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所谓教书,毫无疑问,即“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何谓“育人”?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并且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国教育部长周济在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德育的内容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由此可见,如何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学校目前所面临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中的误区
1、德育教育场合的误区
虽然如今各个学校也把德育工作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方面,但由于我们对于校园中德育教育场合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所以往往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刻意去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升国旗、开班会、听报告等等,当然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收到的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中,所作的发言常常是提前准备好了的空话、套话、官话、场面话,而非内心真实所感,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听者只能算是一种意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有甚者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只是在做一种虚假的口号,不利于以后的德育教育。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的。当你让学生拾起地上的纸片时,就是提醒他们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你随手关上教室的灯时,就是做了一个节约资源的示范……总之它可以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
2、德育教育技巧的误区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经常找他谈话,一谈就是一个小时,他怎么就是不听呢?”是的,这样的“日月谈”老师大有人在,而且他们的确在苦口婆心地规劝,但收效却是甚微。原因何在?要知道,如今我们的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自尊感。要是老师一直这么大张旗鼓地谈话,弄得全班皆知,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在加上叛逆心理的作祟,抵触情绪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又怎么会真的听进去老师的规劝呢?还有些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终日板着脸,总采取一种命令的姿态在发号施令,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可能会很老实,但心里必是怕多敬少,而不是真心接受教育吧。因此凡事只有得其法才能事半功倍。
二、 走出德育教育的误区
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只有我们认清了其误区才能走出这个误区,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会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德育教育行之有效,正所谓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1、重视课堂,挖掘教材
爱因斯坦对知识教育有很深刻的阐述:“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巧妙地将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
如:人教版高二(下)Unit 14 Freedom Fighter中,情感目标:通过对马丁·路德·金的生平事迹一一地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积极奋斗,展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生态度。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大部分的同学发了言,说出他们所见所想所感,每个人眼中的Martin Luther King, Jr也是不一样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有的人看到的是毅力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有的人看到智慧、勇气、奋斗精神;有的人看到他的善良和爱心…当谈到能学到什么东西时,很多学生以崇拜的心情来谈感受。在积极地参与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态度情感、世界观向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悄然地变化着。又如在Unit 13 the water planet中我们谈到水资源的匮乏,由此想到发生在身边的破坏情况,如2007年牡丹江水污染,致使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同学都记起当时在超市排队买矿泉水的情形,情绪变得空前高涨,他们谈到人类随意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砍滥伐使地球资源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肆虐,多种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水资源贫乏等等,人们的正常生活已经受到严重影响,人类本身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节课使学生触动极大,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反省自身,使学生懂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这样,通过学生自我的发掘和认识,效果远比教师的说教好得多。
2、走进课间,抓住时机
我刚才在谈到德育教育的活动范畴中指出,在特定的场合刻意去进行德育教育是有一定的弊端的。但这并不是说班团会等形式不应该使用,关键点在如何把握时机,在最自然的情景中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记得有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做过这样一件事:高一刚开学的时候,他最先进班,静静地坐在教室后面,看着新生们兴奋地交谈却不表露身份,这时他发现教室地面很脏却没有人主动打扫,于是他拿起扫帚,一点一点扫起来,期间有些同学甚至朝地面扔纸或者是嘲笑他说老师还没来,装什么假积极。他一概不应,直到自己把教室打扫干净后走上了讲台。在全班同学或诧异或羞愧的目光中以团结、爱班、爱校为主题开了新学期的第一节班会。以后的扫除中,大家果真都记忆犹新,尤其是那几个嘲笑过老师的更是任劳任怨。还记得一位女老师,在她们班扫除过程中,有几个女生怕脏怕累,拖布沾沾水就拖地,结果弄得教室地面很脏,这个老师二话没说,卷起袖子,拧干了拖布,并亲自示范拖起地来,和蔼地告诉她们应该怎么做,仿佛并不知道她们是因为怕脏一样。并且在总结上重点表扬了这几个女生做得好,从此这几个女生再也不偷懒了。
3、家校携手,共建德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直接体现其家庭背景。因此,要教育好学生我们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寻求家长的配合,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一、德育工作中的误区
1、德育教育场合的误区
虽然如今各个学校也把德育工作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方面,但由于我们对于校园中德育教育场合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所以往往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刻意去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升国旗、开班会、听报告等等,当然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收到的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中,所作的发言常常是提前准备好了的空话、套话、官话、场面话,而非内心真实所感,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听者只能算是一种意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有甚者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只是在做一种虚假的口号,不利于以后的德育教育。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的。当你让学生拾起地上的纸片时,就是提醒他们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你随手关上教室的灯时,就是做了一个节约资源的示范……总之它可以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
2、德育教育技巧的误区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经常找他谈话,一谈就是一个小时,他怎么就是不听呢?”是的,这样的“日月谈”老师大有人在,而且他们的确在苦口婆心地规劝,但收效却是甚微。原因何在?要知道,如今我们的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自尊感。要是老师一直这么大张旗鼓地谈话,弄得全班皆知,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在加上叛逆心理的作祟,抵触情绪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又怎么会真的听进去老师的规劝呢?还有些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终日板着脸,总采取一种命令的姿态在发号施令,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可能会很老实,但心里必是怕多敬少,而不是真心接受教育吧。因此凡事只有得其法才能事半功倍。
二、 走出德育教育的误区
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只有我们认清了其误区才能走出这个误区,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会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德育教育行之有效,正所谓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1、重视课堂,挖掘教材
爱因斯坦对知识教育有很深刻的阐述:“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巧妙地将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
如:人教版高二(下)Unit 14 Freedom Fighter中,情感目标:通过对马丁·路德·金的生平事迹一一地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积极奋斗,展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生态度。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大部分的同学发了言,说出他们所见所想所感,每个人眼中的Martin Luther King, Jr也是不一样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有的人看到的是毅力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有的人看到智慧、勇气、奋斗精神;有的人看到他的善良和爱心…当谈到能学到什么东西时,很多学生以崇拜的心情来谈感受。在积极地参与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态度情感、世界观向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悄然地变化着。又如在Unit 13 the water planet中我们谈到水资源的匮乏,由此想到发生在身边的破坏情况,如2007年牡丹江水污染,致使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同学都记起当时在超市排队买矿泉水的情形,情绪变得空前高涨,他们谈到人类随意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砍滥伐使地球资源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肆虐,多种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水资源贫乏等等,人们的正常生活已经受到严重影响,人类本身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节课使学生触动极大,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反省自身,使学生懂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这样,通过学生自我的发掘和认识,效果远比教师的说教好得多。
2、走进课间,抓住时机
我刚才在谈到德育教育的活动范畴中指出,在特定的场合刻意去进行德育教育是有一定的弊端的。但这并不是说班团会等形式不应该使用,关键点在如何把握时机,在最自然的情景中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记得有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做过这样一件事:高一刚开学的时候,他最先进班,静静地坐在教室后面,看着新生们兴奋地交谈却不表露身份,这时他发现教室地面很脏却没有人主动打扫,于是他拿起扫帚,一点一点扫起来,期间有些同学甚至朝地面扔纸或者是嘲笑他说老师还没来,装什么假积极。他一概不应,直到自己把教室打扫干净后走上了讲台。在全班同学或诧异或羞愧的目光中以团结、爱班、爱校为主题开了新学期的第一节班会。以后的扫除中,大家果真都记忆犹新,尤其是那几个嘲笑过老师的更是任劳任怨。还记得一位女老师,在她们班扫除过程中,有几个女生怕脏怕累,拖布沾沾水就拖地,结果弄得教室地面很脏,这个老师二话没说,卷起袖子,拧干了拖布,并亲自示范拖起地来,和蔼地告诉她们应该怎么做,仿佛并不知道她们是因为怕脏一样。并且在总结上重点表扬了这几个女生做得好,从此这几个女生再也不偷懒了。
3、家校携手,共建德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直接体现其家庭背景。因此,要教育好学生我们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寻求家长的配合,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