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县小学语文专家班结业汇报课活动中,特级教师周信东老师执教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带给我许多思考。
这堂课的探究性朗读教学特色鲜明。笔者试对周老师渐次提升、引领学生探究性朗读古诗的过程进行赏析和解读。
一、在探究性朗读中发现学情
探究性朗读以正确流利为起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加上经典诵读活动的推进,学生古典诗词积累日益增多。课始,老师随机抽查了几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且有节奏地读好全诗。当老师询问有多少学生能够背诵这首诗时,只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此时,老师说:“一首诗,28个字,大家都已经会背了,那这一节课我还能教什么、同学们学什么呢?”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话,既基于学情确定了正确流利的探究起点,避免了无休止地在已经过关的初读上浪费时间,还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在探究性朗读中还原画面
理解是朗读好的前提,古诗朗读更是如此。古诗的文言语言与学生当下的语言习惯距离较远,所以这种理解必须是学生对古诗意思的自我体认,而非照搬参考书的讲述。因此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在文本对话中一边揣摩诗意,一边体验生活,将古诗还原成生活画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将诗歌唤醒,进而探究一种理解性的朗读方式。周老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苏轼曾经说过,“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先来读一首诗。(大屏幕上出示一幅图:荷花苞上停着一只蜻蜓)
生(片刻的茫然后一学生恍然大悟插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这就是“画中有诗”。我们再来读一首诗。(又出示一幅图)
生(立即齐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就叫“画中有诗”。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大屏幕上出现古诗《望洞庭》)谁来读一读?
师:对,这样就“诗中有画”了。想象着画面,一起读读这首诗。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画。(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要想弄明白我们得先理解诗的意思。同桌合作,一人一句说说你对诗的理解。
(生合作交流,讨论热烈)
师:“黑云翻墨未遮山”什么意思?
生: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压下来,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头。
师:黑云还没来得及遮住山头就怎么样了?
生(齐答):“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什么意思?
生1:白亮亮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乱溅着下下来,跳进了船里。
师:看来地球没有引力了。(边做手势边说)谁见过雨滴可以在空间乱跳乱溅着下下来?(众生笑)
生2:白亮亮的雨点像珍珠一样打在船上,胡乱地跳起来。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打在船上的雨点像珍珠,或者其他地方根本没下雨吗?
生3:白亮亮的雨点打在水面上,溅起的水花像珍珠一样,胡乱地跳到了船上。
师:这样理解才符合生活实际。刚才两位同学照搬了资料上的解释,明显不正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
师:这样的画画得出来吗?刚画出黑云遮住山头的样子,雨就哗啦啦地下下来了。刚画好“白雨跳珠乱入船”,又怎么样了?
生:“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风吹来,霎时吹散了天上的乌云。
师:此时——
生:“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1:站在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像天一样清澈干净,像镜子一样明亮。
师:是说水像天吗?
生2:是说雨过天晴,湖水清澈见底的样子。
师:你平时没有注意观察,雨后的水面一般是浑浊的。
生3:这句话是说站在望湖楼上放眼望去,水天相连,茫茫一片,无比辽阔。
师:这样反复地读着读着,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生1:一幅乍雨初晴的画。
生2:一幅水天相连,茫茫一片,非常开阔的画。
生3:开始是黑乎乎的一片,突然下起雨来,接着乌云又被卷地而来的风吹散了,最后雨停了,天又像原来的样子了。
生4:我觉得这不是一幅画,而是好几幅画面。
师:这首诗实际上是一组辽阔、敞亮、快速变化的画面。读出了画面,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朗读,但仍然是开头的那种腔调。)
师:为什么我们理解了这首诗,也读出了画面,还是读得缺乏味道呢?
以上教学板块,教师始终引导学生贴近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古诗意思,探究朗读形式,遵循的是兴发感动的解读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这一板块结束时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因为理解了诗意而得到提升,教师以“为什么我们理解了这首诗,也读出了画面,还是读得缺乏味道”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置于一种两难的矛盾的境地,使他们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
回顾整堂课,周老师始终以探究朗读这首诗的教学策略为明线,以正确流利读为起点,经历理解读、技巧读、感情读,用发自内心的声音情动于衷地表述读,这一探究性朗读过程其实是一个品味、揣摩、求索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声音形态的探究,但从实质上看是探究声音与意蕴、情感、生活的融合,是对文本、生命、声音三者关系的探寻,是一个以发声作为中介所进行的探究性文本解读,所以整个过程又以正确深入理解诗歌为暗线,似乎猛然间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对话,唤醒了诗歌,实现了生命的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
这堂课的探究性朗读教学特色鲜明。笔者试对周老师渐次提升、引领学生探究性朗读古诗的过程进行赏析和解读。
一、在探究性朗读中发现学情
探究性朗读以正确流利为起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加上经典诵读活动的推进,学生古典诗词积累日益增多。课始,老师随机抽查了几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且有节奏地读好全诗。当老师询问有多少学生能够背诵这首诗时,只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此时,老师说:“一首诗,28个字,大家都已经会背了,那这一节课我还能教什么、同学们学什么呢?”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话,既基于学情确定了正确流利的探究起点,避免了无休止地在已经过关的初读上浪费时间,还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在探究性朗读中还原画面
理解是朗读好的前提,古诗朗读更是如此。古诗的文言语言与学生当下的语言习惯距离较远,所以这种理解必须是学生对古诗意思的自我体认,而非照搬参考书的讲述。因此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在文本对话中一边揣摩诗意,一边体验生活,将古诗还原成生活画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将诗歌唤醒,进而探究一种理解性的朗读方式。周老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苏轼曾经说过,“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先来读一首诗。(大屏幕上出示一幅图:荷花苞上停着一只蜻蜓)
生(片刻的茫然后一学生恍然大悟插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这就是“画中有诗”。我们再来读一首诗。(又出示一幅图)
生(立即齐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就叫“画中有诗”。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大屏幕上出现古诗《望洞庭》)谁来读一读?
师:对,这样就“诗中有画”了。想象着画面,一起读读这首诗。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画。(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要想弄明白我们得先理解诗的意思。同桌合作,一人一句说说你对诗的理解。
(生合作交流,讨论热烈)
师:“黑云翻墨未遮山”什么意思?
生: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压下来,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头。
师:黑云还没来得及遮住山头就怎么样了?
生(齐答):“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什么意思?
生1:白亮亮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乱溅着下下来,跳进了船里。
师:看来地球没有引力了。(边做手势边说)谁见过雨滴可以在空间乱跳乱溅着下下来?(众生笑)
生2:白亮亮的雨点像珍珠一样打在船上,胡乱地跳起来。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打在船上的雨点像珍珠,或者其他地方根本没下雨吗?
生3:白亮亮的雨点打在水面上,溅起的水花像珍珠一样,胡乱地跳到了船上。
师:这样理解才符合生活实际。刚才两位同学照搬了资料上的解释,明显不正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
师:这样的画画得出来吗?刚画出黑云遮住山头的样子,雨就哗啦啦地下下来了。刚画好“白雨跳珠乱入船”,又怎么样了?
生:“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风吹来,霎时吹散了天上的乌云。
师:此时——
生:“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1:站在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像天一样清澈干净,像镜子一样明亮。
师:是说水像天吗?
生2:是说雨过天晴,湖水清澈见底的样子。
师:你平时没有注意观察,雨后的水面一般是浑浊的。
生3:这句话是说站在望湖楼上放眼望去,水天相连,茫茫一片,无比辽阔。
师:这样反复地读着读着,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生1:一幅乍雨初晴的画。
生2:一幅水天相连,茫茫一片,非常开阔的画。
生3:开始是黑乎乎的一片,突然下起雨来,接着乌云又被卷地而来的风吹散了,最后雨停了,天又像原来的样子了。
生4:我觉得这不是一幅画,而是好几幅画面。
师:这首诗实际上是一组辽阔、敞亮、快速变化的画面。读出了画面,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朗读,但仍然是开头的那种腔调。)
师:为什么我们理解了这首诗,也读出了画面,还是读得缺乏味道呢?
以上教学板块,教师始终引导学生贴近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古诗意思,探究朗读形式,遵循的是兴发感动的解读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这一板块结束时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因为理解了诗意而得到提升,教师以“为什么我们理解了这首诗,也读出了画面,还是读得缺乏味道”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置于一种两难的矛盾的境地,使他们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
回顾整堂课,周老师始终以探究朗读这首诗的教学策略为明线,以正确流利读为起点,经历理解读、技巧读、感情读,用发自内心的声音情动于衷地表述读,这一探究性朗读过程其实是一个品味、揣摩、求索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声音形态的探究,但从实质上看是探究声音与意蕴、情感、生活的融合,是对文本、生命、声音三者关系的探寻,是一个以发声作为中介所进行的探究性文本解读,所以整个过程又以正确深入理解诗歌为暗线,似乎猛然间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对话,唤醒了诗歌,实现了生命的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