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以自得 自得则逢源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ebaot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自得”的教育思想,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也就是说,君子要达到很高的造诣,进入精深的境界,必须以“道”去“自得”,当“自得”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左右逢其源”了。这里,孟子强调学习知识、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深造自得”,只有真正去“自得”才能“左右逢其源”。当然,这种“自得”思想有别于我们现在提出的“习得”。虽然两者都强调知识的获得,但“得”前修饰语不同。“习得”指在老师的点拨下通过学习感悟获得;“自得”指在老师点拨下通过自身体悟获得。由此可以看出:“自得”在阐述知识获得方面更上一个境界,更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学方式,更突出母语学习的一种法则,当然也道出了我们母语学习之根、母语学习之魂。
  一、千年回眸
  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从古代至晚清,经千年而不衰,历沧桑而不变,说明其适应了当时“市场”的需要,也显出其生命力之顽强,根须渗透之广、之深。这种不需也不强求外界过分干预的“自得”思想,培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识扎实、功底深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曲作家……
  可见,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价值性、可取性及存在性。由此,“自得”这种朴实无华而又注重实效,提倡潜心领悟而又宽松自由,于宁静中而致远的“生态”教学观,难道不值得现代教育者好好思考与借鉴吗?难道不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相通吗?
  二、CT现状
  新时期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浮躁有余,扎实不足;热闹有余,清静不足;功利有余,淡泊不足。诚然,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一个合作的时代,一个不断修补、不断改良的时代,一个定位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时代。但事实上,学生真正能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像孟子所说的由“自得”而达到“左右逢其源”的又有多少呢?
  三、拿来主义
  鲁迅的“拿来主义”观点,我们应在适当、合理时去贯彻之,正如去把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拿来一样。我们提倡“复古”,前提必须是“拿来”,是“扬弃”,是“合理借鉴”,是“古为今用”,是“取其精华”。
  从呀呀学语一直到考大学,已经使用我们的母语十几年了,打交道十几年了,摔打滚爬十几年了,但我们一直没有交好这个“朋友”。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自得”我们的母语,对我们的母语没有做到学以致用,没有完全渗透到我们母语这个文化宝库中。面对困扰,我们不可能像名家大师那样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但我们能做到把握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真正能自己获得知识。孟子切合实际的“自得”教育思想于今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关键是要敢于“拿来”,善于“拿来”,合理“拿来”。
  四、春风化雨
  (一)、变“教者型”为“服务型”
  我国如今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了。我们教育者也应该从传统的“教者型”“高高在上型”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朴素无华的“服务型”。事实上,我们就是为培养下一代人服务的,因此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本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服务,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育产品”的益处,去品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激情,去尽情地“自得”于知识的海洋。
  (二)、变“被动型”为“主动型”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者主动,学生被动,长久以来,老师疲于奔命,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和惰性。要改变此现状,教者要积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自得”知识。这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三)、变“资源型”为“宝藏型”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孟子的思想,但对其中有益的因素,我们应该结合现有的资源去开发,使其成为取之不竭的宝藏。
  不同课型可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去“自得”知识,去自寻“宝藏”,以增强用语文的意识,多方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尊重语文就是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善待语文就是善待我们的民族文化,亲近语文就是亲近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一坚定的意识。
  让我们对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实行“拿来主义”吧。把脉好实际情况,让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由“双基”走向“四基”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一项重大变化。在“四基”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我们比较熟悉且各自都有着较为明确的界定,而“基本活动经验”虽然我们也常挂在口头,但很多一线教师并不能说清楚它的涵义,甚至专家们的意见也不统一,能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更少。  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提出基本活动经验的课程目标?基本活动经验
原本这里并不是热土,但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的相继通行,携最佳地理位置优势的海门,一下子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而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尤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亮丽的文化印迹,招来了众多人的关注。那一辆辆车,一群群人,在狭小却并不闭塞的街道穿过,再穿过,汇集到这所古老又时尚的小学校前。  这所伴随着辛亥革命的枪声创办的学校,已有百年的历史,沧桑写满了学校的史册,辉煌写满了学
语文本体的文化构成特性以及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化的语言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的过程不能脱离母语的认识、理解、吸收和运用而去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目标,像这样的目标在课程标
十年的坚持和他们的脚印一样枯燥,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也会觉得没有同伴的长跑乏味而痛苦,但是他们选择了“坚持·坚守·坚韧”。    第一次:从基点出发,跨越发展的十年跑    课程:享受优质教育的载体  1999年学校全面实施艺术课程改革,家长“艺术改革影响教学质量”的质疑,让“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一次在湖小吹响号角。他们率先把数学课程作为校本实验试点,一批批数学特长生频频获奖。同时学校全面推进书香校园
提起阅读,人们不由得会跟语文阅读联系起来,很少有人说数学教学也需要进行阅读指导。事实上,学会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局限于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中,数学阅读能力也就成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只有重视学生的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规则。苏霍姆林斯基把知识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因素:一是“要把那些基本的真理经常地保持在记忆里”,否则就“不可能有智力发展和智力劳动”;二是“要理解那些不一定要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要善于运用那些人类所积累的并保存在书籍里的浩如烟海、广阔无垠的知识宝藏”。显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规则属于前者。在教学中,我深感这部分的教材
在家长进课堂的活动中,我们有幸请到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资深语文教师洪超来班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上绘本课。起初,我们还有担忧,虽然洪老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专家,开过大大小小的讲座不计其数,可是一年级的教学不同于高中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师生的互动、课堂语言的风格等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是当我们看到洪老师背负沉重的绘本、裹挟厚厚的头饰如期而至时,我们的担忧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洪老师接到来校上课的邀请十分仓促
一个人走过百年,会被称作人瑞,但是毕竟已至暮年,垂垂老矣。然而,一所学校走过了一个世纪,却只是驶出了成长的港湾,日渐厚重的文化传统、愈发浓郁的内涵积淀会使其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就是一位令人自豪、激动、幸福的古老而又总有着无限生命力与生长力的美丽“母亲”。不论是过去的,还是当下的海门实小人,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因子——求真、务实、求品论质。求真,即做真人、求真知、干真事。真,永远
我县小学语文专家班结业汇报课活动中,特级教师周信东老师执教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带给我许多思考。  这堂课的探究性朗读教学特色鲜明。笔者试对周老师渐次提升、引领学生探究性朗读古诗的过程进行赏析和解读。  一、在探究性朗读中发现学情  探究性朗读以正确流利为起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加上经典诵读活动的推进,学生古典诗词积累日益增多。课始,老师随机抽查了几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且有节奏地
“认识小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一方面货架上的商品价格单、身高、限重标志等。帮助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分母是10的分数的学习。又给学生提供了知识基础。那么如何使这部分比较浅显的内容,焕发出数学的魅力。促使儿童的思维发展呢?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改编教材,使之更有层次性,更富有数学的意蕴。    一、知白守黑巧转换    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