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接触郭思乐的生本理念,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让学生“享受天纵”,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以激扬人的生命,促进人自主成长,使学生享受美好的学习生活。这也是我从教多年来的一贯追求。
对于生本理念,我边实践边学习,边学习边实践,我努力想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我的生本语文课,坚持“一个基本点,两个原则”。一个基本点:“真”。就是要学生真阅读,真感悟,真思考,真质疑,真联想、真想象。课堂上要真合作,真交流。思想要真解放,真碰撞。归根到底,课堂要真生成,不要假繁荣。两个原则是:一、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树立大语文观,以学生好学为出发点,设计简单、开放、根本性的大问题、宽问题作为前置作业,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大量阅读,真切感悟,与作者、与文本、与生活、与心灵对话。二、提供学生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思辨碰撞,尽展才学,激扬生命。
在生本语文课上,推进阅读是关键。阅读的推进,一定要扎实。阅读包括两个方面:课本和课外。就像一颗树,课本文本的阅读是根本,课外阅读是枝叶。只有根本牢固,枝叶才会繁茂,才会繁花似锦,结出累累硕果。所以阅读的推进,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再推进课外阅读。
一、认真阅读文本。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
教师首先要读懂文本。一篇文章是有灵魂的,只有教师抓住文本的魂,才能设计出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问题。从而在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上,放飞学生的思想,激扬学生的生命。否则,教师的注意力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前置作业的设计必将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于一隅,使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一个前置问题:你從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审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作者的情感抒发等皆可牵出。这诸多方面,非读懂文本无以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抑或是(景、人、情等方面)的对比、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是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联想和想象是自由的而不是被拘束的,课外阅读的推进是全方位的而不是一点一线的。
学生要养成认真阅读文本的习惯。只有认真阅读了,才会有真感悟,真思考,真质疑,真联想、真想象。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读懂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才可能联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即使读不懂,学生也会提出真问题。有了真问题,才会有真合作、真交流、真讨论、真探究,课堂也才会有生成,有思辨,有灵动。比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学生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提出质疑:为什么没有帝国的侵扰,反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班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学生讲青蛙的温水效应,以理服人;有学生讲中外历史,实事胜于雄辩。在对问题的质疑思辨中,尽显学生才思的敏捷和博学多识。所以,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边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是必要的。
二、课外阅读的推进
阅读的推进要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不能抛开文本漫无目的的发散。如果这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阅读是肤浅的,无价值的。想想看,如果生本课只是展示学生的阅读量,这样的课看起来热闹繁华,但学生的实际收获如何,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现代网络的便捷,使大多数学生不加思考的轻易就从网上下载一些自己都不见得懂的东西拿来哗众取宠;抑或是从书本上照抄照搬一些好词好句好文章,也不经仔细阅读品味,拿来展示,意义究竟有多大,值得反思。所以,课外阅读的推进,要扎实有效。课堂的展示不要假繁荣,而要真才情、真生成。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的引领要务实不务虚。由文本生发开去,由前置作业作向导,引发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解疑、感悟、欣赏和品评,化阅读的内容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积累、吸收并展示在当展之处,发挥在该发之时。摒弃那种学生各自把抄袭来的东西不假思索的读出来,不解读、不思考、不品评、不欣赏的假阅读现象。
其次,要有完善的阅读计划及检查机制。让学生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尤其是我们的学情,大多数学生浮躁不踏实,很少能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的,布置的阅读任务也大多在网络上解决。我倒不是否定网络的积极作用,如果运用得当,网络学习确实更方便快捷。但书本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读书的计划必不可少。除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名著的阅读,还要有计划的推荐更多的更广泛的阅读书目,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同时,检查监督机制要跟上。惰性人人有,何况是孩子。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查机制是促进阅读的有效保障。
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大量阅读的学生,一定会有良好地智力背景与优异的考试成绩。学生爱阅读了,知识丰富了,语文素养自然就提升了。但不管课内或课外的阅读,关键是一个“真”字,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品读一篇文章,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或者完成学习任务和考题。只要学生真正用心阅读了,就会有深刻的感悟,思考、质疑、赏析,以至于联想和想象。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对于生本理念,我边实践边学习,边学习边实践,我努力想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我的生本语文课,坚持“一个基本点,两个原则”。一个基本点:“真”。就是要学生真阅读,真感悟,真思考,真质疑,真联想、真想象。课堂上要真合作,真交流。思想要真解放,真碰撞。归根到底,课堂要真生成,不要假繁荣。两个原则是:一、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树立大语文观,以学生好学为出发点,设计简单、开放、根本性的大问题、宽问题作为前置作业,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大量阅读,真切感悟,与作者、与文本、与生活、与心灵对话。二、提供学生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思辨碰撞,尽展才学,激扬生命。
在生本语文课上,推进阅读是关键。阅读的推进,一定要扎实。阅读包括两个方面:课本和课外。就像一颗树,课本文本的阅读是根本,课外阅读是枝叶。只有根本牢固,枝叶才会繁茂,才会繁花似锦,结出累累硕果。所以阅读的推进,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再推进课外阅读。
一、认真阅读文本。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
教师首先要读懂文本。一篇文章是有灵魂的,只有教师抓住文本的魂,才能设计出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问题。从而在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上,放飞学生的思想,激扬学生的生命。否则,教师的注意力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前置作业的设计必将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于一隅,使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一个前置问题:你從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审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作者的情感抒发等皆可牵出。这诸多方面,非读懂文本无以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抑或是(景、人、情等方面)的对比、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是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联想和想象是自由的而不是被拘束的,课外阅读的推进是全方位的而不是一点一线的。
学生要养成认真阅读文本的习惯。只有认真阅读了,才会有真感悟,真思考,真质疑,真联想、真想象。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读懂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才可能联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即使读不懂,学生也会提出真问题。有了真问题,才会有真合作、真交流、真讨论、真探究,课堂也才会有生成,有思辨,有灵动。比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学生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提出质疑:为什么没有帝国的侵扰,反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班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学生讲青蛙的温水效应,以理服人;有学生讲中外历史,实事胜于雄辩。在对问题的质疑思辨中,尽显学生才思的敏捷和博学多识。所以,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边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是必要的。
二、课外阅读的推进
阅读的推进要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不能抛开文本漫无目的的发散。如果这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阅读是肤浅的,无价值的。想想看,如果生本课只是展示学生的阅读量,这样的课看起来热闹繁华,但学生的实际收获如何,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现代网络的便捷,使大多数学生不加思考的轻易就从网上下载一些自己都不见得懂的东西拿来哗众取宠;抑或是从书本上照抄照搬一些好词好句好文章,也不经仔细阅读品味,拿来展示,意义究竟有多大,值得反思。所以,课外阅读的推进,要扎实有效。课堂的展示不要假繁荣,而要真才情、真生成。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的引领要务实不务虚。由文本生发开去,由前置作业作向导,引发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解疑、感悟、欣赏和品评,化阅读的内容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积累、吸收并展示在当展之处,发挥在该发之时。摒弃那种学生各自把抄袭来的东西不假思索的读出来,不解读、不思考、不品评、不欣赏的假阅读现象。
其次,要有完善的阅读计划及检查机制。让学生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尤其是我们的学情,大多数学生浮躁不踏实,很少能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的,布置的阅读任务也大多在网络上解决。我倒不是否定网络的积极作用,如果运用得当,网络学习确实更方便快捷。但书本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读书的计划必不可少。除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名著的阅读,还要有计划的推荐更多的更广泛的阅读书目,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同时,检查监督机制要跟上。惰性人人有,何况是孩子。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查机制是促进阅读的有效保障。
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大量阅读的学生,一定会有良好地智力背景与优异的考试成绩。学生爱阅读了,知识丰富了,语文素养自然就提升了。但不管课内或课外的阅读,关键是一个“真”字,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品读一篇文章,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或者完成学习任务和考题。只要学生真正用心阅读了,就会有深刻的感悟,思考、质疑、赏析,以至于联想和想象。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