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新的一年里,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和走进崇高研究院携手合作,推出全新栏目——"走进崇高"。因为处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形形色色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计,在不停的忙碌、奔波;竞争的残忍、人海的嘈杂无不在消磨着我们的意志;自私贪欲、世间冷暖无不在考验着我们的良知,我们难免不会被外表华丽的东西所迷惑;难免不会被现实中的势利冲昏头脑。这时,我们不妨停下自己的脚步,细细品味人生的最高层面——精神层面的需求,那就是能涵盖世间万物价值标准的“崇高”。只有走进崇高,才能拨开弥漫在空气中的浓浓尘埃,让我们迷离的双眼重新又看清前进的方向;只有认识崇高,我们发热的头脑才能得到清醒,负重的心,才能彻彻底底的被释然;只有实践崇高,我们的灵魂才不会被自私、贪欲、丑恶所玷污。而青春期,是人生美好的时期;青春期,是人生成长关键的时期;青春期,是人生走进崇高的最佳时期。投稿信箱:qcqjk2008@126.com
美,据《说文解字》释,即甘也,从羊大,与善同义。“羊”,意为“驯顺”;“大”,意为“国土辽阔”;“羊”与“大”结合起来,表示“国土辽阔、人民驯顺”。由是,美之本义即为“地广民淳”,引申义为“食物可口”。
美的美学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快反映,即对美感的反映。一如斯宾诺莎所说:“产生快感的叫做美,产生不快感的叫做丑。”由此出发进行演绎,就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将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相对美、朦胧美等等都归之于这一美学概念之下。
作为社会美,其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劳动对于人,就像生命对于人一样不可或缺。恩格斯说得好:“劳动改变了人本身。”如果没有劳动,也许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们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丰富的生活。人们可以改变劳动的形式,却不能取缔劳动本身。可以说,凡是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由自在的劳动成果则被看成美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无论农业劳动、工业劳动还是科学实验劳动,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不都是美好的。其劳动成果,无论是稻菽、蔬菜还是瓜果,无论是机器、仪器还是电子、纳米……也无一不是美妙的。
是的,美就是劳动,劳动创造美。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因此,也可以说,是美推动着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席勒亦具体阐释说,“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只有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
新中国建立后,劳动成为最美的行为,最美的事业,劳动者是最受社会尊重的最美的人。而不爱劳动则是丑的,是不受欢迎和被鄙视的。当时有一顺口溜说:“皮鞋擦得亮,头发梳得光,只因不劳动,人人说他脏。”脏者,丑也,鄙也。这就是当时流行的美丑观,也是今天仍需大力提倡的。
同样,“美是生活”。车氏(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具体说明,“任何东西,凡是能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并且认为,“美在人的心中唤起的感觉是明朗的喜悦,就像亲爱的人在我们面前时的那种喜悦”。事实果如所言,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无一不追求美。正如人们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问题在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即丑),可谓人言人殊,人求人异,是大可一议,以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标准的。我之见,生活之美起码应具有:高尚的追求,高雅的情趣,健康的体魄,庄重的举止,得体的衣饰,俭朴的食居,知识的涵养,文明的礼仪等等。当然,也有人单纯以外貌为美,终日把精力耗费在化妆整容上;有人以奇装异服、奇形怪诞为美,经常以各种怪异举止“雷人”;还有人以时髦、流行为美,一心做追逐时尚的“潮人”等等。这虽属个人自由,却很可来一番美丑的省思。
其实,“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型,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奥斯特洛夫斯基语)
同样,“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能显示出奕奕的神采,爱好时髦是一种不良的风尚,因为她的容貌不因她爱好时髦而改变的。”(卢梭语)
这就说到了心灵美,亦即美德。做人立世,最重要的是要有德,也就是常说的德行美,心灵美。法国作家左拉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到底还是德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就是他的守护神”。而英国哲学家培根更用诗意的语言赞美品德,说“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香愈烈”;“美德犹如宝石,在朴素的环境中最光彩夺目”。
在中国古代,心灵美被称作“内秀”、“性善”、“仁”、“诚”等。孔子曾提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务善为美”,孟子认为“充实善信”是美德之人等等。
心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并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道德准则、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人,对心灵美有着不同的或某些相似的衡量标准,包括思想意识的美、道德情操的美、精神意志的美、智慧才能的美。心灵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知、意、情的统一。
当今,一个有美德的人,就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是有宽恕包容胸怀的人,是有大爱之心的利人主义者,也是一个严于自律品行高尚的人。
有美德的人,极易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喜爱,也很能友爱他人,团结众人,为社会尽出自己的义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显然,美和丑相对立,相排斥。崇尚美,追求美,就要远离丑,反对丑。人世间有美就有丑,“丑就在美的旁边”(雨果语)。这是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因此,我们就要善于辨别美丑,要择美而拒丑。
美的本质,或曰最高境界就是崇高。无论是自然的美,还是社会的美,亦或艺术的美,无不彰显着一种崇高的底蕴和气质。尤其在社会伦理中,在人格修养中,崇高更是美的集中体现。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形象而深刻的论断:“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试想,漂亮地完成“心灵的体操”,达到了“正直”、“纯洁”、“端正”的要求,还不是崇高的吗?
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最美”,如“最美姑娘”、“最美小伙”、“最美老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警察”、“最美护士”、“最美医生”、“最美大学生”、“最美清洁工”、“最美农民工”等等等等,他们无疑都是崇高者!
今年,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数百名记者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偏远乡村,采访拍摄了大批扎根乡村、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最后评出10名优秀代表和一个团队代表,并于9月9日教师节前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他们是:徐德光、邓丽、宋玉刚、肖山、于贵勤、刘效忠、马复兴、陈万霞、吴金城、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和林子闳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志愿者团体。这些教师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行为平凡而伟大。他们是美的,也是崇高的!
最近,北京市又启动了“最美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相信又会涌现出一批心灵美、行为美的崇高者,亦将成为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青少年朋友,您爱美、追求美吗?那就向往崇高、追求崇高吧!
你要走进崇高、拥有崇高吗?那就热爱美、崇尚美,有一颗美的心灵吧!
(编辑 孙腾飞)
美,据《说文解字》释,即甘也,从羊大,与善同义。“羊”,意为“驯顺”;“大”,意为“国土辽阔”;“羊”与“大”结合起来,表示“国土辽阔、人民驯顺”。由是,美之本义即为“地广民淳”,引申义为“食物可口”。
美的美学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快反映,即对美感的反映。一如斯宾诺莎所说:“产生快感的叫做美,产生不快感的叫做丑。”由此出发进行演绎,就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将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相对美、朦胧美等等都归之于这一美学概念之下。
作为社会美,其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劳动对于人,就像生命对于人一样不可或缺。恩格斯说得好:“劳动改变了人本身。”如果没有劳动,也许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们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丰富的生活。人们可以改变劳动的形式,却不能取缔劳动本身。可以说,凡是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由自在的劳动成果则被看成美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无论农业劳动、工业劳动还是科学实验劳动,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不都是美好的。其劳动成果,无论是稻菽、蔬菜还是瓜果,无论是机器、仪器还是电子、纳米……也无一不是美妙的。
是的,美就是劳动,劳动创造美。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因此,也可以说,是美推动着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席勒亦具体阐释说,“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只有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
新中国建立后,劳动成为最美的行为,最美的事业,劳动者是最受社会尊重的最美的人。而不爱劳动则是丑的,是不受欢迎和被鄙视的。当时有一顺口溜说:“皮鞋擦得亮,头发梳得光,只因不劳动,人人说他脏。”脏者,丑也,鄙也。这就是当时流行的美丑观,也是今天仍需大力提倡的。
同样,“美是生活”。车氏(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具体说明,“任何东西,凡是能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并且认为,“美在人的心中唤起的感觉是明朗的喜悦,就像亲爱的人在我们面前时的那种喜悦”。事实果如所言,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无一不追求美。正如人们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问题在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即丑),可谓人言人殊,人求人异,是大可一议,以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标准的。我之见,生活之美起码应具有:高尚的追求,高雅的情趣,健康的体魄,庄重的举止,得体的衣饰,俭朴的食居,知识的涵养,文明的礼仪等等。当然,也有人单纯以外貌为美,终日把精力耗费在化妆整容上;有人以奇装异服、奇形怪诞为美,经常以各种怪异举止“雷人”;还有人以时髦、流行为美,一心做追逐时尚的“潮人”等等。这虽属个人自由,却很可来一番美丑的省思。
其实,“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型,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奥斯特洛夫斯基语)
同样,“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能显示出奕奕的神采,爱好时髦是一种不良的风尚,因为她的容貌不因她爱好时髦而改变的。”(卢梭语)
这就说到了心灵美,亦即美德。做人立世,最重要的是要有德,也就是常说的德行美,心灵美。法国作家左拉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到底还是德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就是他的守护神”。而英国哲学家培根更用诗意的语言赞美品德,说“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香愈烈”;“美德犹如宝石,在朴素的环境中最光彩夺目”。
在中国古代,心灵美被称作“内秀”、“性善”、“仁”、“诚”等。孔子曾提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务善为美”,孟子认为“充实善信”是美德之人等等。
心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并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道德准则、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人,对心灵美有着不同的或某些相似的衡量标准,包括思想意识的美、道德情操的美、精神意志的美、智慧才能的美。心灵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知、意、情的统一。
当今,一个有美德的人,就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是有宽恕包容胸怀的人,是有大爱之心的利人主义者,也是一个严于自律品行高尚的人。
有美德的人,极易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喜爱,也很能友爱他人,团结众人,为社会尽出自己的义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显然,美和丑相对立,相排斥。崇尚美,追求美,就要远离丑,反对丑。人世间有美就有丑,“丑就在美的旁边”(雨果语)。这是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因此,我们就要善于辨别美丑,要择美而拒丑。
美的本质,或曰最高境界就是崇高。无论是自然的美,还是社会的美,亦或艺术的美,无不彰显着一种崇高的底蕴和气质。尤其在社会伦理中,在人格修养中,崇高更是美的集中体现。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形象而深刻的论断:“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试想,漂亮地完成“心灵的体操”,达到了“正直”、“纯洁”、“端正”的要求,还不是崇高的吗?
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最美”,如“最美姑娘”、“最美小伙”、“最美老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警察”、“最美护士”、“最美医生”、“最美大学生”、“最美清洁工”、“最美农民工”等等等等,他们无疑都是崇高者!
今年,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数百名记者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偏远乡村,采访拍摄了大批扎根乡村、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最后评出10名优秀代表和一个团队代表,并于9月9日教师节前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他们是:徐德光、邓丽、宋玉刚、肖山、于贵勤、刘效忠、马复兴、陈万霞、吴金城、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和林子闳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志愿者团体。这些教师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行为平凡而伟大。他们是美的,也是崇高的!
最近,北京市又启动了“最美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相信又会涌现出一批心灵美、行为美的崇高者,亦将成为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青少年朋友,您爱美、追求美吗?那就向往崇高、追求崇高吧!
你要走进崇高、拥有崇高吗?那就热爱美、崇尚美,有一颗美的心灵吧!
(编辑 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