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使语文教学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昵?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
生活才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语文学习转化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让语文与生活和谐地链接起来,语文的课堂才会多姿多彩。
一、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以往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大课堂,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的发展,很多老师不再单纯把语文课程机械化教学,而是从实际出发,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同时,初中语文生活化,将更有利于拉近书木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二、提高语文生活化教学质量应该采取的举措
1.根据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初中语文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实际情感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问。学生的情感融于教学,教学的内容又植根于生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实际生活,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便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化。尤其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源于生活,同时也紧扣文章背景。这样,学生在教学情境之下,切身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并且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学生发生“想学、去学、乐学”的改变,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启发,还要善于煽情和表演,能够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对文本教材进行艺术加工,并忘我地融入角色,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意境。只有联系实际生活阅读文章,才能充分展现作品的情感与人文美,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得到艺术熏陶。
3.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不但是所有学科中的基础学科,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载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未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每一种语言文字中都渗透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个性,负载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与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4.开展语文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虽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却不是唯一。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教学资源,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广裹无垠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社会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语文资源,开展多样化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猜谜语、答记者问、采访、模拟导游、情境对话等。这些语文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5.关注社会实践,给语文教学觅取源头活水。写作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改革就应该想方设法把生活活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唤醒生活的热情,感悟生活的意义,使作文语言生活化作文内容体现生命的特征。比如在练习写作地方风景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次出游活动,布置学生用相机、摄像机等积累该地方大量的风景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课件,再则是课件欣赏,评比。这样完成作文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其作用是把抽象的语言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把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画而,把理性的描述变成了充满激情的观赏,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作文教学便获得了丰富的源头活水。长此以往,学生写起作文必会左右逢源、言如波涛,学生的作文语言也必会焕发出生活的光彩。
三、结语
总之,教师力图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想方设法通过种种渠道,开展各种教学实验,通过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努力让学生摆脱束缚,冲破牢笼,呼吸自由、鲜活的空气,让语文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开创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中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08.
[2]王召春.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3]张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1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
生活才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语文学习转化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让语文与生活和谐地链接起来,语文的课堂才会多姿多彩。
一、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以往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大课堂,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的发展,很多老师不再单纯把语文课程机械化教学,而是从实际出发,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同时,初中语文生活化,将更有利于拉近书木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二、提高语文生活化教学质量应该采取的举措
1.根据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初中语文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实际情感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问。学生的情感融于教学,教学的内容又植根于生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实际生活,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便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化。尤其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源于生活,同时也紧扣文章背景。这样,学生在教学情境之下,切身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并且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学生发生“想学、去学、乐学”的改变,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启发,还要善于煽情和表演,能够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对文本教材进行艺术加工,并忘我地融入角色,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意境。只有联系实际生活阅读文章,才能充分展现作品的情感与人文美,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得到艺术熏陶。
3.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不但是所有学科中的基础学科,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载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未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每一种语言文字中都渗透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个性,负载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与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4.开展语文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虽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却不是唯一。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教学资源,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广裹无垠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社会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语文资源,开展多样化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猜谜语、答记者问、采访、模拟导游、情境对话等。这些语文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5.关注社会实践,给语文教学觅取源头活水。写作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改革就应该想方设法把生活活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唤醒生活的热情,感悟生活的意义,使作文语言生活化作文内容体现生命的特征。比如在练习写作地方风景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次出游活动,布置学生用相机、摄像机等积累该地方大量的风景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课件,再则是课件欣赏,评比。这样完成作文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其作用是把抽象的语言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把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画而,把理性的描述变成了充满激情的观赏,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作文教学便获得了丰富的源头活水。长此以往,学生写起作文必会左右逢源、言如波涛,学生的作文语言也必会焕发出生活的光彩。
三、结语
总之,教师力图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想方设法通过种种渠道,开展各种教学实验,通过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努力让学生摆脱束缚,冲破牢笼,呼吸自由、鲜活的空气,让语文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开创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中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08.
[2]王召春.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3]张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