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维飞起来课堂活跃起来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语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按照老师事先设定的路子亦步亦趋,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后果。显然,这与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新课程把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重点。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等,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突出创造教育。时代呼唤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语文课,又该如何呢?
  一、教师慷慨大方,把课堂还给每一个学生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每一次表现的成果,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他们。在课堂上教师应慷慨些大方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教学《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句时,有的学生突发奇想问:“诗人究竟在钓什么呢?”这一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他们猜想了几种可能性,而且都说得头头是道,充分展示了课堂小主人的风采。
  2.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的时间。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然后学生便大声地读起课文来,刚读一半老师就喊停,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小组讨论:刚说两句又叫停,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这样没有具体目标,又没有足够时间保障的自主学习只是空设而已,学生难以从中形成什么能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学、去练,进行听、说、读、写的各项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现在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的时间节省下来交给学生支配,保证他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的思维在自由的空间中自由飞翔,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师应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的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行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1.教学由学生的疑问开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疑难问题,表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教学目标存在差距,为教学调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疑问纳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中,并对事先拟定的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而不是唯教案是从。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充满着创造性的劳动,其魅力价值也正在于此。教学由“疑”开始,直奔要点,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不在旁枝细节上兜圈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在教学《植树的季节》一文时,有些同学问:“树为什么是绿色的?种成五颜六色的不可以吗?”这一问激起千层浪,有一部分同学非常赞同,有一部分同学半信半疑。此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讨论,并借给他们一些自然书籍和有关植物特点的书籍。最后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叶绿素是绿色植物独有的,绿色的树可以改善环境,为人类造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自主学习,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培养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长此训练下去,不愁学生的思维不飞起来,课堂活不起来。
  2.在琅琅读书声中学会思索。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读是思维的凭借,是悟的前提。如教学《鼠》一课,当学生朗读到描写松鼠的语句时,突然有同学把手高高举起,似乎想起了什么,很高兴地样子。我也很好奇地把他叫起来问:“你有什么发现吗?”他急切地说:“老师,我知道松鼠的尾巴在跳下树的时候能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他刚说完,又有几只小手举起来,看来同学们是真正做到了读思结合。这个机会千万不能错过,我又叫了几个同学。有的说,松鼠的尾巴能缠住树枝,使它不掉下去;有的说,松鼠的尾巴能当被使……此时学生思维处在最积极的运转状态,他们从读书联想到生活中所学知识,而且能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这是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思维扩散的一种体现。在这种读与思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会得到更完美的体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之中,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时刻认为“我能行”。在这种积极状态中投入学习,效果是双重的。叶澜教授曾经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疾呼。课堂的活力哪里来?在课堂里,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攀登、去跋涉、去创造,让思维飞起来,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这样的课堂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其他文献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
初中政治课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如何进行教学是我们政治课教师探讨的一个最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教学应遵循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此淡淡体会。  一、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方向原则性  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文明习惯的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
【摘要】时代呼唤体育工作者不仅要把学生培育得体魄健壮,更应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生活和学习的新型人才。本文从改变教法、创造氛围、实施差异教学、鼓励提问、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广大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教学改革中起关键作用,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就建立不起来。  据最近上海市对部分中小学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88%的教师表示热爱并乐于从事教师职业,绝大部分教师注意个人的师德培养,认为爱生、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
【摘要】要摈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提倡“重过程”的新教育理念,还学生的发言权,使他们在评价中成长、创新、发展,张扬个性,获得受人尊重的主体地位,享受美术带给他们的幸福。  【关键词】评价 引导 创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及教师都不得不承认,美术教育的首要阵地就是课堂。叶澜教授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已形成坚固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
【摘要】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主阵地,是师生“演”好一堂课的大舞台。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活跃呢?我认为,师生情感交流、师生合作参与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激活课堂的三大主要因素。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激活    于漪老师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动的、活的,充满情趣和灵性的氛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社会性和综合服务性。在语文教学的三大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最关键的是课堂
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层出不穷,但只要你粗略地浏览一下,你会发现不少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似乎缺少关键的一点,即对个性化阅读的研究缺少“个
优美流畅的音乐旋律,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教学的好帮手。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源。它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以其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旋律在语文课间涌动,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高尚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因此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美的旋律可以陶冶情操,激励情感。在教学实践中