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有序思维 养成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3-02
有序思维,就是在充分把握事物变化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特定的顺序、线索、条理、步骤和规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以过程的有序性为特点,与逻辑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其特殊的序——即逻辑或规律;有序思维不一定是逻辑思维,其对立面是无序的思维。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序思维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化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合理的、科学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有序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中的有序思维首先表现为化学的学科思维,如物质分类思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守恒思想等等。应用这些思想可以解决很多化学问题。从具体认知操作角度看,有序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分析问题的有序性
例1: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以上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①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克;②第二次反应后,D的物质为50克;③该化学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④该化学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第一次参加反应的A、B、C三种物质中只能有一种物质全部参加反应,另两种物质肯定剩余,再根据该题中第二句所给定的条件,可以确定第一次反应时A物质15克全部参加了反应,B物质两次反应共消耗15克,设B物质第一次参加反应的质量为X,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15-X;然后根据化学反应的质量比规律,则有15﹕10=X﹕(15-X);则不难求出X=9;说明第一次反应时A、B、C三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15克、9克、6克;第二次反应时A、B、C三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10克、6克、4克;这样就可以确定该题中只有②④两项是正确的。这样思考问题,就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
2. 实验过程的有序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和交流评价五个基本环节,这五个基本环节就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另外,三大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也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实验室制取气体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顺序:首先要考虑选择什么样合适的药品,通过何种化学反应来生成所需要的气体,然后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最后根据所选的发生装置确定实验的操作顺序。
3. 计算推理的有序性
化学计算过程,实质上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中的量进行处理和确定的过程。它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及溶液组成知识为基础,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量及其运算方程作为确定有关量的特殊工具,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分析、综合、对比、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对于有些计算题如果能有序的思考,能使分析问题的结果清晰、简捷、明了,使解题的思路顺畅,使解答的完整准确。
例3: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定Cu—Fe合金、Fe—Zn合金和Fe—Al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必要的仪器。他们取其中一种合金的粉末5.6g与足量该硫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气体a g。请讨论:当粉末为Cu—Fe合金时,a<______;当粉末为Fe—Al合金时,a>______;当_______> a >_______时,粉末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5.6克Fe、Zn、Al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分别为0.20克、0.17克、0.62克;然后根据极限法解题思路进行分别讨论:(1)当粉末为Cu—Fe合金时,因为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a<0.20克;(2)Fe—Al合金时,0.62克>a>0.20克(3)当粉末为Fe—Zn合金时,0.20克> a >0.17克;对照讨论的结果就很容易填上该题的合理答案。
三、初中化学培养有序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营造有序思维的前提
知识是思维的前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同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理解知识要点,记忆有关结论并按类型精选习题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知”到“通”, 由“知”到“用”,然后才能活学活用,做到触类旁通。
2.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的有序性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努力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积累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有序思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 通过适当练习,加强有序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思维方法。要做到灵活运用,还必须经过适当的练习。在有计划、分层次的练习中反复运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强化它们在头脑中的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
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序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养成有序思维习惯后,掌握的知识将更系统,表达更有条理;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都会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建荣.有序思维与解答化学开放性试题[J] .中学理科,2004(12):11~12
2.舒友忠.中学化学解题中的思维艺术[J].高中数理化(京),2009.2:46~48
【关键词】有序思维 养成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3-02
有序思维,就是在充分把握事物变化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特定的顺序、线索、条理、步骤和规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以过程的有序性为特点,与逻辑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其特殊的序——即逻辑或规律;有序思维不一定是逻辑思维,其对立面是无序的思维。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序思维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化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合理的、科学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有序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中的有序思维首先表现为化学的学科思维,如物质分类思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守恒思想等等。应用这些思想可以解决很多化学问题。从具体认知操作角度看,有序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分析问题的有序性
例1: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克,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克新物质D。若增加10克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以上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①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克;②第二次反应后,D的物质为50克;③该化学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④该化学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第一次参加反应的A、B、C三种物质中只能有一种物质全部参加反应,另两种物质肯定剩余,再根据该题中第二句所给定的条件,可以确定第一次反应时A物质15克全部参加了反应,B物质两次反应共消耗15克,设B物质第一次参加反应的质量为X,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15-X;然后根据化学反应的质量比规律,则有15﹕10=X﹕(15-X);则不难求出X=9;说明第一次反应时A、B、C三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15克、9克、6克;第二次反应时A、B、C三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10克、6克、4克;这样就可以确定该题中只有②④两项是正确的。这样思考问题,就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
2. 实验过程的有序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和交流评价五个基本环节,这五个基本环节就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另外,三大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也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实验室制取气体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顺序:首先要考虑选择什么样合适的药品,通过何种化学反应来生成所需要的气体,然后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最后根据所选的发生装置确定实验的操作顺序。
3. 计算推理的有序性
化学计算过程,实质上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中的量进行处理和确定的过程。它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及溶液组成知识为基础,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量及其运算方程作为确定有关量的特殊工具,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分析、综合、对比、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对于有些计算题如果能有序的思考,能使分析问题的结果清晰、简捷、明了,使解题的思路顺畅,使解答的完整准确。
例3: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定Cu—Fe合金、Fe—Zn合金和Fe—Al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必要的仪器。他们取其中一种合金的粉末5.6g与足量该硫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气体a g。请讨论:当粉末为Cu—Fe合金时,a<______;当粉末为Fe—Al合金时,a>______;当_______> a >_______时,粉末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5.6克Fe、Zn、Al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分别为0.20克、0.17克、0.62克;然后根据极限法解题思路进行分别讨论:(1)当粉末为Cu—Fe合金时,因为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a<0.20克;(2)Fe—Al合金时,0.62克>a>0.20克(3)当粉末为Fe—Zn合金时,0.20克> a >0.17克;对照讨论的结果就很容易填上该题的合理答案。
三、初中化学培养有序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营造有序思维的前提
知识是思维的前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同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理解知识要点,记忆有关结论并按类型精选习题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知”到“通”, 由“知”到“用”,然后才能活学活用,做到触类旁通。
2.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的有序性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努力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积累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有序思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 通过适当练习,加强有序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思维方法。要做到灵活运用,还必须经过适当的练习。在有计划、分层次的练习中反复运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强化它们在头脑中的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
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序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养成有序思维习惯后,掌握的知识将更系统,表达更有条理;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都会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建荣.有序思维与解答化学开放性试题[J] .中学理科,2004(12):11~12
2.舒友忠.中学化学解题中的思维艺术[J].高中数理化(京),2009.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