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1-02
教材的多次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历经生物教学好几年,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不可比拟的。同时,新课程又能使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练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现在的“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师生互动,强调参与
在课改实验不断深入的今天,“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成功与否取决与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调节情感,促进认知
一个人的情感往往直接影响着他的认知水平。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而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妙设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在设计小实验的过程中,必须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设计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心,然后指导他们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一定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树立师威,培养兴趣
每一位教师无时会被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能否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极其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然而,教师树立威信,并不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只“老虎”让学生见到就鸦雀无声,甚至不敢接近你。“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而且要放下架子,关心、爱护每位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忠诚的朋友,让学生钦佩你。教师只有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才能顺畅无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们一定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去收买学生,用崇高的形象去熏陶学生,用浓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用聪颖的智慧去带动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力求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活动中享受快乐,掌握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教材的多次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历经生物教学好几年,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不可比拟的。同时,新课程又能使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练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现在的“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师生互动,强调参与
在课改实验不断深入的今天,“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成功与否取决与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调节情感,促进认知
一个人的情感往往直接影响着他的认知水平。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而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妙设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在设计小实验的过程中,必须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设计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心,然后指导他们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一定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树立师威,培养兴趣
每一位教师无时会被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能否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极其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然而,教师树立威信,并不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只“老虎”让学生见到就鸦雀无声,甚至不敢接近你。“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而且要放下架子,关心、爱护每位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忠诚的朋友,让学生钦佩你。教师只有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才能顺畅无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们一定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去收买学生,用崇高的形象去熏陶学生,用浓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用聪颖的智慧去带动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力求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活动中享受快乐,掌握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