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性朗读中走进文本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y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县小学语文专家班结业汇报课活动中,特级教师周信东老师执教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带给我许多思考。
  这堂课的探究性朗读教学特色鲜明。笔者试对周老师渐次提升、引领学生探究性朗读古诗的过程进行赏析和解读。
  一、在探究性朗读中发现学情
  探究性朗读以正确流利为起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加上经典诵读活动的推进,学生古典诗词积累日益增多。课始,老师随机抽查了几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且有节奏地读好全诗。当老师询问有多少学生能够背诵这首诗时,只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此时,老师说:“一首诗,28个字,大家都已经会背了,那这一节课我还能教什么、同学们学什么呢?”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话,既基于学情确定了正确流利的探究起点,避免了无休止地在已经过关的初读上浪费时间,还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在探究性朗读中还原画面
  理解是朗读好的前提,古诗朗读更是如此。古诗的文言语言与学生当下的语言习惯距离较远,所以这种理解必须是学生对古诗意思的自我体认,而非照搬参考书的讲述。因此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在文本对话中一边揣摩诗意,一边体验生活,将古诗还原成生活画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将诗歌唤醒,进而探究一种理解性的朗读方式。周老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苏轼曾经说过,“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先来读一首诗。(大屏幕上出示一幅图:荷花苞上停着一只蜻蜓)
  生(片刻的茫然后一学生恍然大悟插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这就是“画中有诗”。我们再来读一首诗。(又出示一幅图)
  生(立即齐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就叫“画中有诗”。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大屏幕上出现古诗《望洞庭》)谁来读一读?
  师:对,这样就“诗中有画”了。想象着画面,一起读读这首诗。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画。(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要想弄明白我们得先理解诗的意思。同桌合作,一人一句说说你对诗的理解。
  (生合作交流,讨论热烈)
  师:“黑云翻墨未遮山”什么意思?
  生: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压下来,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头。
  师:黑云还没来得及遮住山头就怎么样了?
  生(齐答):“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什么意思?
  生1:白亮亮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乱溅着下下来,跳进了船里。
  师:看来地球没有引力了。(边做手势边说)谁见过雨滴可以在空间乱跳乱溅着下下来?(众生笑)
  生2:白亮亮的雨点像珍珠一样打在船上,胡乱地跳起来。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打在船上的雨点像珍珠,或者其他地方根本没下雨吗?
  生3:白亮亮的雨点打在水面上,溅起的水花像珍珠一样,胡乱地跳到了船上。
  师:这样理解才符合生活实际。刚才两位同学照搬了资料上的解释,明显不正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
  师:这样的画画得出来吗?刚画出黑云遮住山头的样子,雨就哗啦啦地下下来了。刚画好“白雨跳珠乱入船”,又怎么样了?
  生:“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风吹来,霎时吹散了天上的乌云。
  师:此时——
  生:“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1:站在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像天一样清澈干净,像镜子一样明亮。
  师:是说水像天吗?
  生2:是说雨过天晴,湖水清澈见底的样子。
  师:你平时没有注意观察,雨后的水面一般是浑浊的。
  生3:这句话是说站在望湖楼上放眼望去,水天相连,茫茫一片,无比辽阔。
  师:这样反复地读着读着,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生1:一幅乍雨初晴的画。
  生2:一幅水天相连,茫茫一片,非常开阔的画。
  生3:开始是黑乎乎的一片,突然下起雨来,接着乌云又被卷地而来的风吹散了,最后雨停了,天又像原来的样子了。
  生4:我觉得这不是一幅画,而是好几幅画面。
  师:这首诗实际上是一组辽阔、敞亮、快速变化的画面。读出了画面,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朗读,但仍然是开头的那种腔调。)
  师:为什么我们理解了这首诗,也读出了画面,还是读得缺乏味道呢?
  以上教学板块,教师始终引导学生贴近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古诗意思,探究朗读形式,遵循的是兴发感动的解读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这一板块结束时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因为理解了诗意而得到提升,教师以“为什么我们理解了这首诗,也读出了画面,还是读得缺乏味道”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置于一种两难的矛盾的境地,使他们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
  回顾整堂课,周老师始终以探究朗读这首诗的教学策略为明线,以正确流利读为起点,经历理解读、技巧读、感情读,用发自内心的声音情动于衷地表述读,这一探究性朗读过程其实是一个品味、揣摩、求索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声音形态的探究,但从实质上看是探究声音与意蕴、情感、生活的融合,是对文本、生命、声音三者关系的探寻,是一个以发声作为中介所进行的探究性文本解读,所以整个过程又以正确深入理解诗歌为暗线,似乎猛然间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对话,唤醒了诗歌,实现了生命的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
其他文献
杜樊川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梁时,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其在位四十八年内,江南庙宇有如雨后春笋般肃然林立。当时的建康城自是一马当先,于是,今天的南京古城,有迹可考的古刹当在五十余处,遍布于金陵的山野林间与寻常巷陌。这其中,几多毁于后世战火,几多崩于文革浩劫,遗留下来的还有几多默默无闻于喧嚣都市间灯红酒绿的凡尘俗世。故而,礼佛于金陵,实可算是闹中取静,彰显大隐境界的风雅之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魂”,在教学之前,应深入、反复思考语文教学、本学期教学、本单元教学、本课教学乃至本课时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即确定教学的目标与方向,方向正确了,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细节的推敲、教学艺术的追求才有价值。  当前,相当多的老师教学目标意识淡薄,对于语文教学究竟该让学生“得到什么”,不甚了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丰富有效的语文训练或训练单一、无序,仅限于读背课文,抄默词语,学
主持人语  由“双基”走向“四基”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一项重大变化。在“四基”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我们比较熟悉且各自都有着较为明确的界定,而“基本活动经验”虽然我们也常挂在口头,但很多一线教师并不能说清楚它的涵义,甚至专家们的意见也不统一,能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更少。  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提出基本活动经验的课程目标?基本活动经验
原本这里并不是热土,但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的相继通行,携最佳地理位置优势的海门,一下子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而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尤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亮丽的文化印迹,招来了众多人的关注。那一辆辆车,一群群人,在狭小却并不闭塞的街道穿过,再穿过,汇集到这所古老又时尚的小学校前。  这所伴随着辛亥革命的枪声创办的学校,已有百年的历史,沧桑写满了学校的史册,辉煌写满了学
语文本体的文化构成特性以及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化的语言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的过程不能脱离母语的认识、理解、吸收和运用而去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目标,像这样的目标在课程标
十年的坚持和他们的脚印一样枯燥,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也会觉得没有同伴的长跑乏味而痛苦,但是他们选择了“坚持·坚守·坚韧”。    第一次:从基点出发,跨越发展的十年跑    课程:享受优质教育的载体  1999年学校全面实施艺术课程改革,家长“艺术改革影响教学质量”的质疑,让“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一次在湖小吹响号角。他们率先把数学课程作为校本实验试点,一批批数学特长生频频获奖。同时学校全面推进书香校园
提起阅读,人们不由得会跟语文阅读联系起来,很少有人说数学教学也需要进行阅读指导。事实上,学会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局限于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中,数学阅读能力也就成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只有重视学生的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规则。苏霍姆林斯基把知识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因素:一是“要把那些基本的真理经常地保持在记忆里”,否则就“不可能有智力发展和智力劳动”;二是“要理解那些不一定要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要善于运用那些人类所积累的并保存在书籍里的浩如烟海、广阔无垠的知识宝藏”。显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规则属于前者。在教学中,我深感这部分的教材
在家长进课堂的活动中,我们有幸请到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资深语文教师洪超来班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上绘本课。起初,我们还有担忧,虽然洪老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专家,开过大大小小的讲座不计其数,可是一年级的教学不同于高中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师生的互动、课堂语言的风格等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是当我们看到洪老师背负沉重的绘本、裹挟厚厚的头饰如期而至时,我们的担忧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洪老师接到来校上课的邀请十分仓促
一个人走过百年,会被称作人瑞,但是毕竟已至暮年,垂垂老矣。然而,一所学校走过了一个世纪,却只是驶出了成长的港湾,日渐厚重的文化传统、愈发浓郁的内涵积淀会使其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就是一位令人自豪、激动、幸福的古老而又总有着无限生命力与生长力的美丽“母亲”。不论是过去的,还是当下的海门实小人,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因子——求真、务实、求品论质。求真,即做真人、求真知、干真事。真,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