展。
2.2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最终取决于居民对体育商品的消费水平,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又取决于消费能力和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偏好。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体育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差距以及同一地区居民的贫富差距,制约了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虽然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3958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了33%,生活水平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但是,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且中低收入人群占多数。调查显示,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随不同层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差距,高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00-500元,中等收入人群年体育消费平均为100-300元,低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多数少于100元。与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6〕,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且居民的体育消费依然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2.3体育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体育消费也十分活跃。而河南省的体育产业还基本处于萌芽阶段,2010年,河南省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为243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238个,多产业法人单位5个,产业活动单位255个〔1〕,其中大部分属于健身娱乐性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从事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大多是进行产品代加工和生产仿冒品,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产业竞争力。
3“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空间和实践的非均质性。即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具有差异性以及同一区域不同阶段体育产业演进的动态变化。因此,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其中,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产业定位的基础和方向,使优势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成长;环境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决定优势产业的结构层次。两种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利于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7〕。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3.1利用区位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一个立足郑州、辐射全国的体育用品集散中心,并通过体育用品贸易带动周边地区体育制造业的大发展以及体育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依靠我国体育制造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充沛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沿海地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内迁,以及通过对现有相关企业与资产的整合、升级,推动本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措施支持。同时以企业集团为主体,协调区域内各种企业资源,形成产品生产链的垂直分工和横向协作体系〔8〕,逐步把河南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并具备国际竞争力。
3.3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太行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在科学规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新的健身服务项目,并积极组织申报国际、国内的相关赛事,打造国际化体育旅游品牌,从而以竞技娱乐化的方式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4促进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对本地区新办以及沿海内迁的体育企业,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加大财政、信贷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发展体育企业的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外资以及国内资本对本地区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完善合作经营和招商引资的相应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率,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通过增加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引导和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营销手段创新等。逐步建立起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中原综合体育产业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产权的名优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4)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强化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做好体育用品产品的质量认证和专利申请工作,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5)依法贯彻体育产业政策,加强体育产业的立法,强调公平、自由的体育竞争秩序〔9〕。查处违法违章体育经营活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秩序。
(6)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吸纳在科技、金融、法律及贸易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M〕.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1.
〔2〕樊克锋,杨东潮.论太行山地貌系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7(1):51-53.
〔3〕冯文昌、徐新保.浅析河南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与不足〔J〕.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56-58.
〔4〕常丽英,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35-39.
〔5〕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4.
〔6〕将东升,魏曙光.河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2):52-54.
〔7〕张贵敏,王艳.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7.
〔8〕夏碧莹.试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52-55.
〔9〕闫成栋.体育产业政策、竞争政策与我国体育产业立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6-8.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